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秋天,北京那时候还不叫做北京,在一家名为协和的医院产房内,一位名叫林巧稚的医生正在为一名妇女接生,妇女的名字唤做华静,他的丈夫姓袁,名家烈。孩子出生后,夫妇俩一时间慌了神,竟然忘记给孩子事先取好名字,于是他们只能暂且在登记表上填下“袁小孩”三个字。

后来,袁小孩拥有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称号“杂交水稻之父”,因此他的名字得以永久地留在无数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国士无双形容这位不像科学家的科学家,外国人提到他时喜欢冠以英雄的称号,甚至他国的政治家们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袁先生使得大陆摆脱了饥饿的困扰!”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已经知道这位袁小孩真正的名字:袁隆平。
先生毕竟是先生,怎可轻易和夏虫语冰。先生说自己不可一日离农田,若是一觉醒来,眼前无稻田,耳中无虫鸣,鼻尖无芬芳的稻香,便觉心中空虚,四肢乏力。
这就是先生,这样的人物,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呆板的,严肃的,却不想先生“调皮”得很。少年时期,他获得过学校的游泳冠军,代表学校所在的地区参加游泳比赛,可惜以一名之差无缘国家队。但是游泳做为一项爱好留在先生的生命活动之中,后来他时常与自己的学生组织游泳比赛,常常以年迈之躯赢得一众年轻人。年轻人佩服他,他会说:“无妨,无妨,谁让我是90后呢!”。
袁先生的学生喜爱他的热情与冷静,严谨与活泼,睿智与激情。研究之余,常常伴他聊天吃饭,学生表示自己身上的衣服都是老师“强制性”地送给自己的,连自己炒菜做饭这项本领都是老师传授。这就是先生的魅力,与他一起,就像站在四月的日光下,内心会油然升起淡淡的幸福与快乐。
问起先生的梦想,游泳的梦想离自己渐行渐远后,西南大学求学期间,他又渴望成为一名飞行员。
体检、政审等完全符合要求,他等待着录取通知,却不想命运再次给了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无奈他只能留在大学继续深造。
孔老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回顾一生中的诸般遭遇,心情往往会云淡风轻。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是读过《论语》,他不因自己游泳和飞行的梦想破灭而沮丧,而是觉得自己无论青年时代无论从事何样的工作,最终还是会踏上农业这一条必经之路。
就像幼年时代他看过的一部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黑白影像组成的动态画面里,卓别林看到窗外的葡萄,马上摘下放入嘴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口渴时,会喊来一头奶牛,挤上一杯最新鲜的牛奶。
从那时候起,农业便化为一个美丽的意象深深留下他的心底。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业,固然农业较之于想象更加艰苦,但是热爱可以抵御任何苦难。有美好的憧憬为底色,加之先生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饿殍遍地的景象使得他触目惊心,通过农业改变百姓现状的想法便日日成长起来。
唯有吃得上饭,吃得饱饭,是百姓的第一追求。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浪漫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先生说自己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躺在巨大如高粱的水稻下,看着粒粒如花生的稻谷,甜甜地躺在满是泥土香味的大地上,无忧无虑地睡觉。
凭借这个梦想,他几乎是全年无休地在稻田里研究,他随身带着雨鞋,随时准备穿上,一旦身边的助手嘱咐他休息时,先生就会露出嗔怒的表情,休息远远不如进行水稻研究快乐。
亩产700斤的水稻出现了,紧接着是亩产800斤,随后一路飙升到了1500斤……。旁人不理解先生,为何取得如此成就,高龄已经90,完全可以躺在“功劳薄”安享晚年,根本不必在稻田里饱受风吹日晒之苦。先生衰老的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说道:“有些人贪钱,渴望自己的钱的数不断增长。我贪斤数,我希望水稻亩产不断增加。这样的话会更有的人吃得饱饭。”
后来,杂交水稻到了东南亚,到了欧洲,到了非洲……,这也是先生另外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种到全球每一处合适的农田里,让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百姓都能享受到杂交水稻带给全人类的红利。
什么是心怀天下?这就是心怀天下。正是因为先生的不懈努力,才换来国人的底气和尊严,我们才可以对着全世界宣布:我们要将中国的粮食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起初先生还能说话,他最关心的还是水稻的生产,不停地询问,医生护士听到他的含糊不清的询问后,眼睛情不自禁泛红,泪珠滚滚淌下。他们表示先生临死前问的最多的还是:“田里的水稻如何?”
这样的人,这样的品格,完全担得起各种名誉和勋章。他的名字必须被我们记住,他的故事和品格必须在后人的耳旁回荡,我想他的后面必定会出现的大量的追随者,他们以先生为偶像,追随他的脚步,继续向着“禾下乘凉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