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曼波女郎》(1957)英文版DVD封套
20世紀50年代,戰後的香港青年文化迅速興起。唱着鄉村小調的香港第一部國語歌舞片《桃花江》(1956)很快就被年輕人厭棄,進入1957年,擁有大量資金來源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不再使用鄉村背景的音樂和民謠,目的是要把華語歌舞片打造成一種時髦的具有青年指向的電影。
同民國的上海一樣,當時的香港已經擁有了靈活的文化人脈和連接配接大陸、東南亞的通道——這些都是跨國娛樂工業得以繁盛的優勢。
電影《曼波女郎》(1957)劇照,從左至右:丁皓、劉恩甲、葛蘭
20世紀50年代的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已經開始穩定的生産各類型的影片輸送到周邊地區。
而那時候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正是香港影業繁榮的重要貢獻者,該公司裡的大部分電影人都是受過西式教育的年富力強的華人。
這些電影人在作品中,除了反映新興的戰後青年文化的同時,也在極力保持國語電影中的傳統。
從左至右:電影《甜姐兒Funny Face》(1957)、《遊龍戲鳳/王子與舞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1957)以及《成功之道Will Success Spoil Rock Hunter?》(1957)美國版海報局部
再來看看1957年的好萊塢,輕松幽默的喜劇和歌舞片仍然受歡迎: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1924-04-2019)的《甜姐兒Funny Face》(1957)、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的《遊龍戲鳳/王子與舞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1957)、文森特·明尼利Vincente Minnelli(1903-1986)的《風流記者Designing Woman》(1957)、弗蘭克·塔許林Frank Tashlin(1913-1972)的《成功之道Will Success Spoil Rock Hunter?》(1957)以及喬治·庫克George Cukor(1899-07-07 至 1983-01-24)的《美女霓裳/巴黎之戀Les Girls》(1957)等片。
葛蘭在電影《曼波女郎》(1957)中的影像
雖然這其中有的電影不一定很賣座,但年輕人在電影市場上占有的比例還是很高。
回到抗戰時,上海成為孤島之後;大批上海電影人及音樂人南下,令國語電影及國語時代曲制作中心南移,對當時文化很不發達的香港影壇與樂壇産生很大影響。
20世紀40至60年代香港多數的制片廠大量拍攝的國語歌舞片,不但沿用上海的一套制作方式,而且連題材與意識也承接中原文化的傳統。
香港的國語歌舞片雖然也深受好萊塢影響,但卻打上鮮明的時代與民族烙印。
電影《曼波女郎》(1957)香港版宣傳單
“電懋”的《曼波女郎》(1957)作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當然同樣具有上述特色。
《曼波女郎》的編導易文(1920-1978)拍攝本片的沖動來自葛蘭,當年葛蘭去台灣勞軍,其表演的歌舞受到歡迎,被三軍稱為“曼波女郎”,影片便由此得名,公映之後影片大賣,葛蘭的電影事業就此翻天覆地。
《曼波女郎》堪稱“電懋”為她量身定做的歌舞片,也開創了青春派載歌載舞影片的先河。
電影《曼波女郎》(1957)中的影像
這部影片的故事講一個叫李恺玲(葛蘭飾演)的女生在自己20歲生日的時候,發現自己是這戶人家的養女,盡管富有的養父母對她視如親生,但她卻産生了自卑感,決心要找到自己的生母。
可是她的生母(唐若青飾演)為了女兒的幸福,不肯認她。
