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丝路文物“出圈”,艺术家赵赵让沉睡的古代文明获得“新生”

作者: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5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在成都K空间举行,这场名为《钻天坡》的展览有六位青年艺术家参与,除了70后的秦琦,杨勋、赵赵、蔡磊、吴丹波、臧坤坤都是80后。他们带来的参展作品游离于古代和现代之间,有叩问现实的雕塑,也有对话古人的架上绘画。艺术家赵赵用14幅作品构成的组画,将丝路古代文明的辉煌重新解构和拼贴,在博物馆“出圈”大行其道的今天,美术馆和艺术家的携手跨界也受到了观众瞩目。

丝路文物“出圈”,艺术家赵赵让沉睡的古代文明获得“新生”

一个有意思的画展必定会取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此次展览名为“钻天坡”,取自四川地标之一峨眉山中的著名险坡钻天坡。它垂直高度300米,直上2.5千米,最陡处接近80度,如登天梯,俗称“鹧鸪钻天”,是峨眉山最考验登山者的体力、耐力和胆量所在。

展览策展人杨凯说:“当下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也犹如登山爬坡,不仅考验艺术家的才情,更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方能登上高处,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当代艺术发展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时时都处在变化当中,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观念艺术日益多元,但架上绘画仍具有顽强而蓬勃的生命力。”

此次展览非常有“生命力”的架上绘画出自艺术家赵赵之手,因为画中主角的“生命”跨越了千年。这组14幅《神像》系列作品的主题和丝路有关,无论是丝路上的古城遗址,敦煌壁画,出土佛像都成赵赵笔下尽情描绘的对象。

丝路文物“出圈”,艺术家赵赵让沉睡的古代文明获得“新生”

赵赵

39岁的赵赵出生于新疆,儿时记忆中西域的风貌,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他在丝绸之路遗存的图片上,重新涂画、书写早已消失的“天书”。

于是我们从他的画上看到了有汉代的五株,唐代的开元通宝,贵霜帝国的古城,巴基斯坦的神像等。赵赵还在这些画作上书写了当地曾使用过的文字:吐火罗文、塞语、栗特语、婆罗米文等。曾经显赫的王朝和文明,如今早已不知所终,只是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和只言片语。

丝路文物“出圈”,艺术家赵赵让沉睡的古代文明获得“新生”

赵赵将这些残缺不全的信息,重新组合,用多种文字图画成神秘、陌生,却又有些似曾相识的信息。虽然精准的图像和确切的文字,在这里成了无法辨认的符号,不过无法否认的是,已沉睡千年的古代文明在21世纪的今天又获得了另一种新生,因为我们看到了它们。

当然,除了赵赵,勇登“钻天坡”的其它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可圈可点。比如秦琦的画具有同时代艺术家的一些典型特征:以自我表达为核心,以自我经验为出发点,建立起一种融合现实性、想像性及虚构性的视觉表现体系。

杨勋笔下的竹是对古代传统经典于精神层面发起对话,杨勋说他画竹第一是向古代文人致敬;第二是让竹代表当下的一种秩序和城市的一种未来感,既有古意又带有对未来的期待。

丝路文物“出圈”,艺术家赵赵让沉睡的古代文明获得“新生”

蔡磊的作品利用空间错觉概念,把二维转变成三维的空间纵深感,使观众体会绘画中物理平面性与真实空间性之间的张⼒和转换。臧坤坤的装置和绘画涵盖了如城市化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时间的流逝,以及受限于时空的维度等主题。而吴丹波则使用综合材料的方式,通过对类似古代湿壁画碎片的材料,进行画面的图像重组,强调“质感”在绘画中“显性”的重要性。

<b>【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b>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