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位于台灣北部,對于淡水來說有太多的故事,它是台灣的一個出風口,狹窄的平原夾雜着人口稠密,一個擁擠的小鎮,有山、海、漁港。更何況,這裡結合了很多人文與特殊港灣人文化,有一首歌我覺得我們聽過《漫步淡水》也能隐約形容過去的輝煌,其實台灣著名歌手"張玉生"在《海》裡扛着吉他MTV,大部分場景也是在淡水中。
淡水早期是漁港,漁獲量如此豐富,以至于供過于求,在制冷裝置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淡水漁民因為魚儲存過多,怕蟲子上升,是以漁獲物除了被市場販賣外,魚不能吃到腌制成幹魚, 然後曬幹,以延長食用期。之後因為口感單調,那麼在生産上就變了,是以有魚丸、魚薯片等名字紛紛湧現,其衍生的魚加工産品飽滿眼花,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淡水魚丸"。很多遊客,包括各地消費者到淡水,那麼首先要吃一碗淡水魚丸,看到排長隊的人龍已經是一幅風景畫,在老街或輪渡頭有很多魚丸店,隻要老店有4到50年的曆史。
淡水魚丸的形狀是獨立的,具有橢圓形的外觀,與其他地方的滾動魚丸不同。其生産是将上述魚磨成魚漿材料,加入少許過白的粉末和水混合,制成魚丸皮,中間包裹在特制的豬肉幹,制成橢圓形,香味濃郁。
魚丸是由魚制成的,魚被切碎并不斷攪拌到肉細而粘稠,魚會逐漸形成紙漿,這就是魚肉。内容物采用鲭魚、箭魚、花枝等材料即可,但必須使用鮮魚,才能使魚肉彈性好。攪拌好魚肉後要粘稠,再加入一點太白的粉末、水(或蛋白質)和鹽、白胡椒等調味料再次混合,最後由機器制成丸狀,冷卻後再裝進冰箱儲存,再趁冰吃,十分友善,加熱魚丸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