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革命精神是值得被學習和紀念的,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經曆的磨難,承受的屈辱,是我們這輩人難以想象的,這份吃苦耐勞的毅力也恰恰是當代年輕人最缺少的。餘秋裡将軍的一生便是如此艱難曲折,他的故事聽起來很悲壯卻又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1914年餘秋裡在江西出生,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父母在經濟狀況很差的時候還是堅持供他讀書,雖然隻讀了兩年,可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了。當時農村人都覺得起個“賤名”好養活,餘秋裡将軍從出生起就被叫作狗娃子,直到參軍的時候,沒有名字不能登記。登記處的人聽他大約是在秋天出生,便給他起了個名字——餘秋裡。
1934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任弼時,率軍西征,餘秋裡被任命為警衛隊長,主要負責保護任弼時的安全。不幸的是任弼時在西征途中瘧疾纏身,已經虛弱得無法行走,警衛隊隻能用擔架擡着。身為警衛隊長的餘秋裡格外負責貼心,把自己的衣服墊在擔架上,還把擡擔架的人按身高統一劃分好,避免過度颠簸。當時情況危急,在途中他們也是一起經曆了九死一生。餘秋裡的認真和負責也受到了任弼時極大的賞識,誇贊說這個小夥子以後一定大有前途。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餘秋裡已經在十八團中擔任政委了。在長征途中,紅軍途經烏蒙山,十八團負責阻擊後方的國民黨軍隊。在阻擊途中,餘秋裡的左臂受傷,當時情況危急,根本無法醫治,隻能簡單地包紮之後再次投入戰争。随後在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途中,左臂二次受傷,這時候隐約都能夠看到骨頭了,讓人不敢直視。
長征的征途是艱巨而又偉大的,國民黨軍隊在身後緊追不舍,火力又猛,在複雜的環境下,戰士們吃盡了苦頭。餘秋裡因為左臂未能及時處理,已經無法行走,被戰士們用擔架扛着。禍不單行,在渡江的過程中,船又翻了,餘秋裡用盡全力漂浮在水面上,用完好的右臂拼命劃水,才能抵逃脫洶湧的河水,最終被救。
再強壯的人也經不住這樣連續折騰,餘秋裡的傷口早已經感染,他着發高燒沉睡了好久。醒來之後,傷口疼了隻能泡冷水,他就這樣堅持了兩百多天,到了大部隊會和之後,軍醫才處理了他的左臂,但隻能截肢處理了。這已經是一個奇迹,沒有人可以在傷口嚴重感染的情況下還能活着回來,光是傷口的疼痛就承受不了,由此可見他的毅力有多麼頑強!
僅剩獨臂的餘秋裡,革命意志更加堅定,身體的殘缺也不影響他保家衛國。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餘秋裡率領的團部參與了百團大戰、對日軍大反攻、保衛延安等多次戰鬥。獨特的練兵方法受到了毛主席親自贊賞,屢立戰功被賀龍稱贊道:“八年抗戰,餘秋裡打出了個天下第一團。”
新中國成立之後,餘秋裡被授予中将軍銜,擔任了很多重要職務,還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尤其是轟動全國的大慶油田開采,就是他當時帶領着幾萬名石油勞工不辭辛苦開采出來的,這也讓中國從此擺脫了資本國家對我國的石油資源限制,獨臂将軍的一生充滿傳奇,從抗日戰勝到新中國崛起,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餘秋裡一生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突出,雖然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但他留下來的精神會被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