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譜寫文旅篇章 新征程印證青春無悔

“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就要到了,本報再次推出“我這十年”特别報道,聽中青年文化和旅遊工作者講述他們的工作,講述他們勞動中的付出與快樂,講述為了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不同崗位上積極作為。他們有的是青年,有的雖已不再年輕,可青春和勞動的足迹曆曆在目。他們的工作未必轟轟烈烈,但都在“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洪流中努力前行。

廣大文化和旅遊工作者各種方式的勞動與創造,正是為了人民群衆的美好生活。是以,我們也約請相應的群衆,講一講十年來文化和旅遊生活等方面的變化,講一講自己的經曆與感想,講一講對更美好生活的期待。

每個人所講的隻是一個特定角度,每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或許微不足道,但我們凝神細看、側耳細聽,從中分明能感受到時代發展,能聽到“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的铿锵節奏。

01

紅色精神常講常新

李 娜(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工作者、任弼時紀念館講解員)

作為一名紅色紀念館的講解員,我深切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紅色紀念館發展、紅色基因傳承越來越重視,為紅色紀念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動力。

我是2003年3月進入任弼時紀念館工作的。出于對家鄉湖南省嶽陽市汨羅市走出去的領袖人物任弼時同志的敬仰,我從師範院校畢業做了一年老師後,轉崗到任弼時紀念館做了講解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思想的指引下,紅色紀念館和紅色研學教育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我也越來越堅信自己當初的選擇無比正确。

10年來,我感觸最深的是觀衆群體的變化和紅色研學的發展。以前來我們館參觀的人大部分是由機關組織來參加黨建或團建活動的團體,其中不乏一些流于形式的“走過場”。近年來,越來越多觀衆自發來館參觀研學,不僅有黨政機關的黨員幹部,還有很多學生和社會團體,更有很多以家庭為機關的參觀者。一些父母帶孩子來參觀時,會指着文物和圖檔耐心地給孩子講任弼時的奮鬥故事和他“堅定信仰、不忘初心,堅持真理、務實擔當,不辭勞苦、奮力前行,少取多予、廉潔奉公”的“駱駝精神”。

這10年,紅色研學教育經曆了從興起到熱度不斷攀升再到逐漸普及的過程,其中,紅色紀念館發揮了紅色教育“大學堂”的積極作用,為紅色教育提供了“教室”和鮮活的“教材”。我所在的任弼時紀念館目前已是200多個大專院校和中國小的研學基地,每年要接待1000批次以上的紅色研學團隊。在講解過程中,我從孩子們的眼神裡看到他們對任弼時的故事充滿好奇,對他的精神十分崇敬,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10年來,任弼時紀念館的場館設施也經曆了數次提質改造,功能更加齊全了。2013年,紀念館建起了文物館,改建了遊客中心,館區面積由120畝擴大到了169畝,館舍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2020年起,紀念館又實施了可移動文物保護環境調控項目,該項目正在建設的專業化文物庫房将用于改善文物儲存環境和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工作,這将使我們館文物藏品保護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設施提質的基礎上,我們館的展陳品質也有了較大提升。例如,我們推出的任弼時生平業績陳列,在原任弼時生平展中進一步深挖紅色故事精華,形式上采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并增加了一些矽膠像場景和更多圖檔,使展陳更加精緻,該展覽還獲評湖南省十年精品陳列展。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考察,參觀了“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強調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讓我和同僚們備受鼓舞。作為紅色講解員,我們有義務更加深入地挖掘紅色文化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精神,通過送展覽、送宣講進社群和學校等形式,把這些紅色故事更生動地進行宣傳和講解,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習總書記“講好紅色故事”精神的指引下,近10年來,我針對黨員幹部、普通群衆和學生團隊等不同的觀衆群體因人施講,努力把任弼時同志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的豐功偉績一一呈現給大家,紅色精神于我而言也是常講常新。

學生們在紅色紀念館走進曆史

吳 穎(汨羅市任弼時紅軍中學教師)

新時代譜寫文旅篇章 新征程印證青春無悔

▲ 任弼時紅軍中學的學生在任弼時紀念館參觀

我是一名中學曆史老師,任教的任弼時紅軍中學就坐落在任弼時同志的家鄉汨羅市弼時鎮。在我看來,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走出去的革命領袖及其精神品質很有必要。是以,我經常帶學生去任弼時紀念館參觀研學,帶他們“走出課堂,走進曆史”。

