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李密掌權,大舉進攻隋軍

李密取得瓦崗的上司權後,不但遣将攻取安陸、汝南、淮安和濟陽,使得河南諸郡相繼多為瓦崗軍控制。而且,李密鑒于勢衆不斷擴大,決定繼續襲取官府的重要糧倉,是以命裴仁基、孟讓等将率二萬餘人襲擊回洛倉,更率衆三萬人據回洛倉并大修營塹以逼東都。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瓦崗軍順利擊退段達出戰的隋軍,攻下東都附近的回洛倉,并取米二百餘萬石。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瓦崗寨

李密乘此節節勝利的情形下,向天下郡縣釋出檄文,列舉炀帝諸項罪狀,除了号召群眾一同推翻隋朝,并且說服官員叛離朝廷,歸降瓦崗,造成天下震動。亦導緻炀帝風聞瓦崗軍的聲勢後,“(炀帝)留淮左,不敢還都”。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清末孤本木刻木版年畫版畫隋炀帝下江南

李密不斷威逼東都,造成位處洛陽的越王侗恐慌,于是派太常丞元善達赴江都求援。是以,義甯元年(617)五月,炀帝命監門将軍龐玉等将關内兵援救東都。此次戰役,李密大敗,瓦崗軍隻好放棄襲擊回洛倉,逃回洛口。但是,六月,李密與隋軍大戰,成功奪回回洛倉。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徐世勣影視劇形象

瓦崗軍再次奪取回洛倉後,徐世勣建議李密進一步搶奪黎陽倉,于是同年(617年)九月,與郝孝德、李文相、張升和趙君德等反隋勢力的合作之下攻占黎陽倉。此次的勝利,瓦崗軍不但“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而且武安、永安、義陽、弋陽和齊郡等相繼歸降李密,窦建德、朱粲等起事者亦遣使歸附瓦崗軍。

隋朝政府失去重要的戰略物資,又遭瓦崗軍屢次進犯。炀帝除了調派關内禁軍救援東都,又诏薛世雄為統帥,率幽、薊精兵迎擊,但是行至河間時,遭窦建德擊敗。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窦建德

隋軍王世充與李密大戰,瓦崗大勝

薛世雄卒後,征伐李密(瓦崗軍)的重責大任則落在王世充身上。王世充與李密的對戰,自義甯元年(617)七月展開。炀帝先是命王世充、王隆、韋霁、王辯等各率所部共同馳往東都救援。同年十月,王世充率各路隋軍十餘萬擊李密于洛口,李密以計奇襲,隋軍大敗。往後兩個月,李密與王世充雙方再戰,李密大勝。

武德元年(618)正月,王世充與王辯再次準備欲大舉進攻瓦崗軍。但是,隋軍内部因為缺乏統一指揮,導緻整軍混亂不堪,大将王辯遭殺,洛北諸軍潰散,溺死者萬餘人,又遇到大雪,凍死幾萬人,王世充率殘部數千人逃至河陽,不敢傳回東都。最後越王楊侗召令王世充回洛陽,負責屯守洛陽城北的含嘉城,自此以後王世充再也不敢出城應戰。

隋軍(王世充)屢次争讨瓦崗軍,卻是屢遭擊敗,甚至王世充更是不敢再戰,隋朝上下處于士氣低迷不振的狀态。在這樣子的情形之下,李密趕緊把握時機,乘勝進據金墉城,使得“钲鼓之聲,聞于東都;未幾,擁兵三十餘萬,陳于北邙,南逼上春門”。

瓦崗軍強盛之勢,導緻隋吏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東都留守韋津拒(懼)戰,而且更多的隋朝大臣紛紛歸附瓦崗軍。

而且窦建德、朱粲、楊士林、周法明、盧祖尚、孟海公、徐圓朗等均遣使奉表,勸李密建尊号。換句話說,此時的瓦崗軍,正處最強盛的時期。

李密和瓦崗軍

谶緯之說與隋末人士歸附

首先談論李密初歸瓦崗軍的情況。早期的瓦崗軍如上所述,是隋末衆多民變當中的一團體組織而已,并無特别的事迹或舉動,來吸引世人的注意和加入。但是,這樣的狀況在李密加入瓦崗軍後,使得整個陣營有了很大的改變。

