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絲路文物“出圈”,藝術家趙趙讓沉睡的古代文明獲得“新生”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5月29日,一場别開生面的藝術展在成都K空間舉行,這場名為《鑽天坡》的展覽有六位青年藝術家參與,除了70後的秦琦,楊勳、趙趙、蔡磊、吳丹波、臧坤坤都是80後。他們帶來的參展作品遊離于古代和現代之間,有叩問現實的雕塑,也有對話古人的架上繪畫。藝術家趙趙用14幅作品構成的組畫,将絲路古代文明的輝煌重新解構和拼貼,在博物館“出圈”大行其道的今天,美術館和藝術家的攜手跨界也受到了觀衆矚目。

絲路文物“出圈”,藝術家趙趙讓沉睡的古代文明獲得“新生”

一個有意思的畫展必定會取一個有意思的名字。此次展覽名為“鑽天坡”,取自四川地标之一峨眉山中的著名險坡鑽天坡。它垂直高度300米,直上2.5千米,最陡處接近80度,如登天梯,俗稱“鹧鸪鑽天”,是峨眉山最考驗登山者的體力、耐力和膽量所在。

展覽策展人楊凱說:“當下青年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也猶如登山爬坡,不僅考驗藝術家的才情,更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方能登上高處,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當代藝術發展随着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而時時都處在變化當中,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觀念藝術日益多元,但架上繪畫仍具有頑強而蓬勃的生命力。”

此次展覽非常有“生命力”的架上繪畫出自藝術家趙趙之手,因為畫中主角的“生命”跨越了千年。這組14幅《神像》系列作品的主題和絲路有關,無論是絲路上的古城遺址,敦煌壁畫,出土佛像都成趙趙筆下盡情描繪的對象。

絲路文物“出圈”,藝術家趙趙讓沉睡的古代文明獲得“新生”

趙趙

39歲的趙趙出生于新疆,兒時記憶中西域的風貌,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今,他在絲綢之路遺存的圖檔上,重新塗畫、書寫早已消失的“天書”。

于是我們從他的畫上看到了有漢代的五株,唐代的開元通寶,貴霜帝國的古城,巴基斯坦的神像等。趙趙還在這些畫作上書寫了當地曾使用過的文字:吐火羅文、塞語、栗特語、婆羅米文等。曾經顯赫的王朝和文明,如今早已不知所終,隻是留下一些殘垣斷壁和隻言片語。

絲路文物“出圈”,藝術家趙趙讓沉睡的古代文明獲得“新生”

趙趙将這些殘缺不全的資訊,重新組合,用多種文字圖畫成神秘、陌生,卻又有些似曾相識的資訊。雖然精準的圖像和确切的文字,在這裡成了無法辨認的符号,不過無法否認的是,已沉睡千年的古代文明在21世紀的今天又獲得了另一種新生,因為我們看到了它們。

當然,除了趙趙,勇登“鑽天坡”的其它五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可圈可點。比如秦琦的畫具有同時代藝術家的一些典型特征:以自我表達為核心,以自我經驗為出發點,建立起一種融合現實性、想像性及虛構性的視覺表現體系。

楊勳筆下的竹是對古代傳統經典于精神層面發起對話,楊勳說他畫竹第一是向古代文人緻敬;第二是讓竹代表當下的一種秩序和城市的一種未來感,既有古意又帶有對未來的期待。

絲路文物“出圈”,藝術家趙趙讓沉睡的古代文明獲得“新生”

蔡磊的作品利用空間錯覺概念,把二維轉變成三維的空間縱深感,使觀衆體會繪畫中實體平面性與真實空間性之間的張⼒和轉換。臧坤坤的裝置和繪畫涵蓋了如城市化及其帶來的社會效應、時間的流逝,以及受限于時空的次元等主題。而吳丹波則使用綜合材料的方式,通過對類似古代濕壁畫碎片的材料,進行畫面的圖像重組,強調“質感”在繪畫中“顯性”的重要性。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