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趙匡胤離奇駕崩于汴梁城皇宮内。随後弟弟趙光義第二天就繼位,成為北宋第二任皇帝。

坊間傳言,趙匡胤之是以突然駕崩,皆因趙光義鼓動哥哥大量飲酒,酒醉之後,趙光義乘機用斧子将趙匡胤殺害。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登基即位之後,趙光義将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迫害緻死,次子趙德芳也離奇去世。

《宋史·宗室傳》:四年,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宋史·宗室傳》:趙德芳“寝疾薨”

數百年來,史書對于趙光義的評價褒貶不一。

乾隆皇帝評價:太宗遽行禅代,絕無愧辭,更足啟後人訾議。雖當時朝不易位,市不易肆,其後布武修文,撥亂反正,而其得國之不以道,又豈能曲為原諒哉?

《宋史-太宗本紀》贊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那趙光義的一生究竟該如何評價?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公元939年11月,趙匡義(避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出生于開封府北坊大營,二哥趙匡胤比他大十多歲。

趙光義出生年景,正是五代十國時期,當時各個藩鎮勢力争權奪勢最為激烈。

趙光義與二哥趙匡胤自幼關系莫逆,公元960年,趙光義在陳橋驿與其他親信擁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政權。

趙匡胤即位之後,立馬加封趙光義為“晉王”、同平章事,兼開封府尹、殿前都虞侯等要職。

公元975年,趙光義與趙匡胤合力剿滅南唐,擴大北宋版圖。

從以上趙光義簡短介紹來看,這位宋太宗的能力并不差,似乎與哥哥趙匡胤旗鼓相當,不分伯仲。

可是趙光義登基為帝之後,多次對外發動戰争并均告失敗,比如北伐兩次皆失敗而終。

也就是從趙光義之後,兩宋再無能力收回幽雲十六州,始終都要提防北方遊牧部族南下。

但趙光義在位期間,也為宋朝做了三件大事。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其一,趙光義維護了北宋政權完整。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趙光義率領10萬大軍親征北漢。他兵分兩路,一路阻攔想要馳援的遼國人,另一路則是攻破北漢都城太原,迫使北漢末帝趙繼元投降。

拿下太原之後,也正式宣告北漢滅亡。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90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新五代史》記載:“太平興國四年,王師複北征,繼元窮窘,而并人猶欲堅守。其樞密副使馬峰老疾居于家,舁入見繼元,流涕以興亡谕之,繼元乃降。太宗皇帝禦城北高台受降,以繼元為右衛上将軍,封彭城公。。”

對于北宋而言,滅北漢與南唐,是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因為北漢乃繼承後晉的正統王朝,和郭威建立的後周政權,分屬華夏大地一南一北。

公元975年,北宋滅掉南唐之後,已經統一了江南大片區域,但北漢卻未歸服。

倘若北漢一直存在,必定會影響北宋對北方的統一。當時契丹與北漢統治者達成合作關系,得到契丹支援的北漢,也會成為北宋最難拔除的眼中釘,肉中刺。

是以,宋太宗攻滅北漢,使得北宋在建立19年之後,終于結束了貫穿五代十國政治分裂,迎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其二,趙光義即位之後,他所設立的“兩府三司制”,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淳化元年十二月)左正言、直史館謝泌請自今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财貨送三司,覆奏而後行。诏從泌請,遂着力定制,中外所上書疏亦如之。”

何為“兩府三司制”?

簡單來說,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每次調兵都需要樞密院、中書門下雙方同意後,武将才可領兵。“兩府三司制”則間接削弱了宰相的議政決策權。

宋太祖執政時期,以趙普為首的樞密使擁有極大的兵權。等到趙光義即位之後,他把中書門下還有“三司”地位拔高。

如此一來,軍國大政的議事權,則需要樞密院、三司、中書門下共同商議呈報,皇帝同意之後,才能進行軍隊排程。

趙光義所設立的“兩府三司制”,也成為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最為重要的發展過程。

這就好比,政府職能部門每逢遇上大事時,不能隻聽某個部門上司意見,而是大家群策群力,最終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中。

趙光義憑借這個制度,再次收攏兵權,也間接降低宰相話語權,真可謂是“一箭雙雕”,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其三,趙光義改革科舉,重用人才,拓寬寒門學子晉升之路。

科舉制度誕生于隋朝,曆經唐代并最終完善。反觀趙光義,先是擴大每次科舉考試錄取人數,同時,還十分強調“有教無類”這一思想。

比如寇準、呂蒙正,都是宋太宗從民間發現的青年才俊。此外,唐代,包括北宋初年,科舉考試中不乏主考官與閱卷官沆瀣一氣,故意閱卷時給一些富家子弟開後門。

趙光義則采取了“糊名閱卷”辦法,更是杜絕了科舉考試中的歪風邪氣。

其次,趙光義把每兩年一次殿試,改為一年一次。這也有助于皇帝直接面對學子,挑選英才,為朝廷所用,避免了世家門閥把持晉升途徑。

歐陽修:“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蓋累聖留心,講求曲盡。以謂王者無外,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

宋代科舉,不講門第,不論貧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是以,在趙光義執政期間,不少寒門學子發奮苦讀,帶動了當時整個社會勤讀書,以學子為榮的風氣。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從趙光義做的這幾件大事來看,他似乎并非一無是處。執政時期,還出台過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

那後世為何卻對宋太宗評價不好呢?

比如我們的偉人毛主席評價:太宗“不擇手段,急于登台”。“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簡單來說,一是為登位不擇手段,二是軍事無能!

有一說一,趙光義的軍事能力确實很差勁。

比如繼位後,屢次禦駕親征,對外發動戰争。又喜歡幹涉前線軍事,瞎指揮,比如楊令公就因太宗瞎指揮而死。

還有就是過度制約将帥,宋太宗實行“将從中禦”的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我教你前線将士怎麼打仗,你們要按照我給的作戰圖排兵布陣等等。

完全就是紙上談兵,是以多次對外戰争均告失敗。

再就是上文提到的殘害趙匡胤子嗣,可能也是因為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是以便早早為自己的兒子鋪路。

先後設計诓死了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和德芳,後來又迫害自己的親弟弟趙廷美。

除了這些,還有個事兒,趙匡胤死時,宋皇後曾召德芳進宮,因妨礙了趙光義繼位。

趙光義心生怨恨,在宋皇後去世後,趙光義不僅不服喪,還禁止文武百官吊唁,甚至禁止宋皇後的靈位入太廟。

于情于理,趙光義此舉着實過分。就這些做法,豈不被後世诟罵?那關于如何繼位的,還有他與小周後的過往,因為存在争議,就不評價了。

宋太宗趙光義算明君嗎?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的

西班牙哲學家——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沒人一無是處,也沒有人偉大到無法超越。

那綜合來說,他也是功過參半,到底算不算明君?

這也要看如何界定了,從建功立業來說,還差一些。雖然他滅了北漢,但後續北伐均告慘敗。

那要提到對内,确實文治還做得不錯,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政績。

比如科考錄取大量人才;比如重修三館,編修了宋四大書,也就是《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等。再比如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産等等。

《宋史》記載:“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闵農事,考治功。哀矜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纾民力。”

從這些記載來看,他确實有明君之風。但也不排除,他對《宋史》有篡改嫌疑。

那你們覺得,他算得上是明君嗎?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

圖檔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