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太醫:三分治七分養(1)序言

今天起我們将陸續介紹中醫名家劉純創立的三分治七分養治療各類疾病的具體方法。這套方法安全可靠,适合病人自己動手自治疾病。

劉太醫:三分治七分養(1)序言

圖:劉氏家族珍藏的劉純12本醫書

劉氏家族是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後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後裔;更是中國少見的曆史悠久的太醫家族。劉純創立的養生之道、三分治七分養、病是自家生、是藥三分毒的學說,至今是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也是中醫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理論。

本文作者劉弘章、字金星,生于1946年,是中國劉姓河間支劉完素家族的第33代族長,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第24代承襲人;是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生,撰寫了本書的大部分。

本文作者劉浡,生于1977年,是劉弘章之子。

劉家太祖劉完素,字守真,号通玄處士;河北省河間人,是中醫金元四大家之首。他提出的觀點:“人乃純陽之體。而油脂細糧乃生熱之物。故健者食之病也。病者食之甚也。”也就是說,人類不要吃高脂肪、高澱粉的食物;這個觀點為後世的養生之道奠定了基礎。他發明的使用沙魚膽治療乳岩、軍功散治療外傷、鐵布衫止痛等方法,使得後世受益無窮。他的遺訓:“但做好事。莫問前程。”是劉家的座右銘。

劉家高祖劉純,字景厚,号養正老人;湖北省鹹甯人。是劉完素的九世孫,明朝永樂太醫;他奉旨以囚試醫,帶領醫官經過六十六年的努力,總結出一套預防疾病的養生十條,和治療疾病的生饑、食療、心療、體療、節欲、慎用藥的三分治七分養方法;使得後世受益無窮,被明清兩朝太醫院尊為太醫保護神。他的遺訓:“人無胃氣不治。藥不親嘗不發。”以及“甯可餓死。切勿毒死。甯可傻死。切勿氣死。甯可累死。切勿閑死。”也是劉家的座右銘。

前言

話說西醫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已經在防疫、診斷、手術、搶救等四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突然發表聲明,說西醫有不足之處,需要自然醫學去補充;并且敦促聯合國大會在1980年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要求各國政府研究使用自然療法。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許多中醫,認為補充療法就是克服西醫治療的付作用。于是他們跑到國外去賣藥;不料,他們不是被禁止賣藥,就是賣藥之後被罰款;于是他們又百思不解地回到中國。

那麼西醫究竟需要補充什麼呢?原來,世界衛生組織要求西醫補充自然醫學的預防疾病的方法,以及治療慢性病的方法;而不是讓自然醫學配合西醫的療法,也不是克服西醫治療的付作用,更不是濫用藥物。因為西醫的早期診斷,是發現疾病的方法,而不是預防疾病的方法;而且西醫治療慢性病的方法,制造出的醫源性疾病,已經上升到人類全部疾病的30%以上。為什麼讓自然醫學去補充呢?因為自然醫學在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的方面,具有安全有效的曆史經驗。

應當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太醫,是真正的中醫。

我們漢族的自然醫學叫中醫;在中國封建社會裡,中醫分為兩個階層,一個是為少數貴族服務的太醫和醫官,另一個階層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民間醫生和走方郎中。

太醫害怕貴族有病;因為隻要在治療中出現醫源性疾病,那麼太醫就要被革職、打闆子、流放、殺頭,甚至被滅三族。是以太醫強調預防為主;并且在治療中,盡量多地使用生饑、食療的方法,而少量使用藥物;當然更不能使用有毒的藥物。

但是老百姓沒有專人去指導預防疾病,是以他們不懂得養生之道;有病之後隻能接受民間醫生的治療。而民間醫生往往使用速效的方法,去迎合老百姓希望迅速痊愈的焦急心理;由于許多藥物是有毒的,是以老百姓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品質和自然壽命。

可見,兩個階層的病人,由于文化素質、治療目的、經濟條件的不同;造就了兩個學派的中醫,而且是長期并存。遺憾的是,太醫學派的人數很少,而民間學派的人數很多;于是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社會法則,中醫的民間學派就被奉為主流。更糟糕的是,許多外行的翻譯家,把民間學派的治療方法翻譯成外國語言;這就使得外國人錯誤地認為中醫就是賣藥的醫生。

但是早在1947年,劉氏養生和三分治七分養,就被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先生,稱作生饑療法,而介紹給了美國公衆;不僅受到了一些美國公衆的喜愛,被認定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首選療法;也得到了一些美國首腦人物的高度評價,被認定是人性療法;并且一些美國同行,也認真地研究了這種方法的機理。本書引用的許多資料,都是美國同行提供的。在此謹緻敬意。

是的,有病是痛苦的,誰也不會因為有病而快樂;是以隻要身體不舒服就去找醫生。而民間學派就會故意說一些難懂的名詞,弄得他們很害怕。是藥三分毒,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他們在無知之中,就乖乖地掏出血汗錢來,買了毒害自己的藥。是以他們被民間學派玩弄于指掌之中。而他們的氣憤和無可奈何,僅僅因為他們是醫盲。而醫盲僅僅是一層窗戶紙;捅開這層窗戶紙,他們就會發現醫學不是什麼大道理。

那麼怎樣區分這兩派中醫呢?

