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飛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中,李鴻章的争議是最大的。一方面他創立北洋、力推洋務,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另一方面, 他任人唯親、打擊異己,為人诟病。究其原因,李鴻章的所作所為無不是為了維護手中的權力。
若沒有大權在握,李鴻章又如何能辦洋務、建海軍?但是,為了權力,李鴻章又排斥異己,阻止政敵發展洋務,最終自食其果,在權力的争奪中葬送了親手組建的北洋海軍。可見,權力這把雙刃劍,在李鴻章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
01
政壇不倒翁
筆者是合肥人,每次去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散步,都免不了要去街邊的“李府”看一看。每次參觀,我都會想起府邸主人的《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将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李府”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府邸,一般人很難想象,如此權傾天下,又被人視為大貪巨腐的人,他在老家的府邸居然就那麼一小塊。
李鴻章早年投筆從戎,跟随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屢建奇功。

▲李鴻章
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動洋務運動,事實上成為曾國藩的接班人。晚年入直中樞,主持外交,活躍在晚清政壇上四十年之久,超過了清朝立國以來任何一位首輔人物。
慈禧曾将他稱為“再造玄黃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将他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争長短之人”,可見李鴻章的不同凡響。
事實上,在晚清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任何力主向西方學習的人都會承受着巨大的外界壓力。鹹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䜣,就是因為力主“師夷長技以制夷”,常和洋人打交道,而被當時社會各界稱為“鬼子六”。
皇帝尚且要飽受上下官員的責罵甚至是辱罵, 就更不要說李鴻章了。李鴻章仕宦生涯中唯一遭受的挫折可能就是甲午戰争的失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自己又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一度成為國人皆曰可殺的賣國賊。
那麼,李鴻章又是如何在波詭雲谲的晚清政壇上叱咤風雲四十年之久的?有人認為他善于鑽營,能得“老佛爺”慈禧太後的喜歡;有人認為他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扶持,認為他是列強侵華最好的代理人;有人認為他心理素質過硬,就像他自己寫的一副對聯那樣“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是以才能屹立不倒……
其實,在筆者看來,李鴻章成為政壇不倒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實力。隻要手上掌握着絕對的資本,就沒有任何人能奈他何。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就是他促成取消了北洋大臣的獨立職位,并使之成為一個由直隸總督兼任的職位,以此鞏固自己的勢力。
02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清廷的妥協</h1>
鹹豐元年(1851 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事,掀起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不到一年,這場農民運動便席卷半個中國,一度将大清帝國推向滅亡的邊緣。如果不是漢族官紳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組織團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将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下去,那麼江山恐怕早已易主。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被剿滅以後,清王朝的大一統已經名存實亡。中國東 南的富庶地區如兩江、閩浙等,都被漢人為主體的湘軍、淮軍系統所把持,清朝皇室已經沒有多少發言權。
事實上,當時的中國似乎已經有了兩個政權系統,一個是慈禧太後主導的“中央政府”,一個是李鴻章主導的直隸“北洋政府”,可能後者的實際權力比前者還要大。
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俄羅斯帝國财政大臣謝爾蓋·維特曾評論李鴻章:“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中國人,沒受過一點兒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最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于清晰地思考,觀察局勢變化。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曆史上,在治理中國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治理中華帝國的實際上就是李鴻章。”而慈禧太後手下能夠制衡李鴻章勢力的,隻有一個掌控華中的張之洞,而張之洞未必完全聽命于中央政府。