葛蘭飾演的養女,在生母面前帶着含有歉意的苦笑,流露出失望的哀痛,令人為之心酸。
這位養女在失望後,與一群男女青年沉溺于歌舞生活中,後因養父母的真誠之愛,使其深受感動,終于傳回家中。
電影《曼波女郎》(1957)劇照,左為葛蘭,右為唐若青
影片表現了20世紀50年代香港社會在意識上的傳統與保守,充分反映當時這個被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小島,居民在倫理道德觀方面,是十足中國的。
影片中作為男主角汪大年(陳厚飾演),想請女同學李恺玲外出散步,要在事前獲得女方家長同意。
汪大年欲邀李恺玲全家在她生日那天到他家參加由同學們組織的生日舞會,也讷讷良久;而李恺玲則誤以為他要求愛,立刻打斷他的話,說:“這事最少要等三四年,或五六年。”
電影《曼波女郎》(1957)宣傳照,葛蘭和陳厚
二人之間的關系,始終停留在純潔無邪的友情中。
該片的這種基調,同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香港社會狀況是一緻的。當時,香港正處于戰後前所未有的樂觀、繁榮與安定的時代。
戰争的回憶已淡化,經濟開始起飛,60年代的政治動蕩尚未到來。
香港正由一個尚帶有農業社會特點的轉口貿易港,從北韓戰争與美英禁運造成的危機中擺脫出來,向現代化的工商業社會邁進,在經濟上處于上升狀态,社會日趨豐裕。
電影《曼波女郎》(1957)劇照,丁皓
是以,完全城市化、反映本地生活、充滿青春活力、樂觀向上的“曼波女郎”,便作為時代的産物,應運而生了。
《曼波女郎》的開場,葛蘭梳了個馬尾裝,穿上一件設計得很有味道的毛衣和一條窄腳褲,加上一對平底尖頭鞋,在家裡的客廳被一群玩得很瘋的同學團團圍住,又唱又跳,足足唱跳了五分鐘的曼波舞。
撇開導演易文相當靈活的分鏡不談,隔了60多年,《曼波女郎》的開場依然十分吸引人;葛蘭的天才和星光并沒有随着時間的飛逝而遞減。
片中雖兩次出現夜總會歌舞場面,但豔舞一場,隻用全景拍攝,無近景鏡頭。
舞女也多以背部朝向觀衆,且出現的時間很短;而另一夜總會中,有歌星方逸華(1931-2017)演唱。台風端莊,影片則全曲拍下,并用許多近景鏡頭。
全片一場接一場的狂歌熱舞,卻能做到“思無邪”。
傳達出強烈的健康活潑青春氣息,自有一種樂觀積極、引人奮發向上的魅力。
電影《曼波女郎》(1957)劇照,方逸華
在這部影片裡,葛蘭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演唱了一首首具有不同風格和韻味的插曲。
其中《我愛恰恰》這首歌,長期以來都是電影插曲中最受歡迎的。
葛蘭的曼波舞在當時的港台青年中,掀起了一股曼波熱潮,
在電影《曼波女郎》中總共出現8首歌曲,每一首都有助于表達情緒、氣氛、環境,或者代表了主人公的思想,其中葛蘭演唱了7首。
葛蘭《曼波女郎》CD封面
篇首曲《我的天堂》引入了這個快樂的曼波女郎,被家人寵愛,有朋友支援,“随你怎麼瘋,随你怎麼瘋,任你怎麼狂,任你怎麼狂,因為這是我的天堂,我的家”,“曼波女郎”正是葛蘭的同學們送給她的生日昵稱。
《我愛恰恰》則展現了恰恰和曼波這兩種流行的青年舞蹈風格。
在另一首贊美詩《哦,天堂》中,葛蘭想象着她失去的生母,進而決定離家尋母。
最後一首鄉村搖滾《回來了》則結束了她的旅程,慶祝她與她所愛的人重新團聚。
電影《曼波女郎》(1957)片場内,吳家骧(左)葛蘭(左二)陳厚(右)休息的時候同跳曼波舞,引起衆人哄笑
除了把歌曲巧妙地插入故事,《曼波女郎》的獨特性更在于它包含了華語歌舞片長期缺乏的元素——舞蹈。
不同于單純突出音樂的傳統歌唱片,《曼波女郎》有4首歌曲是作為精美舞蹈的配曲出現的,與早期歌舞片對待現代舞蹈的随意性相比,《曼波女郎》展示出對各種現代舞蹈形式的強烈興趣,舞蹈在這裡幾乎表現為一系列的示範演出。
雖然《曼波女郎》受到好萊塢歌舞片很深的影響,但卻有明顯的不同。
葛蘭為電影《曼波女郎》(1957)拍的舞蹈動作宣傳照
首先,影片的戲劇沖突,沒有和好萊塢歌舞片那樣,往往環繞着愛情或對表演藝術的投入發生,而是圍繞着家庭和倫理親情展開,情節發展的主要危機在于葛蘭知道了自己并非現在的父母親生。
