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1930年的秋天,北京那時候還不叫做北京,在一家名為協和的醫院産房内,一位名叫林巧稚的醫生正在為一名婦女接生,婦女的名字喚做華靜,他的丈夫姓袁,名家烈。孩子出生後,夫婦倆一時間慌了神,竟然忘記給孩子事先取好名字,于是他們隻能暫且在登記表上填下“袁小孩”三個字。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後來,袁小孩擁有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稱号“雜交水稻之父”,是以他的名字得以永久地留在無數人的心目中,中國人往往喜歡用國士無雙形容這位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外國人提到他時喜歡冠以英雄的稱号,甚至他國的政治家們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詞:“袁先生使得大陸擺脫了饑餓的困擾!”

說到這裡,想必各位已經知道這位袁小孩真正的名字:袁隆平。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先生畢竟是先生,怎可輕易和夏蟲語冰。先生說自己不可一日離農田,若是一覺醒來,眼前無稻田,耳中無蟲鳴,鼻尖無芬芳的稻香,便覺心中空虛,四肢乏力。

這就是先生,這樣的人物,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中是呆闆的,嚴肅的,卻不想先生“調皮”得很。少年時期,他獲得過學校的遊泳冠軍,代表學校所在的地區參加遊泳比賽,可惜以一名之差無緣國家隊。但是遊泳做為一項愛好留在先生的生命活動之中,後來他時常與自己的學生組織遊泳比賽,常常以年邁之軀赢得一衆年輕人。年輕人佩服他,他會說:“無妨,無妨,誰讓我是90後呢!”。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袁先生的學生喜愛他的熱情與冷靜,嚴謹與活潑,睿智與激情。研究之餘,常常伴他聊天吃飯,學生表示自己身上的衣服都是老師“強制性”地送給自己的,連自己炒菜做飯這項本領都是老師傳授。這就是先生的魅力,與他一起,就像站在四月的日光下,内心會油然升起淡淡的幸福與快樂。

問起先生的夢想,遊泳的夢想離自己漸行漸遠後,西南大學求學期間,他又渴望成為一名飛行員。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體檢、政審等完全符合要求,他等待着錄取通知,卻不想命運再次給了開了一個玩笑,由于國家處于特殊時期,無奈他隻能留在大學繼續深造。

孔老夫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說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回顧一生中的諸般遭遇,心情往往會雲淡風輕。袁先生出身書香門第,自是讀過《論語》,他不因自己遊泳和飛行的夢想破滅而沮喪,而是覺得自己無論青年時代無論從事何樣的工作,最終還是會踏上農業這一條必經之路。

就像幼年時代他看過的一部電影——卓别林的《摩登時代》,黑白影像組成的動态畫面裡,卓别林看到窗外的葡萄,馬上摘下放入嘴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口渴時,會喊來一頭奶牛,擠上一杯最新鮮的牛奶。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從那時候起,農業便化為一個美麗的意象深深留下他的心底。是以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農業,固然農業較之于想象更加艱苦,但是熱愛可以抵禦任何苦難。有美好的憧憬為底色,加之先生經曆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餓殍遍地的景象使得他觸目驚心,通過農業改變百姓現狀的想法便日日成長起來。

唯有吃得上飯,吃得飽飯,是百姓的第一追求。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浪漫的夢想:禾下乘涼夢。先生說自己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躺在巨大如高粱的水稻下,看着粒粒如花生的稻谷,甜甜地躺在滿是泥土香味的大地上,無憂無慮地睡覺。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憑借這個夢想,他幾乎是全年無休地在稻田裡研究,他随身帶着雨鞋,随時準備穿上,一旦身邊的助手囑咐他休息時,先生就會露出嗔怒的表情,休息遠遠不如進行水稻研究快樂。

畝産700斤的水稻出現了,緊接着是畝産800斤,随後一路飙升到了1500斤……。旁人不了解先生,為何取得如此成就,高齡已經90,完全可以躺在“功勞薄”安享晚年,根本不必在稻田裡飽受風吹日曬之苦。先生衰老的臉上露出和藹的笑容,說道:“有些人貪錢,渴望自己的錢的數不斷增長。我貪斤數,我希望水稻畝産不斷增加。這樣的話會更有的人吃得飽飯。”

袁隆平91歲辭逝,臨終2句遺言發人深思,醫生護士聽後泣不成聲

後來,雜交水稻到了東南亞,到了歐洲,到了非洲……,這也是先生另外一個夢想,讓雜交水稻種到全球每一處合适的農田裡,讓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百姓都能享受到雜交水稻帶給全人類的紅利。

什麼是心懷天下?這就是心懷天下。正是因為先生的不懈努力,才換來國人的底氣和尊嚴,我們才可以對着全世界宣布:我們要将中國的糧食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起初先生還能說話,他最關心的還是水稻的生産,不停地詢問,醫生護士聽到他的含糊不清的詢問後,眼睛情不自禁泛紅,淚珠滾滾淌下。他們表示先生臨死前問的最多的還是:“田裡的水稻如何?”

這樣的人,這樣的品格,完全擔得起各種名譽和勳章。他的名字必須被我們記住,他的故事和品格必須在後人的耳旁回蕩,我想他的後面必定會出現的大量的追随者,他們以先生為偶像,追随他的腳步,繼續向着“禾下乘涼夢”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