任弼時同志被喻為黨的駱駝,是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确立的五大書記之一。在他46年的人生中,有30年的革命生涯,為建黨、建軍、新中國成立做出過卓越貢獻。我希望學生們通過了解任弼時,更好地學習和了解黨的曆史,傳承和發揚任弼時身上所展現的“駱駝精神”。

因為每年都至少會去兩三次,是以任弼時紀念館的變化我都看在眼裡。近些年,場館增加了,館舍面積擴大了,綠化更好了,陳列布展也提高了檔次。新增加的一些複原場景能讓觀衆對展覽内容有更直覺的了解。有一個任弼時在延安窯洞前紡紗的場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學生們觀看的時候都很感興趣,我會告訴他們,當時的物資沒有現在這麼豐富,都是靠自力更生,使他們體會到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革命歲月裡艱辛的生活。

每次在任弼時紀念館聽講解,都有不同的收獲,最令我和學生們難忘的是關于“最後一頁月曆”的講解。在任弼時紀念館的展廳裡陳列着一個老式台曆,簡易的鐵制底座,最上面的一頁顯示的日期是1950年10月25日。這一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拉開抗美援朝戰争序幕的日子,也是任弼時在工作崗位上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日子。因為艱苦的歲月和繁重的工作,任弼時積勞成疾,1950年10月24日晚,他在一張北韓地圖前工作到深夜12點,伸手把桌上的台曆翻過了一頁,心裡計劃着第二天的工作。可是,他再也沒能醒過來,桌上的台曆永遠定格在10月25日,成為他不忘初心、鞠躬盡瘁的最好見證。講解員講得很動情,學生們聽得也很認真……

今年将迎來黨的二十大召開,2024年又将迎來任弼時誕辰120周年,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和人民教師,我期待家鄉的任弼時紀念館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吸引更多的遊客和觀衆前來了解紅色曆史。

(本端駐湖南記者 張玲 采訪整理)

02

忘不了“一碗粥的交情”

張永卿(昌邑市柳疃鎮綜合文化站站長)

新時代譜寫文旅篇章 新征程印證青春無悔

▲ 張永卿(左二)和鎮上的書畫愛好者交流創作經驗 鄧淑春 攝

過去10年,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綜合文化站的變化顯而易見。原來的一間簡陋辦公室,變成了寬敞明亮的專用樓層;配套設施齊全,圖書閱覽室、兒童活動室、書畫創作室一應俱全;樓道裡人來人往,經常見到演出裝扮的群衆出出進進,為某個活動做着準備。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我作為柳疃鎮綜合文化站的負責人,笑在臉上,喜在心裡。

10年時間,有些東西變了,有些東西沒變。比如,剛進文化站時,老站長告訴我:“幹咱們這活兒,沒什麼竅門,就是學會跟群衆打交道,明白大家想要啥。”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上。後來的日子,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或者取得什麼成績,我總在心裡叮囑自己要時刻了解群衆的需求。

至今記得,2015年,我随鎮上的一家民營劇團下鄉。以前,我幹的是随隊攝影師的角色。那次,我突發奇想,何不穿上戲服,上台跑個龍套?一念使然,在農曆正月初五的上午,我走上舞台。一場戲下來,單薄的戲服讓我瑟瑟發抖。由于受凍,我回家就開始發高燒,整整燒了兩天。劇團團長來看望,後悔不該讓我上台。躺在床上的我,雖然燒還沒退,但腦子愈發清醒,說道:“我不上台還真不知道戲曲演員有多辛苦,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因為這次經曆,後來我開始想方設法扶持鎮上的民營劇團。我對鎮上的上司說:“人家劇團掙不了幾個錢,受熱挨凍就是為了讓大家高興,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服務好?”

讓我感到開心的是,以前文化站的經費經常拖欠,或者财政沒有預算。現在不一樣了,每年年底,文化站都會認真做好預算,鎮上和上級部門也會盡最大努力保障。

為讓鎮上群衆有實實在在的文化獲得感,這幾年,我順應群衆的需求,在全民閱讀工作上發力。每年,柳疃鎮綜合文化站都制定全民閱讀工作方案,開展“新時代鄉村閱讀季”等活動。

鎮上公共資源少,孩子們暑假沒事做。我和同僚們商量,以各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依托,舉辦中國小生讀書會。為此,我還專門跑到昌邑市圖書館,請來圖書館員為孩子們做“領讀人”。如今,常年參與我們讀書會的孩子有200多人,讀書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群衆文化工作,陣地也很重要。為鼓勵各村重視文化活動,我專門組織各村幹部加入微信群。哪個村的活動組織得好,就重點在群裡推介,激勵大家互相比着建設鄉村舞台,無形中提高了文化活動在村幹部心中的重要程度。

