隋炀帝和秦始皇都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我覺得他們倆十分相似,一個橫掃六國,一個三征高麗;一個舉國修建萬裡長城,一個舉國開鑿京杭運河;一個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一個廢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他們都有指點江山的魄力,都有開拓未來的膽識。

但,後世對兩人的評價天壤之别。秦始皇貴為千古一帝,隋炀帝則是妥妥昏君一個。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不體恤民情,舉國動工</h1>
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混亂,雖隋文帝在位時厲行節儉,國力有所恢複,但并不是太平盛世。大業元年(605年),隋炀帝在洛陽興建東京, 以掌控中原與江南經濟,陽宮城(紫微城)建成後,同年遷都洛陽。 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陽都城的完善奢華,是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即便如此,以隋炀帝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大部分時間卻四處巡遊,不在洛陽。
同時,隋炀帝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 同年,隋炀帝帶後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607年,隋炀帝巡視北方時,又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今山西太原),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群眾協助開鑿馳道 。一年後也就是大業四年(608年),隋炀帝又出巡榆林動員壯丁百餘萬人開築長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無視國情,頻發戰争</h1>
隋炀帝在位時,有鴻圖大志,志于開疆拓土卻無視國情,頻繁發動戰争。隋炀帝在位期間,妄興師旅,徒慕虛名,先後3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争,幾乎掏空了隋朝的國庫,讓本就因隋炀帝大興土木而生活困苦的老百姓,也是更加貧困艱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奢靡腐化,無視政治</h1>
千名美女劃着龍舟,緩慢前行,她們各自手執雕闆镂金的船槳。這就是著名唐代顔師古所撰的《大業拾遺記》中所載隋炀帝的一次江南出遊。雖然隋炀帝大造宮殿,但大多數都令他不感興趣,他說,宮殿雖然高大寬敞,雄偉壯觀,但是沒有絲毫的情趣。是以便造了“迷樓”所謂“迷樓”就是專門為隋炀帝造的閣樓。共動用了數萬人建造,不到一年就完工了。迷樓簡稱後,隋炀帝讓許多的妃嫔都搬到裡面去住,并不斷到去民間挑選良家少女搬到裡面,據不完全記載,光從民間挑選的少女就能達到數千名。隋炀帝天天泡在裡面,一連幾個月都待在裡面不想出去。隻想在迷樓裡面過紙醉金迷的生活。
一個皇帝荒淫無度,對朝政的漠視,雖然這可能被後世所誇大,但其荒淫無度卻是無可厚非。他的奢靡自然帶動整個統治集團腐敗化,民怨沸騰。待到農民起義,身邊的佞臣也不以實情相告,謊稱造反的農民“漸少”,最終無奈自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雖建立科舉但不是其提出</h1>
實際上科舉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楊堅所提出,由隋炀帝楊廣正式創立的,可以說他隻不過完成了他父親的願望而已。再加上時代背景: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混亂,導緻選官注重門第,幫派林立,不利于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知識分子都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仕途路。于是,為改變這個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炀帝楊廣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隋炀帝隻不過是應了他父親的意願,順應了曆史而已。
總結:
隋炀帝作為一個将軍一生功績累累,20歲就率領58萬大軍南渡長江天塹滅掉強大富裕的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四五百年的分裂,之後又滅吐谷渾,破契丹,三征高麗,把中國領土擴大了幾千裡,開鑿曆史影響僅次于長城的京杭大運河連接配接南北
隋炀帝拿着他老爹的一手好牌,其胸懷壯志,本可以向漢武帝一樣施仁政、開疆拓土,傳華夏文化于萬裡,留美名于後世。卻做事急于求成,不考慮後果,貪戀美色,生活腐敗,将隋葬送與他的手上。他能成為一個好将軍,卻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一個出色的當政者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平衡各方利害。
有人誇贊他,是敬佩他作為一個将領時的胸懷大志,不是誇贊他作為一個皇帝的執政能力,畢竟一個好皇帝怎麼能讓他的國家破産!
創作不易,歡迎點贊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