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袁老水稻雙季畝産1500公斤遺願
在海南實作了
晚造畝産660.36公斤
加上早造926.5公斤
海南雙季畝産達1586.86公斤
創海南水稻雙季曆史最高紀錄
此消息一出
迅速占領微網誌熱搜榜第6名

網友紛紛在話題中留言刷屏
“感恩,珍惜每一粒糧食”
“袁爺爺,您看到了嗎”
“您雖不在,但夢還在......”
“晚造畝産660.36公斤,加上早造926.5公斤,雙季畝産達1586.86公斤。袁老,您雙季畝産1500公斤遺願,海南實作了!”26日,稻浪翻滾的三亞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拿到測産結果的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研究員曹兵興奮地說。此時,陣陣微風吹拂下,一株株被飽滿谷穗壓彎腰的稻莖随風搖曳,好似在向袁老揮手緻敬,整個稻田像鋪上一張金光閃閃的毛毯。
10月26日,三亞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晚造測産畝産660.36公斤,加上早造926.5公斤,雙季畝産達1586.86公斤,實作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産1500公斤攻關目标。記者 利聲富 攝
“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曹兵說,水稻雙季畝産1500公斤目标在雲南、湖南已實作。但在海南,受水稻生育期較短、氣溫高等條件影響,水稻很難高産。
“海南實作水稻雙季畝産1500公斤目标太不容易了。”接過話茬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塗升斌的思緒回到11個月前。
“雙季畝産1500公斤”,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的攻關目标。在袁隆平院士倡議下,2020年12月20日,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産1500公斤項目啟動會在三亞召開,袁老親任項目攻關上司小組首席科學家。
随後,海南省農科院、三亞市農業農村局、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等項目實施機關克服種植季節緊張、條件差等困難,在海南5個市縣組織6個早造示範點。
去冬今春,海南省低溫寡照氣候對早稻播種、出苗生長和移栽等均不利。但專家通過寬窄行種植、控氮抗倒栽培、防衰壯籽栽培等調控技術一路攻克難題,為項目成功奠定良好技術基礎。
平均畝産926.5公斤。5月14日三亞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的測産結果,意味着晚造試驗隻需近600公斤就可實作目标。
晚造試驗中,經多反複論證,确定選址在海口、三亞、東方、五指山、昌江、陵水、定安、臨高、樂東等9個市縣10個試驗示範點。
選地塊、收割、測水分……10月26日,在三亞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專家随機挑選3個地塊測産。平均畝産660.36公斤,加上早造平均畝産926.5公斤,雙季畝産達1586.86公斤,創海南水稻雙季曆史最高紀錄。
“這下可告慰袁老了!”塗升斌說,袁老生前一直惦記海南雙季畝産1500公斤項目進展。3月,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矽谷論壇三亞舉行期間,當時患病住院的袁老讓助理務必到試驗地看看,然後告訴他水稻長勢。
“雖然袁老未親眼看到攻關目标實作,但相信九泉之下他會有感覺。”曹兵清楚記得,5月,他通過圖檔、視訊将三亞兩個試驗點測産資料傳送給袁老時,病房中的袁老特别高興。
“同是實作雙季畝産1500公斤目标,海南與湖南、雲南等地相比意義更非凡。海南氣候與東南亞國家相似,實作目标對推進國際合作,引領帶動海南水稻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促進作用。”塗升斌說。
成績來之不易!
我們緬懷袁老,也銘記囑托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綜合:新海南用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記者:利聲富
來源: 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