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悲慘世界(法國大文豪雨果“命運三部曲”之一,未删節全譯版)

作者:小明讀書記

【編輯推薦】

雨果“命運三部曲”之一

教會我們如何活得有尊嚴有價值

名家翻譯,原汁原味

流傳世界150餘年的不朽巨著

【内容簡介】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世界浪漫主義文學代表維克多•雨果著名的 “命運三部曲”之一。本書通過對冉阿讓等人的悲慘遭遇以及冉阿讓被卞福汝感化後做出的一系列感人事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同時也表達了對在封建壓迫下窮苦人民悲慘生活的深切同情。雨果充滿激情的文筆,勾勒出了一群生動鮮活的小人物形象。活得有尊嚴、仁義至善等高尚的道德情懷貫穿整本書,讓人讀來蕩氣回腸。另外本書内附插圖,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産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着廣泛的影響力。 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号遇難記》等。

【内容賞析】

卷一個正直的人

一 

米裡哀先生1815年,查理•佛朗沙•卞福汝•米裡哀先生依然是迪涅的主教。這時他已七十五六歲高齡。從1806年起,他一直工作在這一崗位上。事情的某些細枝末節雖然并不觸及我們所要講述的故事的本題,但為了全面準确地對故事進行叙述,我們不妨提一提這些細枝末節——主教到任之初人們關于他的那些傳說。

對于某些人來說,人們關于他們的種種傳說,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在他們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他們的命運之中,往往與他們的親身經曆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米裡哀先生是艾克斯法院的一名參議之子。參議這種職務能稱得上司法界的貴族了。據說,米裡哀的父親為了要兒子承襲這一職位,早在米裡哀18歲或者20歲的時候,就按照貴族家庭的習俗為他完了婚。他品貌非凡,身材雖然不高,但英俊無比,風度翩翩,談吐潇灑。

可以說,婚後,他的整個青年時代消磨在交際場所,消磨在與女人們的厮混之中了。對此,人們曾議論紛紛。革命爆發了。這期間事變疊出,貴族家庭受到摧殘、驅逐和追捕,四處逃散。革命一開始,米裡哀就逃到了意大利。他的妻子害肺病離開了人間。他們也沒有兒女。此後,米裡哀先生的生活中又有什麼遭遇呢?社會制度的崩潰,家庭的破落,九三年的悲劇因人在遠方感到的恐怖還有可能被誇大——是否使他産生過消沉和孤獨之感呢?

一個人,生活中遭了大難,财産遭到洗劫,也許都不為所動,但有時,一種神秘可怕的打擊會直接撞擊人的心靈,能使人一蹶不振。一向沉浸于歡樂及溫情之中的米裡哀,是否受過這類突如其來的打擊?沒有誰這麼說。我們隻是知道:從意大利歸來之後,他便做了教士。1804年,米裡哀先生擔任了白裡尼奧爾的本堂神甫。那時他已衰老,深居簡出,索然無味地生活着。在拿破侖皇帝加冕的前夕,米裡哀先生為了本教區一件不知是什麼小事去了巴黎一趟。

他将代表其教區廣大信徒向上級有所陳請。一天,米裡哀先生夾裹在一群顯要人物當中懇請費什紅衣主教的會見。這天,皇帝來看他的舅父費什主教。正在前廳候見主教的米裡哀,這位尊貴的本堂神甫,正趕上皇上打這兒走過。拿破侖發現這位老人正用一種好奇的目光瞧着他,便突然轉過身來問:“瞧着我的那位老者是誰?”

“陛下,”

米裡哀先生道,“您在看一位老人,而我,在看一位偉人,咱們彼此均不吃虧。”

當天晚上,皇帝向紅衣主教查詢了這位本堂神甫的姓名。不久,米裡哀先生便被任命為迪涅主教,這一任指令他甚為吃驚。除此而外,人們對米裡哀先生初期生活的那些傳說,究竟哪些是真的?沒有人能講得明白。很少有人知道米裡哀一家革命以前的事。剛剛來到一個愛傳閑話的人多而思考問題的人少的小城,任何人都是夠受的,米裡哀先生自然也不例外。

他是主教,正因為他是主教,他得比别人更能忍受這一切。涉及他的一些傳言,也許隻是些閑談而已,内容無非是些捕風捉影和道聽途說的東西,有的甚至連影子都找不到,照南方人的說法,全然是胡謅一氣。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在米裡哀供職迪涅9年之後,當初人們津津樂道的那些話題,都完全被丢在腦後了。如今,沒有人再提到那些閑言碎語,甚至連想也不再去想它們。當初,米裡哀到迪涅時有個老姑娘陪伴着。她便是比他小10歲的妹妹巴狄斯丁。

