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或許誰也未曾料到,進入艙門的瞬間竟會定格為永恒。
1986年1月28日,美國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看台上坐滿了手持望遠鏡的嘉賓和觀衆。他們的神情既顯得興奮,又顯得有些緊張,所有在場的人正焦急地等待着那激動人心的一刻。昨夜凜冽的寒風,吹散了卡那維拉爾角上空的浮雲,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聳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就像蓄勢待發的雄鷹,即将展翅飛翔。今天是“挑戰者”号航天飛機的第10次飛行,也是本年度計劃進行的15次飛行中的首次飛行。這次飛行的主要任務是觀測時隔76年才回歸一次的哈雷彗星,并進行一系列的太空實驗。
“挑戰者”号是美國研發的第二代航天飛機,與第一代航天飛機“哥倫比亞”号相比,在結構、材料、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在此次飛行之前,它已經成功地進行了9次往返飛行。然而,這次飛行準備工作進展的卻很不順利。因為天氣和其他原因,曾先後連續9次推遲了發射時間。就在今天,又由于高空出現強風等原因,一連幾次延遲發射。最後,就在航天員各就
各位,準備倒計時發射時,從業人員突然發現他們怎麼也取不下航天飛機艙門上的把手,折騰了5個小時以後,才依靠锔子将艙門關好。發射前20分鐘,又有人報告發射架和航天飛機下面挂着碗口粗的冰柱,再次建議推遲發射。但專家們認定這并不會妨礙“挑戰者”号的第10次飛行,況且機上2000多個傳感器資料都顯示“一切正常”。就在觀衆情緒漸呈疲态之時,航天中心的電視實況轉播員哈裡斯宣布,航天飛機一切運作正常,将在10點38分準時升空,看台上頓時變成掌聲和歡呼聲的海洋。
參加這次航天飛機飛行的宇航員一共6人。他們是:機長佛郎西斯斯科比,46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40歲;朱迪恩雷斯尼克(女),36歲;羅那得·麥克索爾,35歲;埃利森·鬼冢,39歲;哥利高利·傑維斯,41歲;克利斯塔麥考利夫(女),37歲。其中尤其以克利斯塔·麥考利夫最為引人注目。因為她并不是一名專業的航天員,而是一名中學教師,一位有着9歲兒子和6歲女兒的母親。由于美國航天局首次決定要載平民升空,1985年裡根總統通過電視宣布:“我指令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在全國所有中國小教師中挑選一名美國最優秀的教師,作為我們航天計劃史上的第一位平民乘客。”于是麥考利夫就成為從萬多名教師中脫穎而出的“幸運者”。
這一天清晨,7名宇航員心情極佳,他們用過早餐後,穿上天藍色的宇航服,興高采烈地結隊走向航天飛機發射台。他們誰也未曾料到,臨行前的這頓早餐會成為他們最後的早餐,而他們走進機艙前的瞬間,竟會定格為永恒。
倒數計時在順利地進行着,航天飛機燃料箱中的液态氧開始注入,一切條件已經具備。當倒數計時至1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東部标準時間11點38分,格林威治時間16點39分。
點火器點燃了火箭推進器,伴随着一聲巨響和濃烈的煙火,“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在一團巨大的火舌托舉下,離開了發射台。它神奇般地騰空而起,拖着長長的紅色焰尾在藍天上劃出一道美麗的孤線,場面甚是壯觀。“發射順利!”“我們終于成功了!”在卡那維拉爾角的航天中心的看台上,所有人都舉起雙手,呈“V”字形狀,歡呼着慶祝這次勝利。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從業人員與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一直保持密切聯系。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人們還在不停地歡呼,一些人甚至席地而坐,擡頭仰望,目送“挑戰者”的離去。11時38分7秒,“挑戰者”号拖着長長的火焰和幾縷白煙,越來越快地向預定的軌道駛去,一切正常。兩秒鐘以後,“挑戰者”号根據正常程式,緩緩轉了90度,仍然一切正常。11時38分35秒,根據正常程式,“挑戰者”号軌道器的主發動機開始減速到它們全部推力的65%,以減輕地心引力對航天飛機在飛行最初階段産生的緊張壓力,一切正常。11時39分6秒,地面指揮中心對“挑戰者”号發出指令:“挑戰者,加速。”11時39分12秒,“挑戰者”号指令長回答:“明白,全速上升。”這時,飛