2019年5月,柳疃鎮借着辦桑葚采摘節的機會,同步舉辦鎮上首屆群衆文化藝術節。我作為文化站站長,小到往音響裝置上拷貝音樂,大到節目創作安排,事無巨細,忙得沒時間喝水。

開幕前幾天,臨近晚上9點,我還在機關加班。附近跳廣場舞的群衆看到文化站裡的燈還亮着,就跑過來看。知道我為了忙活演出的事還沒吃飯,大家轉眼便端來熱氣騰騰的包子和小米粥,用家長對孩子一樣的嚴厲語氣,催着我抓緊吃。低頭喝粥的時候,窗外傳來廣場舞的音樂。我用餘光瞥見一旁監督我吃飯的群衆,突然有幾滴淚掉進了碗裡。

那是一碗粥的交情。在我看來,這碗粥不但甜美,更情深義重。

文化站是鎮上的“桃花源”

王偉達(柳疃鎮群衆)

我從小在鎮上長大,對柳疃鎮綜合文化站有深刻的印象。小時候,不可能經常跑到市區圖書館看書,是以總是窩在文化站的閱覽室裡。鎮上的文化站長我認識好幾位,都是熱心腸,有時候站上沒有大家要看的書,站長會主動打電話咨詢市區圖書館。

從山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我在濟南短暫工作了兩年,便回鄉創業。柳疃鎮的絲綢技藝遠近聞名。我通過線上平台為絲織廠賣貨,一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

我對鎮上的綜合文化站抱有很深的感情,那裡寄托着一個鎮的曆史文脈,是鎮上最有價值的寶貝。

我們鎮上的文化站平時組織活動比較多,尤其是天氣好的時候,鎮上經常能見到三五成群走進文化站的百姓,他們都是去排練或者演節目、看節目的。大家精氣神十足,參加文化活動樂樂呵呵。我喜歡看書,不大參加文化站活動,後來一件事改變了我。

2020年9月,文化站辦了一場鄉土詩歌朗誦會。我當時正好路過,便過去圍觀。真沒想到,我們鎮上有好幾位詩人,多年來堅持寫詩,而且寫的都跟鎮上的風土人情有關。那些在絲織廠務工的人大大方方站在舞台上朗誦詩人的作品。那一刻我突然眼睛濕潤了,覺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就在身邊。

從那以後,我主動加上了文化站站長的微信,周末沒事就幫着布置活動現場。我的鄰居說,這些年,鎮上的經濟發展得好,治安也好、風氣正,跟文化站從業人員的付出有很大關系。大家對文化站很認可,覺得它是鎮上的“桃花源”,能弘揚正氣,傳承優秀文化。

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站非常重視,跟10年前比,文化站硬體條件明顯改善,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也更高了。談到建議,我覺得文化站在一些方面的潛力還沒有被挖掘出來。比如,現在鎮上的留守兒童不少,能否組織個“四點半學校”,吸納更多孩子加入進來,或者開一些特色公益課,讓孩子了解家鄉曆史。當然,這需要各方面支援和社會力量參與,我願意當這個志願者。

(本端駐山東記者 蘇銳 采訪整理)

03

詩情畫意和收入一起增加

吳俊江(明月村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我的家鄉明月村在四川成都十分偏遠的一個縣,在2009年以前,明月村還戴着“市級貧困村”的帽子,村民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那時候農業經濟效益低,村裡基礎設施薄弱,道路基本上以狹窄的碎石路和土路為主。村裡農民居住條件也差,住房以土坯房和磚木結構為主。2009年的時候,我們村個人所得僅為4772元。

轉機發生在2011年,從景德鎮來的陶藝發燒友李敏發現了一口因汶川地震受損停燒的邛窯系老窯。随後李敏提出了修複古窯、打造明月國際陶藝村、發展陶瓷文創産業區的構想。經過兩年籌備,2013年4月,明月國際陶藝村項目正式啟動,第二年,明月窯對外開放。

2014年,常年在外做生意的我回到村裡後,發現了家鄉文化旅遊的商機,于是當機立斷對自家的房子進行簡單改造,在屋後的竹林裡擺了幾桌簡易的柴火雞,開起了農家樂,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全家齊上陣,一次可以接待幾十人。看着我們的生意紅火,村民們也陸續加入進來。