他們還有一個用人,即與巴狄斯丁同齡的名叫馬格洛的女人。現在,馬格洛做了“司铎先生的女仆”,是以,她得到了一個雙重頭銜:姑娘的女仆和主教的管家。巴狄斯丁姑娘身材修長,面目清秀,性情溫厚,身上展現着“可敬”二字所表達的全部含義,通常一個女人到了“可敬”的地步,似乎總得先做母親。

她從來不曾有過美好的時光,全部人生被一連串聖潔的工作所占據,這就使得她的身體顯現出一種潔白和光彩。年輕時她十分消瘦。待步入老年時,她卻顯現出清虛疏朗的神韻,給人以天使和神人之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慈祥之美”。這連處女都難以相比。她的身軀仿佛由陰影構成,幾乎看不到足以顯示性别的實體。

那隻是一小撮透着微光的物質,俊秀細長的眼睛總是低垂着,我們可以說她是留于人間的一位天女。馬格洛大娘矮小、白胖、臃腫,整天顯得忙碌不定,終日氣喘籲籲。這副喘氣的樣子是她辛勤勞作的結果,又是她氣喘病的一個征兆。米裡哀先生到任後,人們按照律令所規定的主教列于元帥之後的禮儀,安頓他住進了主教大院。

市長和議長先行拜訪了他。随後,他回訪了将軍和省長。一切安排停當,全城靜候主教執行任務。

二 

米裡哀先生成了卞福汝主教迪涅的主教院與醫院毗連。主教院是一座寬敞雄偉、用石料建成的大廈,由巴黎大學神學博士、西摩爾修道院院長、1712年起擔任迪涅主教的亨利·彼惹興建。這院落真夠得上一座華貴的府第。

它的一切都顯示出壯麗豪華的氣派:主教私邸,大大小小的客廳,鱗次栉比的各式房間,寬寬敞敞的院子,具有佛羅倫薩古代風格的穹窿的回廊,樹木蒼翠的園子,等等。樓下是一間富麗堂皇的遊廊式長廳,它和院子裡的花園相對。1714年7月29日,主教亨利·彼惹曾在這個長廳裡舉行過一次盛大的宴會,參加的人中有人稱昂布倫親王的大主教夏爾·勃呂拉·德·讓利斯,有嘉布遣會修士、格拉斯主教安東尼·德·梅吉尼,有法蘭西祈禱大師、雷蘭群島聖奧諾雷修道院院長菲力浦·德·旺多姆,有人稱梵斯男爵的主教佛朗索瓦·德·白東·德·格利翁,有人稱格朗代夫貴人的主教凱撒·德·沙白朗·德·福高爾吉爾,此外還有被稱為經堂神甫、禦前普通宣教士、塞内士貴人的主教讓·沙阿蘭。

這七位德高望重的人物的畫像一直懸挂在那間長廳内,一塊白色大理石上用金字镌刻着“1714年7月29日”的字樣,用以銘記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然而,那座醫院卻顯出一副狹小低陋的模樣:二層樓房,有個小小的花園。主教到任後三天參觀了這所醫院。參觀完畢,他把醫院院長請到了家裡。

“院長先生,”

他說,“醫院現在有多少病人?”

“26個,我的主教。”

“和我數過的一樣。”

主教說。“那些病床,”

院長又說,“彼此靠得太近了,一張緊挨着一張。”

“我同樣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病房太小,空氣很不新鮮。”

“我同樣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并且,即使能透些陽光進來,那園子對剛剛起床的病人們來說也是顯得很小的。”

“這正是我所見到的。”

“關于傳染病,今年害過傷寒,兩年前,害過疹子,有時多到上百個病人,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

“那正是我所想到的。”

“沒有辦法,主教,”

院長說,

“我們隻好将就了。”

談話是在樓下那間遊廊式的大廳裡進行的。主教沉默了片刻,突然轉向院長。

“先生,”

主教說,“您以為,這個大廳能容納多少床位?”“主教的大廳?”院長摸不着頭腦。主教用目光環視大廳,像是在進行目測。

“這裡足夠容納20張病床!”主教自言自語,随後又提高音調,“瞧,院長先生,我跟您說,這顯然是不對的:你們26個病人住在五六間小屋子裡,而我們這兒三個人,卻有60個人的地方。這是不公平的,我跟您說。您來住我的房子,我去住您的。我們調換一下。”第二天,26個病人便遷入主教府,主教則住進了醫院的房子。米裡哀先生沒有任何财産,因為他的家革命時期破落了。他的妹妹每年可以領到500法郎的養老金,剛剛夠她的生活之需。米裡哀先生作為主教,從政府領得15000法郎的薪俸。在搬進醫院去的當天,米裡哀先生又做出一項決定,把他的薪俸分作以下用途。我們把他親手寫的一張單子照錄于下:

我的家用配置設定單教士培養所津貼1500利弗

傳教會津貼100利弗 

孟迪第聖臘匝祿會衆修士津貼100利弗

巴黎外方傳教會津貼 200利弗

聖靈會津貼 150利弗 

聖地宗教團體津貼 100利弗 

各慈幼會津貼 300利弗 

阿爾勒慈幼會補助費 50利弗 

改善監獄用費 400利弗 

囚犯撫慰及救濟事業費 500利弗 

贖免因債入獄的家長費1000利弗 

補助本教區學校貧寒教師津貼2000利弗 

捐助上阿爾卑斯省義倉100利弗 

迪涅、瑪諾斯克、錫斯特龍等地婦女聯合會,

貧寒女孩義務教 育費 1500利弗 

窮人救濟費 6000利弗 

本人用費1000利弗 

共計15000利弗 

在擔任迪涅主教期間,米裡哀先生一直沿用這個配置設定辦法。他對外人說,這是“配置設定了他的家用”。巴狄斯丁姑娘以服從的态度對待這種配置設定方式。對于那位聖女來說,米裡哀先生是哥哥,同時是她的主教,是她人世間的朋友,又是她宗教中的上司。

她不但愛他,而且極其單純地敬服他。他說話時,她洗耳恭聽;他行動時,她追随伺候。可那位女仆馬格洛大娘,對此卻有些不滿。主教隻給自己留下1000利弗,和巴狄斯丁姑娘的養老金合起來,每年也才1500法郎啊!這就是兩個老人的全部生活費用。當别的教士來到迪涅時,主教先生還是有辦法招待他們的。那便是靠馬格洛大娘的節儉和巴狄斯丁姑娘的精打細算,以勉強應付招待客人之需。在迪涅住了大約三個月之後,有一次主教說:“如此下去,我真有些維持不了了!”“那自然!”馬格洛大娘說,“主教大人連省裡應該給的那筆城區車馬費和教區巡視費都沒要來。可是,過去的那幾位主教,這些都是要的。”“是這樣!”主教說,“您說得有道理,要要這筆錢,馬格洛大娘。”于是,主教提出了申請。不久,省務委員會審議了那份申請後,決定每年用“主教先生的轎車、郵車和教務巡視津貼”的名義撥給他3000法郎。這引起了當地士紳們的不滿。有一位住在迪涅城附近一座富麗堂皇的宅第的帝國時代上議院議員,促成霧月政變的五百人院的成員,抓住這一機會,寫了一封怨氣沖天的密函呈送宗教大臣皮戈·德·普雷阿麥内先生。該信原文節錄如下:轎車津貼?在一個不到4000人的小城裡,這筆津貼有什麼用處?郵車和巡視津貼?首先要問一問這号巡視有沒有必要?其次,在這樣的山區,郵車怎樣走?路都沒有,騎馬才成。從迪朗斯到阿爾努堡的那座橋也隻能夠走小牛車。神甫全都是一路貨色,又貪婪又吝啬。這一位在到任之初,還像個善良的教徒,現在卻和其他人一模一樣了:非坐轎車和郵車不行,非享受從前那些主教所享受的奢侈品不可!咳!這些臭神甫!伯爵先生,如果皇上不替我們肅清這些吃教的壞蛋,一切事情都不會好。打倒教皇!

(當時正和羅馬發生摩擦)至于我,我隻擁護恺撒……但這事卻使馬格洛大娘高興得不得了。“好了!”她對巴狄斯丁姑娘說,“開始時,主教隻顧别人,現在,他也得想到自己了。既然已把慈善捐贈配置設定停當,那麼,這3000法郎就歸我們了。”當晚,主教寫了一張單子交給妹妹:

車馬費及巡視津貼為醫院的病人做肉湯所需1500利弗

艾克斯慈幼會津貼 250利弗

德拉吉尼昂慈幼會津貼 250利弗

救濟被遺棄孩子所需 500利弗

救濟孤兒所需 500利弗

共計3000利弗

以上便是米裡哀先生新得到的3000法郎的預算表。主教還有某些額外開支。這些開支都從主教的一些額外收入中支付了。請求提早婚禮費、特許開齋費、嬰孩死前洗禮費、宣教費、為教堂或私立小教堂祝聖費、行結婚典禮費等,所有這一切,都是這位主教設法從富人那裡取來的。取來後随即花在窮人身上,叫做取之于富,用之于貧。過了不久,捐款源源而來。

