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你很可能就真的做不到。”
教育部下發檔案,頒布“雙減政策”,減輕中國小生的作業負擔和壓減學科類校外教育訓練機構,關停了一切校内課程輔導機構,其目的是為了遏制不健康的課業内卷。
而對于真正的教育過程來說,過重的課業負擔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更不能決定獲得事業上的成就。

填鴨式教育模式在中國由來已久,早期大範圍提高教育普及範圍,到後來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接受高等教育,許多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高等學府,“進了好大學,就等于一隻腳邁進了大公司”,這樣的說法随處可見。
也有許多家長直接給給孩子灌輸一定要進最好的大學,要麼清華,要麼北大,不然就不算成功的想法。卻不曾想,竟然有人會自主從清華退學,還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博士學位,他就是“天才少年”——王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科學少年的求學之路</h1>
2005年,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篇名為《清華夢的粉碎》的文章,大部分人以為是天馬行空的小說,點開才發現,這是一個瘋狂青年的控訴,他寫道:“如果說小時候的魯迅是一個藝術家,那麼小時候的我就是一個科學家。”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才華和在科學研究上的天賦,并将它認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他因為對科學的熱愛而投身學習,卻發現很多時間花在用紙筆書寫上,卻離開了科學的來源——試驗與操作。
而這個尚在高中的少年想和啟蒙老師一起做磁懸浮試驗時,卻被指責這樣的研究對考試成績沒有任何幫助,澆滅了他的一腔熱情,他開始期待去大家都向往的象牙塔——清華大學中做真正的科學研究。
在他還在上高二的時候,母親給他拿來前一屆聯考的試卷,他抱着試一試的心态做完了試卷,竟然拿到了能夠上清華大學的分數。王垠覺得非常開心,隻要再過一年,他就可以跨進夢寐以求的學府去做真正的科學研究。
他依然執着地研究那些高深的問題,而這些是高中學段完全不會涉及的領域。他讨厭日常的課程安排,認為它們都是無用的重複性工作,并沒有創造力,也并不積極地進行聯考複習。
老師和家長都很擔心,勸他做一些複習準備,他煩躁地拒絕了,當聯考成績下來後,他離清華大學的大學線差了兩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波折的清華之路</h1>
無法進入夢想中的學府,王垠感到非常沮喪。但如果複讀再來一次,就還要進行按部就班的高中課程,而且不能拒絕複習,他感到非常苦惱,隻能接受去川大上大學。
進入大學以後,高壓的軍訓和宿舍環境一度讓他産生退學的念頭,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後來無意中聽說能夠申請去清華大學做直博生,他懷着信心前去申請,雖然因為體育成績差點通不過面試,不過由于傑出的學習能力和天賦,他獲得了進入清華大學的機會。
他本以為,清華大學聚集了全國最聰明的學生,他們可以自在地坐在一起讨論,一起做實驗,一起探索科學。卻沒想到這裡才是終極應試教育關卡,如果考試成績達不到要求,甚至可能無法畢業。
而王垠所崇尚的自由的研究環境,被嚴格的論文要求和實驗室研究制度所代替。他感到非常失望,卻無法改變現狀,于是他選擇了離開。
并寫了一篇《清華夢的粉碎》作為退學申請釋出在網上,引起一片嘩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尋找理想的學府</h1>
雖然離開了清華大學,但王垠的科學理想并沒有熄滅。他考了GRE,很快出國求學,并考上了美國最好的計算機高校——康奈爾大學。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這裡的教育模式也和國内一樣,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人們都隻在乎論文能夠發表在哪裡,會給所在的組織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卻沒有人真正關心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研究結果究竟可以改變什麼?
于是王垠帶着同樣的失望,再次遞交了康奈爾大學的退學申請。
他執着地尋找着心目中的理想學府,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間輾轉。
後來,他又去到了印第安納大學,還是同樣的結果,這裡的學習環境甚至比不上康奈爾大學。
意料之中,這位天才,第三次退學了。
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大學都入不了王垠的眼,究竟他在堅持什麼?會不會有一天連地球都留不住他?
雖然是一句調侃,卻将王垠在科學世界居無定所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緻——原來我們的象牙塔裡并非隻有科學理想,理想之下還有制度,還有人情世故。
職場之路非坦途
在幾次博士退學之後,王垠不再執着于尋找知識的落腳點,他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王垠在計算機領域的眼光是長遠而前衛的,他用了大量實踐來證明他的想法,卻沒有找到能夠支撐他的想法的上司和平台。即便是谷歌這樣的國際大公司,也被禁锢在制度之中。
員工隻是巨大系統中的一個又一個小程式,隻能按着既定的規則來運作。
而王垠是一個超脫出同類群體的優秀個體,系統無法跟随他的天馬行空,他亦不想被拖累。
王垠先後在谷歌和微軟公司工作,對其中大公司的制度邏輯深惡痛絕,甚至寫下抨擊文章訴說血淚史。而微軟更是要求所有子公司都不得錄用他,可見其影響力,非同小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傷仲永”的質疑</h1>
有人說,也許王垠隻是天賦稍高,卻仗着這一點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在一次次從頂尖大學退學的過程中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才能,“天才”的稱号不過是嘩衆取寵,是典型的“傷仲永”案例。
但其實,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規則當中,隻能忍受預料之内的事,也隻會達到預料之中的目标,從不曾想規則是為了幫助實作目标而設立的。
王垠從不懼怕打破正常,才能創造出非凡的成績,這也是所有“躺平”青年最缺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