湘淮軍工集團控制内地至少三分之二的地區,清廷無力控制, 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地方财政稅收大多不上繳中央,曾代表戶部在各省征收賦稅的布政使無人問津。
傳統的田賦和雜稅雖然還由布政使掌管,但是随着封建經濟的整體衰落,以及土地兼并等問題的出現,這些稅收金額已經沒有多少。
▲中法戰争時期的淮軍
而同時代的日本,田賦占政府歲入的94%,直到19世紀末依然占到50% 以上。這使得日本的明治政府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中央的統治,無須看地方的臉色,可以有效率地推進各項改革措施。
晚清真正的大額稅收是厘金,而這些錢基本上都被地方留用了。根據中國近代史學者羅玉東先生的估算,晚清實際征收的田賦和厘金,可能隻有20%~25% 上繳給了中央。
清廷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做出很多嘗試,比如加強中央對鴉片商的控制、減少官員的薪俸、征收高額罂粟稅等等,但是這些措施往往收益微小,而且也極不可靠。
加上慈禧太後也不像道光帝那樣“勤儉節約”,生活奢侈無度,更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财政糜爛。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總是陷于财政上的窘迫境地,有的時候不 得不向外國借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宗棠西征,清廷拿不出錢, 隻好向通商口岸的外國商号借債。
由于财政制度已衰敗,清廷無法有效行使中央權力,隻得坐視李鴻章等地方大員做大做強。李鴻章通過有政策地安排丁日昌等親信作為代理人,幾乎獨掌了大清帝國北半部的外交、海關稅收、武器生産等大權。
換言之,在某種程度上,朝廷其實根本無法駕馭李鴻章,隻能重用,以此來維持形式上的統一和皇家表面上的威權。
李鴻章也懂得投桃報李,盡管他手握當時中國最精銳的海陸軍部隊,要颠覆清 廷的統治易如反掌,但他選擇了對慈禧太後的胡作非為睜一隻眼閉 一隻眼,從未想過取而代之。
對于這一點,清廷統治集團當然心知肚明。就這樣,中央政府與“北洋政府”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合作、妥協關系。
▲北洋軍
直到清廷魚爛河決之時,李鴻章也依然沒有選擇去打破這種合作、妥協的關系。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時,李鴻章任兩廣總督。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擔心萬一兩宮殉難,政局大亂,便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李鴻章大總統”的方案,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而孫中山的老師何啟也曾建議李鴻章留在廣東,與興中會等革命黨合作建立共和國,“割據兩廣,叛清獨立,自任總統”。
然而,李鴻章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依然選擇北上去收拾慈禧太後留下的爛攤子,與八國聯軍展開屈辱的談判。
▲李鴻章在《辛醜條約》上簽字
李鴻章到北京, 全無談判籌碼,隻得與各國簽訂前所未有的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李鴻章為了維系這份微妙的合作、妥協關系,付出了多麼巨大的代價。
0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8">李鴻章的心法</h1>
由于很早就見識過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李鴻章曾經語重心長地說:
自秦政變法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 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天 耶?人耶?惡得知其故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複王壬秋山長》
這段話是他立志以洋務運動來拯救國家的真實心理寫照。
為此,他積極推動以“自強”為目标的中國近代工業化之路, 為此不惜與各種守舊勢力展開鬥争。例如,同治十年(1871 年)末, 内閣學士宋晉上書清廷,抨擊洋務派官員沈葆桢創辦的福州船政局“糜費太重”,建議立刻裁撤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及附屬學堂。
當時李鴻章挺身而出,聯合曾國藩、沈葆桢及左宗棠等洋務派封疆大吏為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辯護。
李鴻章上奏皇帝,提出 “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制造兵輪船之費萬不可省”,否則“國無興立,終不得強矣”。最終,他取得了勝利。
▲《走向共和》中李鴻章