其次,片中用了好萊塢富有挑逗性的舞蹈,卻隻吸收了其活力與歡樂的成分,而排除其中性與情愛的成分。
如本片一場接一場的曼波舞與恰恰舞,由健美的葛蘭表演。但她身體的擺動,卻隻顯出其青春活力,并無挑逗。
葛蘭和陳厚在電影《曼波女郎》(1957)中的舞蹈影像
第三,由于這個時期的香港國語歌舞片側重家庭倫理,淡化愛情,是以,男主角陳厚的地位便與好萊塢歌舞片有極大差距。
男主角處于次要地位,這讓當時很多男演員不願擔綱演出。
當時的香港雖有大量歌舞片的湧現,卻沒有能歌善舞的男明星。本片飾男主角的陳厚,是當年唯一出色的舞蹈男明星。
《曼波女郎》中的歌舞表演把“電懋風格”定義為一種青年指向的、自由的和一種令人信服的世界性品格。
葛蘭和陳厚(右)在電影《曼波女郎》(1957)片場内搞怪
而且,影片反對那種認為現代舞蹈是一種原始的享樂主義的偏見,而把它重新定位為一種健康的、運動的、充滿魅力的藝術形式。
《曼波女郎》試圖把對搖滾、流行、舞蹈和運動的追求視為一種健康的、戰後複興的新希望。
葛蘭飾演的曼波女郎是一個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充滿青春活力、熱情奔放的“書院女”,她好動、開朗、活潑、能歌善舞、追上潮流,對于時髦玩意,樣樣精通,而且更是跳舞高手,恰恰、曼波都跳到花樣百出,惹人羨慕。
電影《曼波女郎》(1957)片場内,從左至右:邵峰、甯文靜、葛蘭、沈雲、丁皓及楊群合影
她可以說是代表了也理想化了整代戰後在香港中産階級長大、開始接受西方流行文化影響的新女性。
導演易文 (也是該片編劇) 一直都将那些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如溫柔、順從、忍讓、賢淑等從葛蘭飾演的角色性格中減至最低限度。
另一方面,又極力強調這個角色西化的一面,盡量表現她的活躍、大方、樂觀、豪放和不拘小節。
一下子,觀衆在銀幕上發現了新大陸 —— 葛蘭的籍貫可能是上海、福建、四川或東北,但她的本質卻是一個“香港”女孩子,是一件前所未有的香港新産品。曼波女郎的及時誕生,馬上就成為年青一代女性認同、羨慕,甚至暗中模仿的對象。
《曼波女郎》是香港國語歌舞電影發展至頂峰時的經典之作,在編導、攝影、美術、音樂等方面,均達到當時的高水準。公映後,大獲成功,引出一批跟風作品。而作為出品方的“電懋”開始在香港和“邵氏”并駕齊驅。
電影《曼波女郎》(1957)國内DVD版封套
盡管《曼波女郎》因其創新而受到廣泛贊譽,不過華語歌舞片從總體上看仍然堅持着歌唱悲情傷感的模式
在《曼波女郎》之前,葛蘭并沒有什麼突出的代表作,她隻是演過些普通的少女戲。
直至《曼波女郎》,她才石破天驚,以一個嶄新的形象出現,旋即風靡了整個東南亞。
葛蘭的竄紅改變了以後數年電影的制作方針,同時亦可以說是正式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電影《曼波女郎》(1957)片場内,葛蘭和陳厚(穿白上衣者)正在和群演一起排練曼波舞
此外,這部電影把葛蘭塑造成一個中式優雅與美國純真風格相結合的全新形象。
葛蘭曾被稱為中國的黛比·雷諾斯Debbie Reynolds(1932-2016),但她本人拒絕這種類比。
她代表着一種向着未來的青春:富有同情心的、有才華的、沒有威脅性的、有益健康的。
這種形象在葛蘭之後主演的《青春兒女》(1959)、《空中小姐》(1959)、《姊妹花》(1959)中得到了延續和更新。
電影《曼波女郎》(1957)香港版海報
李翰祥 一代華語電影大師 成就三大類型電影
王丹鳳在香港主演的六部電影 宜古宜今大放光彩
“低音歌後”白光 :民國年代巨星 最具格調的不老妖
葛蘭遭換林黛取代樂蒂失落 第8屆亞洲影展影後爆冷秘史
“一代名導”蔔萬蒼“南下”香港拍片:流離情結與焦慮傳統
香港"電懋四美"之葉楓 作風豪放 28歲息影 52歲再嫁初戀情人
《國魂》影史上被“視而不見”的佳片 歌頌文天祥愛國氣節被曲解
《後門》李翰祥為數不多的現實題材倫理劇 胡蝶從影30年首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