李密如前所述,因其出身容易受到世人的注意。加上坎坷的逃亡過程,和民間盛行“李氏當王”的谶緯,在多重因素交疊之下,特别受到人士的注意。是以當“楊氏将滅,李氏将興”的谶語出現時,首先受到關注和提出讨論的是李密。就連李玄英曾對桃李歌下注解: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李玄英從東都逃出來,走遍了各部陣營,求訪李密的下落,并且碰到人就說:“李密這個人将取代隋家天下。”他認為桃李子是指逃亡的李氏之子;皇與後都是指國君;宛轉花園裡意指炀帝在揚州不會有回來的日子,将會葬身于溝壑;莫浪語,誰道許就是指密字。李玄英四處的廣宣傳流布,無形之中又幫助李密打開知名度。

李密在這種氛圍下,民變首領對李密非常敬重,也促使部分的人士歸附,除了上述的李玄英加入瓦崗軍外,還有房彥藻、王伯當紛紛對瓦崗軍投誠。

王伯當進入瓦崗軍前是濟陽民變的首領。王氏進入瓦崗軍後,不但向翟讓推薦李密,日後更是對李密忠心耿耿,甚至武德二年(619年)李密決定背叛李唐時,王伯當仍是伴其左右。

房彥藻于大業年間擔任宋城縣尉一職,自認有才幹和能力,卻不被當局者賞識與重用。于懷才不遇的情況下參與楊玄感之亂。叛亂失敗後,房彥藻便逃亡至梁郡、宋城間結識李密,便一起遍訪各部賊帥,遊說其中的豪傑之士。

除了上述的原因吸引人員前來歸附外,李密帶領瓦崗陣營,使其逐漸壯大,這項因素也是讓世人願意加入瓦崗軍的原因之一,如崔世樞、張亮、張善相、郭孝恪、程知節、崔義玄和李育德等人的歸附。如下表:瓦崗軍陣營依附者身份表

從上表的人士身份了解,除了有一般市井小民如崔義玄和張亮,裡長張善相和總管崔世樞自鄢陵歸附外,尚有李育德、郭孝恪、程知節等地方豪強亦也前來歸附。

地方豪強的形成背景與社會的動蕩息息相關,隋末民變的發生,主要是因為人民對朝政的失望與不滿,于是紛紛聚衆起事反叛。但是,起事軍的性質為,流動性大,組織也過于松散,再加上欠缺長遠的政治目标與方向,容易讓起事活動最後演變為,起事軍對善良百姓四處搶掠的慘況,造成這些平民的惶恐與不安。

面對這種态勢,百姓為了生存與維護自身與家宅的安全,便推派有能力者來糾合宗族鄉黨,據險自守,以避寇盜之難,例如:

趙州人李育德:“私完械甲,嬰武陟城自保,人多從之,遂為長”

許州陽翟人郭孝恪:“率鄉曲數百人”;

濟州東阿人程知節:“聚徒數百,共保鄉裡,以備他盜”。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瓦崗軍點将台

但是,這種地方自衛武力,多是在封閉、自給自足的條件下,僅能勉強維持和提供鄉裡所需和安全。但是,随着政局越來越不穩定,各地民變勢力也從大業十年(614年)起,克服地域觀念,由分散走向聯合的局面,勢力也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劣勢轉為優勢,這些自保團體面對逐漸強盛的起事軍,根本無力抵抗和繼續維持,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他們也隻能選擇歸附某個勢力較為強盛的陣營。也因為如此,李育德、郭孝恪和程知節三人才會率鄉闾百姓歸附瓦崗軍。

李密取得上司權後,瓦崗軍的壯大曆程

瓦崗軍發祥地

類似的情形也在〈張善相列傳〉中看到:“張善相……每督縣兵逐小盜……歸于李密。”

張善相為地方基層僚屬,其職務性質與地方豪強并無二緻,都是設法維持地方鄉裡的安全,打擊起事軍或盜賊的來襲。相同的,當起事軍崛起,亦是無法與之抗衡。隻是張氏與程知節三人不同的是,張氏擔任裡長一職,算是為隋朝的基層官吏。而李育德、郭孝恪和程知節三人并無仕宦經曆,僅李育德因“世富于财,家僮百人”,以财力來号召鄉闾群衆,達到共同保衛家園之目的;程知節則是憑藉“骁勇,善用馬矟”的非凡武功,因而閱聽人人推戴來保衛鄉裡抵禦外侮。

綜上可以看出,李密取得瓦崗上司權後,先是進攻隋朝,一旦取得成功,就昭告天下:共同伐隋。大勝後,取得天下人信任,進一步穩固了瓦崗政權。李密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參考文獻:

《隋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鑒》

《新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