但是,李鴻章推動洋務運動,也不是僅僅為了救國救民一個目的。他深知創辦新式工業項目有助于擴大自己的地方權力,鞏固自己說一不二的地位。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光緒七年(1881 年),李鴻章指派唐廷樞策劃修建唐胥鐵路。修建這條鐵路的目的是解決開平煤礦運輸困難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限制了煤礦的發展。開平煤礦所産原煤,主要銷往天津。唐山距天津約240 裡¹,原煤從陸路運往蘆台,然後改為水路,從大沽口入海到天津,運費高,需時長。如果從唐山至蘆台修建鐵路,用火車運煤,定能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
強京畿地區的防衛。然而,他的實際打算是日後把唐山鐵路伸至山海關。如果這一計劃實作,李鴻章就能将東北地區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是以他提出建設津通鐵路,真實目的也是擷取經濟收入,來支援鋪設山海關方向的延伸部分。
▲唐山車站
中央政府的部分官員表示強烈反對,因為把鐵路延伸到京畿, 雖然有助于快速調軍進入京城,但是不要忘了,這些軍隊大部分是效忠李鴻章的。
不過,李鴻章最後依然取得了勝利,光緒十七年(1891 年)四月,清廷照準,并将建設盧漢鐵路的200萬兩資金撥給了他。
另外,李鴻章在幾乎所有的自強項目中都安插了親信,不管這個親信是否真的有能力來主持項目。最典型的就是李鴻章任命自己的嫡系、淮系将領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
近代海軍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專業軍種,指揮軍官需經多年的專門訓練,而丁汝昌幾乎不懂海軍,更要命的是,他也沒有很強的學習欲望,領兵十五年始終未能認真學習海軍業務。
他的心思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在劉公島上起蓋鋪屋出租,收取租金;甚至“與方伯謙同溺一妓,妓以丁年老貌劣,不及方之壯偉,誓願嫁方,丁百計經營無能如願”,鬧得雞飛狗跳。
▲丁汝昌(右一)
雖然丁汝昌一百個不勝任,但是他忠于李鴻章,李鴻章放心地把北洋海軍交給了他。此時,李鴻章考慮的是牢牢掌控這支亞洲最強大的艦隊,作為自己呼風喚雨的政治資本。
他在臨死前說:“洋人講勢不講理。”“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事實上,正是他過度的掌控欲望,害了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
在經濟上,李鴻章任用親信盛宣懷,控制着輪船招商局、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官督商辦企業。
光緒十八年(1892 年),盛宣懷更被李鴻章任命署理天津海關道,該機構于同治九年(1870 年)應李鴻章的要求而設立,負責洋務、防務和關稅征收。
盛宣懷對李鴻章感恩戴德,立誓效忠,“竭我生之精力,必當助我中堂辦成鐵礦、銀行、郵政、織布數事,百年之後,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傳策之後,吾願足矣”。通過盛宣懷的機構,李鴻章控制了向京師供應物資的主要口岸的商務和收入。
可以說,李鴻章通過盛宣懷掌控了朝廷在京畿地區的經濟命脈,進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威權。
反過來,李鴻章也一直對中央政府要自辦洋務的計劃虛與委蛇。
同治四年五月,慈禧指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開設機器局,要求李鴻章協助為天津方面仿制和購求機器,目的就是建立由滿人勳貴直接控制的新式軍工企業,打破漢族官僚的壟斷,借以扭轉朝廷外重内輕的局面。
李鴻章看穿了慈禧的真實用心,“隐寓防患固本之意”,故态度敷衍。他先說崇厚是外行,“天津設局制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議?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從緩”,又說一時半會兒搞不定,“現拟督饬匠目随時仿制,一面由外購求添補。但器物繁重,非窮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須寬以時日,庶免潦草塞責”。最後拖了很長時間,眼看實在是拖不下去了,才慢慢吞吞地幫助崇厚籌辦。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李鴻章抱怨:
書生坐談誤國,可為浩歎!且外國猖獗至此,不必亟焉求富強,中國将何以自立耶!千古變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鈞執政亦不知,豈甘視其沈胥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複朱九香學使》
但是從慈禧太後積極籌建天津軍打火機器總局一事來看,“秉鈞執政”并非真的如他所說的那樣頑固守舊,不願“師夷長技”。相反,李鴻章對于中央政府的洋務計劃卻敷衍塞責。
正是靠着緊握手中的實力,李鴻章才能一直站在風口浪尖,成為大清帝國政壇上的不倒翁。
本文選自曆史研習社2020年新書:《曆史的榮耀》
注釋:
1.到了光緒十四年,李鴻章又建議把唐山—天津鐵路西延至京師附近的通州,對朝廷宣稱的理由是友善軍隊和給養的輸送,能加1清代1裡約合今576 米。
參考文獻:
a.【史料】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
b.【專著】
1.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2. 梁啟超:《李鴻章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3. 苑書義:《李鴻章傳》,人民出版社,2004 年;
4. [美]費維恺:《中國早期工業化》,虞和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