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走了,心情悲痛,舉國哀悼。
在這悲恸之中,似乎也有點熱度不均,袁老所在的湖南長沙,那真是蒼茫大地悲切切,天地也為之動容。那裡應該是緬懷院士最真切的地方,是痛心徹肺的中心源。然而,就如同邊際效應一般,到了我們這樣的遠離湖南的十八線小縣城,隻是水中漣漪一般,其痛心程度和緬懷力度,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會這樣?除了我們可以列舉的一些客觀原因外,可能大家還沒意識到袁隆平院士真正的價值。
“國士無雙”,這是鐘南山院士對其評價,鐘老大家都熟悉,新冠疫情反擊戰居功至偉,他對袁老的評價可謂是“恰如其分”。如果沒有國家上司人的英明決策和鐘南山院士的正确應對,新冠疫情可能會死很多人,看看現在的美國和印度大家就知道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但是你知道如果沒有袁隆平院士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那也會死人,會死很多人。我們父母那一代人都經曆過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饑荒,那時候真的沒糧食吃,不是吃不飽,而是沒得吃。他們吃過草根,吃過觀音土(隻聽他們說,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但是吃觀音土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漲肚子,很多人就這樣被漲死了。但是肚子空空沒東西吃會更痛苦,更難受,明知飲鸩止渴,很多人也這麼義無反顧了。現在人們形容一個人吃的窮喜歡用一個詞叫“吃糠咽菜”,老人們講,那時候要能吃上糠那就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了很多人。老一輩對此有痛楚徹骨的回憶。
天下頭等事,吃飯最重要。沒什麼比活着更美好。糧食安全是每個國家的底線,是人類的生命線。原來我們的糧食是養活不了這麼多人的,現在中國有14億人,一人一張口,都要吃飯的,雜交水稻出現之前,畝産有限1958年我國年平均畝産最高的高産田也隻有400公斤左右,而袁老的雜交水稻出現之後,2014年在試驗田的記錄是平均畝産達1026.7公斤,到2017年公布的數值為平均畝産達1149.02公斤,已經是1958年的3倍之多。同樣的土地,可以養活3倍的人口。
古代社會受生産力所限,人口有個天花闆,那是因為糧食有限,養活不了那麼多人。明朝之前,中國人口頂峰1億左右,而到了康熙年間,由于大面積推廣蕃薯、玉米等高産作物,人口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到了乾隆中期人口超過2億,乾隆末期,人口超過了3億。可見糧食對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問題的關鍵就是,你的糧食要能養活那麼多人。
中國的曆史不是波瀾不驚的,我們的民族曾經出現過很多危機。公元156年全國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漢末三國大動蕩活下來的人隻是原來人口的1%!
90萬,全國隻有90萬,什麼概念?當今社會,我們泰興,一個縣級市的總人口就有120萬了。那時候全國人口總和還不如現在我們泰興一個縣城。那時候我們漢人真的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了。現在還有我們,還有你我在這裡高談闊論,真的應該慶幸。這是何等的偶然和幸運!當時如果再出一點差錯,就延續不到我們了,就沒有各位看官了。
這有點扯遠了。開門頭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吃飽飯,活下去才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尚不能果腹,生存就是個問題。如果生存都不能保障,一切都是扯淡。
我們的民族多災多難,然而我們的民族又是何其幸運。正是因為有了袁隆平院士這樣的偉大人物,我們才能生活的如此美好,我們的國家才能如此豐富多彩。袁隆平院士的偉大貢獻是功在千秋的,不光福澤國人,而且惠澤全世界。我們能有這麼多人吃飽肚子都應該感謝袁老,都應該說一聲,“袁爺爺,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