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上紅色馬甲、别上擴音話筒,洪颉确認完最後的準備流程,走進空曠的講課大廳。這是洪颉今年第8次來到嘉定安亭,她與其他156名教師将于本學期為全區43所國小的五級學生帶去紅十字會應急救護教育訓練課程。
2018年9月,為了向中國小生傳播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普及初級急救知識與技能,區紅十字會與區教育局進行合作,首次将紅十字急救教育訓練納入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的生命教育課程,計劃每年定期在安亭基地舉辦青少年應急救護知識普及教育訓練。四年來,區紅十字會已為70所中國小校的21000餘名學生開展教育訓練課程,“我們在授課的幾年裡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急救護意識越來越強,這讓我們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十分有意義。”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師資、區紅十字應急救護教研組組長洪颉說道。
“撥打110或120後要說些什麼?”“流鼻血時應該如何處理?”“燙傷後怎樣進行應急處理?”課堂上,洪颉以一連串的提問引導學生們思考、辨識在遭遇不同緊急情況時應采取的措施,深入淺出地将自動體外除顫器的辨識、氣道梗阻時的表現症狀、創傷救護的基本操作等急救常識與技能植入學生們的心中。
洪颉正在向學生們提問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的授課内容也會随之有所調整。”洪颉将五年級、七年級以及成人學生進行比較,“五年級的孩子年齡相較來說更小,是以在給他們上課的時候,我們就會将重點放在如何讓他們學會求救和自我保護。與其教他們心肺複蘇或海姆立克的急救方法,不如告訴他們在哪裡可以找到AED體外除顫器。”
盡管學生們所能實際操作的急救技能較為有限,但洪颉認為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接觸應急救護知識普及教育訓練卻十分重要。“一方面這能提高他們的自救意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們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比較強,有時候通過從學校到學生、再到家庭的輸出過程,能夠糾正生活中一些錯誤的、但沿襲已久的急救方法。”
洪颉以流鼻血時的處理方法為例,“很多人直到現在都認為應當擡頭并用棉花塞住鼻子,但其實這個方法是很危險的。棉花或其他材料在塞入鼻腔的過程中可能會損傷内壁,或是滑入鼻腔深處,而擡頭的動作可能會讓血液流入氣道和食道。”
學生們嘗試用三角巾包紮
“如果燙傷了要用流動的水沖洗,但不能浸在冰水裡。”“如果給警察叔叔打電話後不知道說什麼也沒關系,不要挂掉電話,等他問你問題。”“有人觸電的話不能直接用手碰她,而是要用木棍。”課程臨近尾聲,學生們紛紛展示剛才所學的知識。“我來這裡之前就一直期待着今天的教育訓練課,還和爸爸媽媽一起預先在網上搜尋了一些關于紅十字會的知識。”五年級三班的卓新玥指了指膝蓋上親手包紮的三角巾,“我很高興今天能學到那麼多急救技能,如果以後碰到有人需要幫助,我就能幫助他了。”
據悉,本學期青少年應急救護知識普及教育訓練還将持續至12月中旬,預計将有7308名學生參與其中。之後,區紅十字會還将與區教育局繼續加強合作,将更多應急救護知識融入中國小生們的學習生活中。
來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