富有的人和貧窮的人都找上門來,貧窮者前來申請得到富有者所留下的捐贈。這樣,不到一年的工夫,主教便成了慈善捐款的管理者和需要救濟人員的援助者。他手中有大筆的款項可以支配。但是主教本人絲毫沒有改變原來的生活狀況,除去生活必需品外,他沒有任何奢望。事情到此并沒有完結。社會上層的博愛對于下層的窮苦來說,無疑總是杯水車薪。我們可以說,在米裡哀主教這裡,所有的錢都早已入不敷出了,就好像旱地上的水一樣;他無所回報地收進了錢,卻永遠沒有餘款;于是,他開始在自己身上打起主意來。按照慣例,主教們要把自己的教名全部寫在他們的布告和公函上。當地的窮人出于一種本能的愛戴,在米裡哀主教的幾個名字中,挑選了對他們具有真義的一個,稱他為卞福汝主教。我們也将随時照這個名字稱呼他。主教本人對這個稱呼似乎甚為滿意。“我喜歡這個名稱,”他說,“稱卞福汝比稱主教大人好得多。”此處刻畫的形象我們并不認為是逼真的,我們隻說它有些相像罷了。

三 好主教碰上了苦教區主教先生的馬車變賣成了救濟款。這并未減少他巡回視察的工作。迪涅教區平原少、山地多,是個苦地方。這裡分32個司铎區,41個監牧區,285個分區。把它們通通跑遍,難度之大可以想象,但主教先生卻能完成這一任務。如果離得不遠,他就步行;平原上,他坐小馬車;山地裡,改乘騾子。

那兩個上了年紀的婦人還陪伴着他。如果路途對她們過于辛苦,他便單獨前往。有一天,他騎着一頭毛驢來到古老的主教城塞内士。當時他身無分文,别無他途。地方長官在主教公館門口迎候,見他從驢背上下來,覺得有失體統,幾個士紳圍着他笑了起來。“長官先生和諸位先生,”主教說,“我曉得是什麼令你們感到丢人了——肯定你們認為一個貧苦的牧師乘坐耶稣基督的坐騎未免妄自尊大。我隻是不得已而為之,并非出自虛榮,這是實話。”

巡視時,他的态度一直和藹可親,跟人談起話來總是心平氣和。他很少說教,從來不把品德的修養弄到令人無法接受的程度,舉的也是平易近人的例子。對鄉裡的居民講話時,他所舉的例子都是左鄰右舍發生的事。遇到對窮人刻薄的情況,他便說:“看人家布裡昂松那裡的人,他們對寡婦和孤兒特别好。大家幫他們收割草場上的草料,結果,他們的草料比正常人割得還早三天哩!住的房子不行了,人們會不計報酬地幫他們翻蓋新的。上帝保佑,整整100年過去了,那裡連一樁兇殺案都不曾有過。”有的村子斤斤計較利潤和收獲物。來到這裡他便說:“你們瞧瞧昂布倫地方的人吧。收割的時節萬一有誰兒子在服兵役,女孩子又在城裡做事,而自己正趕上生病不能幹活兒,那麼,本堂神甫把這一情形在宣道時說給大家聽,等到禮拜日,公禱一結束,村裡無論男女老少都去幫這家收割,替他把麥稭和麥粒搬入倉内。”有些家庭因配置設定銀錢和遺産出現了糾紛,他便說:“你們瞧瞧德富宜山區的人吧。那是一片十分荒涼的地方,50年也聽不到一次黃莺的歌聲。可是,當有一家的父親死了時,他的兒子們便各自到他鄉謀生,把家産留給姑娘們,好讓她們能夠找得到丈夫。”

某些城鎮争訟成風,農民常常因告狀而傾家蕩産。他對這些居民說:“你們看看格拉谷的那些善良的居民吧。那裡有3000口人。我的上帝!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共和國啊。他們不曉得審判官和執法官為何物。一切事物都由鄉長處理。他配置設定捐稅,憑着良心向各人抽捐;義務排難解紛;替人家配置設定遺産,分文不取;判處案情,不收訟費;大家都服他,因為他是那些簡樸的人當中正直的一個。”

有的地方缺乏教師,他便說:“你們知道格拉谷那地方的人怎樣處理這件事嗎?他們村子不大,十多戶人家,肯定沒有能力經常供養一名教師,他們全谷共同聘了幾名教師,采取巡回教學的方式,這裡教八天,那裡教十天。我在集市上碰到過很多這樣的教師,他們特别好認,帽帶上插着鵝毛筆的人便是他們。筆的數量很有說道,隻教讀書的一管筆;教讀又教算的兩管筆,教讀算又教拉丁文的三管筆。他們都很有學問。

一個人無知無識是十分可羞的!大家向格拉谷的居民學習吧。”他到處宣講,像一位嚴肅的父兄。遇到缺少執行個體的情況,他就想出一些言簡意赅的話,用這些簡潔的語言加上豐富的想象,來實作自己的目的。這正是耶稣基督的辯才:自信,且服人。

四 言行一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