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貓眼資料顯示,截至2月10日24點,2019年春節檔(2月4日至2月10日)電影票房累計超58億元,比去年57.51億元略有提升。其中,豆瓣評分7.9,票房逾20億元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憑借票房口碑雙重優勢,成為2019年春節檔電影雙料冠軍。記者朱德蒙
票價人次上演“雙高”
據國家電影資金辦初步統計資料顯示,大年初一(2月5日),内地電影市場票房14.33億元,總場次49.5萬場,重新整理中國電影市場單日票房、場次紀錄。盡管觀影人次達3173.65萬,較去年略降2.73%,但成績依然喜人。這裡面,《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三部電影成為首日最大赢家,占據當日總票房70%份額。
有意思的是,伴随着高票房的還有今年的高票價。不少網友爆料,“一家人看個電影要花四五百元”“一張電影票要一百元,最低也40多”……這和過去19.9元的優惠票價相差甚遠。對此,有院線人士告訴記者,和“票補”力度的減少有關,“此外,一些城市的部分影院趁春節假期群眾觀影熱情高漲,單方面提高票價,也是部分原因。這種透支消費,極容易消耗掉觀衆對于春節電影市場的熱情,需要警惕。”據淘票票資料顯示,今年春節檔前三天的排片場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2萬場次,但出票總數卻僅達到去年春節檔的52%。
2019春節檔首日票房突破紀錄部分原因也源于票價上調。但不可否認,春節假期,觀衆觀影熱情十分高漲,甚至蔓延到節後。記者發現,假期淘票票、貓眼等網絡購票平台,《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影片幾乎場場爆滿。昨日,有院線人士告訴記者,随着假期結束,上班族、學生族返城,濟南各大影院再度迎來觀影人潮,“今天來觀影的觀衆堪比大年初一。本周又逢情人節,接續春節檔的火爆,想必成績依然可觀。”
8部新片同時上映
影片方面,8部新片同時上映,其中不乏名導、名編劇、名演員和大IP作品。無論甯浩執導、黃渤搭檔沈騰出演的《瘋狂的外星人》,韓寒執導、沈騰主演的《飛馳人生》,周星馳執導、王寶強主演的《新喜劇之王》,還是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由吳京擔綱的《流浪地球》,成龍改編自“聊齋故事”的《神探蒲松齡》;或是劉青雲、張家輝領銜的《廉政風雲》等,都被業内看作勢均力敵,難分高下。
2月5日之前,8部影片已經曆一場排片混戰。有媒體分析,以最初影片割據劃分,截至除夕晚8時,《瘋狂的外星人》 首日預售1.61億元,排片占比達到20.7%,預售暫列第一;《飛馳人生》 預售1.16億,但21.4%的排片占比,則為同檔期最高;《新喜劇之王》預售1.15億,排片占比19.6%,緊随其後,反觀《流浪地球》,排片份額隻有11.6%,位于第四。
然而2月6日,情況開始逆轉。《瘋狂的外星人》雖然依舊保持單日票房與累積票房領先,但《流浪地球》憑借口碑優勢,單日票房超過2.5億,順利趕超《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
之後,《流浪地球》開始上演“飛馳人生”,更是将《瘋狂的外星人》甩于身後,最終以逾20億票房登頂2019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有業内人士分析,中國電影在票房口碑上的雙赢局面,标志着中國電影市場已進入電影工業發展時期。
《有孔蟲科普展》微觀海洋生物世界
<h1>來省博看大海裡的“小巨人”</h1>
蒙茅斯小海德貝蟲:晚白垩紀,産地美國
鄭守儀院士用石膏和滑石制作的有孔蟲模型
2月12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博物館承辦的《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正式開展。據了解,此次展覽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團隊的大力支援,将本次展出的126件有孔蟲标本捐贈給山東博物館。“《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的成功展出,既是世界頂級科研團隊學術成果的科學普及,也是山東省豐富海洋資源的集中展示。”省博常務副館長郭思克表示。 文/圖 記者焦騰
大海裡的“小巨人”
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構成,隸屬于原生生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殼表或殼口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孔,供僞足伸出。有孔蟲不同房室間隔壁上常具孔,是以得名有孔蟲。有孔蟲單一成體細胞最小的僅0.02mm,最大的可達110mm,是原生動物中個體最大、種類最多的類群。據介紹,原生動物細胞内有特化的各種胞器,具有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所必需的一切動能,如行動、營養、呼吸、排洩和生殖等。
有孔蟲自寒武紀至今已有5 億多年的曆史,已知化石種類有4 萬餘種,現生種類有6千餘種,絕大多數為海生種類,營底栖或浮遊生活。此次展覽得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團隊支援。
88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突破傳統的形态學鑒定方法,改革和創新研究手段,記錄了1500餘種中國海域内的有孔蟲,繪制近萬幅有孔蟲形态圖,使中國現代有孔蟲研究跻身于國際先進行列。鄭守儀是該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創始者之一,同時,也是國際有孔蟲研究最高獎“庫什曼獎”獲得者。鄭守儀對于有孔蟲的研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準。擁有如此高的成就,當記者問及研究時,她僅說這是為國争光。
小小有孔蟲的研究價值極其高。“有孔蟲有5億多年曆史,有孔蟲對環境變化反應特别敏感,有明顯的深度分布範圍,因而它們是最好的海水深度訓示标志生物,也是古、今海洋環境的優越訓示生物,廣泛應用于許多科研領域,被譽為‘大海裡的小巨人’。”山東博物館自然部主任孫承凱表示,由于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有孔蟲類型,因而沉積物中有孔蟲組成不僅能确定地層的地質年代,而且還能訓示沉積物形成時的氣候、海洋環境,進而為尋找礦藏尤其是石油以及研究過去氣候變化,提供重要依據。
别樣呈現海洋生物
“為了将平均大小隻有1毫米的有孔蟲通過展覽的方式呈現給觀衆,山東博物館邀請攝影家,從掃描電鏡,到超景深顯微技術,再到顯微攝影拍攝,逐一嘗試,最終達到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呈現别緻的微觀海洋生物世界。”郭思克介紹。
記者在展館發現,126件有孔蟲标本大多為中國近海有孔蟲标本,50餘件有孔蟲模型包括上新世、中新世、漸新世等多個時代。“多角度呈現了有孔蟲的藝術之美、種類多樣性、生存适應性,以及其殼體所訓示的環境意義。”郭思克介紹。
據了解,鄭守儀用石膏和滑石制作有孔蟲模型,将一個個原本隻在顯微鏡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蟲,雕刻成如今像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模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大衆眼前。有趣的是,展廳中還有一個展櫃中展示有關有孔蟲的文創産品,包括書簽、項鍊等,十分精緻可愛。
“微觀世界的展覽較少,而此次展覽正是将這些肉眼難以看到的有孔蟲的構造,利用各種技術呈現出來,讓觀衆感受有孔蟲的美,感受未知世界的美。”孫承凱向記者表示,有孔蟲标本的微觀展示、放大數十倍、百倍的有孔蟲模型展示是此次展覽中巨細相宜的展覽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 還設定了多個互動體驗區,展館内的觀衆尤其是青少年紛紛聚在顯微鏡下親自觀察有孔蟲、檢視有孔蟲圖檔等。據悉,《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 的展期将從2月持續至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