行的速度是每小時3163公裡,超過音速的3倍,已經突破了音障,離地面的高度是16公裡。
出人意料的是,飛行中的“挑戰者”号突然在半空中冒出一個橘紅色的火球,緊接着又是一個較大的火球;兩秒鐘過後,也就是在飛機升空後的第75秒,“挑戰者”号在距地面5萬英尺的高空發生爆炸,隻見無數燃燒着的飛機碎片從天空中傾瀉而下,散落在距發射場20英裡以外的大西洋。訓練有素的搶險隊迅速趕往出事地點,但由于不斷有碎片落下,搶險隊在3小時後才進入現場,展開搜救工作。
目睹這慘烈的一幕,看台上和電視機旁的觀衆個個都呆若木雞。先前的興奮激動瞬時被痛苦悲傷所取代,大家都清楚這樣的空難,宇航員根本就沒有生還的可能。發射現場,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為此相擁而泣,他們身邊的一位中年男子拉着兩個孩子的手一直顫抖不止,痛苦的眼淚沾濕了他們的面頰。他們分别是女教師麥考利夫的父母和家人。他們恐怕都難以相信自己的女兒、妻子、母親竟會以這樣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同他們告别。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康科德中學,當學生們從電視上看到“挑戰者”号載着他們的老師飛向太空時,興奮得歡呼起來。然而不久,面對“挑戰者”号突然爆炸的畫面,學生們不禁目瞪口呆,繼而失聲痛哭。他們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許久都甯願相信那隻是一場噩夢。
“挑戰者”号的碎片紛紛揚揚地撒向大西洋時,總統裡根正與他的進階助手共進午餐。當副總統布什急匆匆地沖進來告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總統的第一反應是:“是那位女教師乘坐的那架航天飛機嗎?”得到确認後,整個房間也立刻被憂慮、焦躁和痛苦所籠罩。在最初的驚愕過後,裡根和政府官員迅速商量了一下,決定由副總統布什立刻趕往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死難者表示慰問并着手調查事故原因。随後,裡根總統馬上發表電視講話,宣布“今天是哀悼和紀念之日”。此時,美國上下早已陷入了悲痛之中。教堂為死難者敲響了志哀的鐘聲,電台連續播放美國國歌,街道上冷冷清清,行人個個神情肅穆,各大建築物的國旗相繼降為半旗。入夜,從來燈火輝煌的帝國大廈熄滅了全部燈火,以示對死難者的哀悼。整夜,美利堅無人入睡。
“挑戰者”号的失事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各地,各國政府和人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對遇難者表示哀悼。原蘇聯政府還決定将新近在金星上發現的兩個火山口分别以兩個女宇航員的名字命名。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在給裡根的信中說:全世界都在為開拓人類知識邊疆中的這一悲劇的犧牲而萬分悲痛。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于第二天打電報給美國總統裡根,對美國航天飛機内7名宇航員不幸遇難表示哀悼。
根據調查事故原因的總統委員會報告,爆炸是一個0型封環失效所緻。這個封環位于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的兩個低層部件之間,失效的封環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0型封環會在低溫下失效,盡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未能引起重視。
在人類征服宇宙的過程中,“挑戰者”号這樣的慘痛經曆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還将繼續,人類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不會停息。然而,它卻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即在科學道路上既要做到大膽,又要學會堅強;既要勇于實踐,又要慎于決斷。惟其如此,我們的英雄才算死得其所,人類的悲歌也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