此後,一批批有影響力、有創造力、有情懷的企業和個人參與到鄉村的發展建設當中,成為明月村的新村民,将明月村變成了“文藝村”“理想村”“網紅村”。

這些年我們看着村子面貌發生改變,也體驗到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的提升。新老村民在村裡建立的公園和綠道上悠閑地散步,也一同在遊人離去後享受黃昏獨有的甯靜。

對于明月村未來的發展,大家都很上心,時常一起讨論。我們的交流可能是在月下的某一次喝茶閑聊中,也可能在不定期舉辦的“明月課堂”和“明月藝校”裡,大家各抒己見,碰撞出更好的發展方向。

我對明月村的未來發展抱有極高的期待,想留在村裡幹點實事。在村民的擁護下,我自2017年擔任明月村村主任,深感自身責任重大。茶山、竹海、明月窯——這三大亮點是我們村最值得稱道的特色資源,用好它們,堅定走融合發展之路,讓我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現在我們成立了成都明月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開發了明月釀、明月手工茶、明月陶等特色文創産品,讓遊客把“明月”系列文創産品帶回家,同時也銷往全國各地。

返鄉青年不隻我一個。這些年最大的感觸是村裡返鄉創業的青年越來越多了,村民不用離鄉背井,就能獲得創業創收的機會。在家鄉,大家能享受完善的水、電、氣、網、道路等基礎設施,還有各種文體空間,一點也不比城裡差。值得一提的是,連續11年舉辦的“雷竹春筍藝術月”以及“中秋詩歌音樂會”、陶瓷展、古琴詩會等活動,已經讓明月村名聲大振,同時也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甚至能從他們的笑臉裡讀到滿滿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新的一年,希望遊客多多,明月村的IP影響力能不斷提升,也希望新村民和原住民都能深度融入鄉村振興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而共同實作安居樂業、互助融合、共建共創共享的目标。

新老村民共創共享理想家園

陳 奇(成都奇村文創創辦人)

新時代譜寫文旅篇章 新征程印證青春無悔

▲ 陳奇(右一)在田間跟村民們一起規劃未來

10年間,四川成都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先後迎來100位新村民,其中不乏陶藝家、服裝設計師、建築師、規劃師、詩人、畫家等。他們将村裡閑置的老房子改造成鄉村文化博物館、陶藝工坊、草木染工坊,在大自然裡建起咖啡館、民宿、書店……村民也跟着開起了農家樂和餐廳。不斷有大學生返鄉發展生态農業、經營民宿,新老村民共創共享,建設理想家園。

我老家在蒲江縣城,此前從未去過明月村。2014年4月,因為鄉村閱讀推廣公益組織“3+2讀書荟”的一次活動,偶然來到明月村,點燃了我心中的田園夢想。後受到邀約,我辭掉了城裡的工作,于2014年進入蒲江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副總經理身份負責明月村項目。就這樣,我成為大家口中說的“奇村長”,這裡成了我的新家園。

美好的事物需要太多人的努力。我們加入時村裡的文創項目隻有明月窯,到後來明月村又陸續引入50多個鄉村文創旅遊項目和100餘名藝術家、創客。如今蜀山窯陶瓷藝術博物館、明月櫻園等30多個文創項目已建成并對外開放。明月村也先後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十大典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40餘個國家、省、市級殊榮,入選了聯合國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社群。

村裡的基礎設施改善了,孩子們課餘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村裡美了,遊客來了,農産品的銷路也通暢了。每次回村裡我都會去楊大哥家裡轉轉,他家算是明月村變化的一個縮影。楊大哥20多年前高中畢業時,家裡隻有三間破爛的泥磚房。他和妻子李大姐憑着手藝和勤勞建起溫暖美麗的家。在明月村這10年的變化中,李大姐開起了餐廳“豆花飯”,楊大哥則為新老村民修了很多建築。

這幾年,楊大哥家的房子一點點變樣,最先把豬圈改造成明亮的餐廳,後來又把屋頂用木頭築了長廊,朋友、客人可以在長廊裡坐着喝茶,再以後蓋了三間木結構房屋,分享一間給一位書畫家,希望書畫家能夠一起豐富明月村的内涵。新老村民在同一屋檐下,耕耘和書寫着村莊的嶄新未來。

我認為村莊煥發活力的密碼可以總結為“還權、歸位、賦能”,對村民尊重、了解、信任和賦能,讓村民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為他們提供資源和支援,可以讓村民更好地重拾鄉土文化自信。

(本端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采訪整理)

04

當好舞台安全的守護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