很簡單。你看病去了,如果這個中醫說不要緊,他仔細詢問你的生活習慣,然後指出你的錯誤;可能開一點兒很廉價的小藥,也可能不開藥;那麼你就碰到了太醫學派。

反過來,如果這個中醫說你的病很危險,這叫肝腎兩虛,還有脾腎不足;幸虧你碰見他,不然再晚點兒就沒命了;然後問你帶多少錢來,并且提筆開出一大堆貴重藥物,還可能十分熱心地幫助你交錢取藥;那麼就算你倒黴,碰到了民間學派。這就是民間學派的一吓二唬三要錢的慣用伎倆。是以醫生太熱情,我們要躲着點兒。

應當指出,太醫的高明是被逼出來的。

一個民間醫生賣藥治病,出了醫療事故,可以私下了結;或者被官府罰點兒銀子;甚至可以逃跑了事。而太醫不行。封建社會選拔太醫有嚴格的程式。一個民間醫生要被地方官推薦,才能當醫官;當了醫官就要填表,寫上父族、母族、妻族的姓名、位址;地方官就是保人。一個醫官要被貴族推薦,才能當太醫;當了太醫還要填寫以上的表格。為什麼又填表,又找保人?因為一個太醫隻要防治不力,就會遭到革職、責打、流放、殺頭、滅三族的處罰。

貴族是不聽太醫辯解的,什麼先天疾病,什麼不治之症,什麼藥物反應;你治不好就是欺君之罪。不但殺你,而且還要把你的三族滅了;甚至把保人都責打一頓。這就叫伴君如伴虎。

從曆史來看,有許多太醫都受到了極其嚴厲的懲罰。我的高祖劉純,也是因為治死了永樂皇後而受到了革職處分。

太醫怎麼辦呢?在殺頭和賞賜之間,太醫唯一的選擇是讓貴族不病。是以劉純沒有辭職回老家,而是振奮精神通過以囚試醫,摸索到預防為主的辦法,讓貴族不得病,這就免去了太醫的許多麻煩事;同時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盡量多地使用生饑、食療的方法,而少量使用藥物;這樣就避免了醫源性疾病。

劉純在《誤治餘論》中說:“人染疾病。先用開胃湯服之。喝肉湯以補之。或曰七分養也。待其髒腑調和。形體漸安。再以猛藥治之。則病根漸去。或曰三分治也。如此應手愈之。若不待髒腑調和。醫者投以猛藥攻補。病家欲求全生乎。然則九死一生矣”。

劉純在《誤治餘論》裡還說:“治者。以無情之草石。矯治有情之身。養者。以自然之物。還養自然之身。痼疾。内虛緻邪。宜三分治。七分養。是治養不可偏廢之。然則。業醫不知者衆矣。庸醫殺人也。病家不知者衆矣。求死之道也”。

三分治就是治療。七分養就是升提胃氣與食療。然而三分治七分養,不是随便治療,也不是随便升提胃氣與食療。治療必需在升提胃氣和食療的基礎上,才能把疾病根除。而且每一種疾病,都有該病應當使用的藥物。由于治療依賴于升提胃氣與食療,是以治療隻是占了三分。而升提胃氣與食療必需有針對性。每一種疾病,都有應當喝的開胃湯,每一種疾病都有應當喝的肉湯。這種針對性地升提胃氣與食療,必需保住病人的性命,必需控制疾病的發展,必需為治療打基礎。這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以升提胃氣與食療竟然占七分。

七分養是三分治的基礎,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治療;而不是不去治療。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建築的一半材料是用于地基。又像磨刀不誤砍柴功一樣,砍柴的一半功夫是用于磨刀。還像家常便飯一樣,做飯的一半時間是用于買菜。七分養就是地基,七分養就是磨刀,七分養就是買菜。是以治病不打好基礎,就要徒勞無益。是以三分治七分養是十分謹慎的方法,絕對不是輕率的口号!也正是因為謹慎,是以這個方法反複研究了漫長的六十六年。

為什麼叫七分養呢?要知道,明朝的吏部每兩年就用十條标準去考核官員;達到八條就升官,達到七條就留任,達到六條就降職。是以七分養的含義,就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病人認真做到了養生,那麼就可以在人間繼續生存。

事實證明,劉純以後的太醫,采取這種養生之道去預防疾病,以及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去治療疾病;不僅沒有把皇宮變成大病房,而且确實保護了太醫自己的身家性命;當然也能升官發财。是以明朝、清朝的太醫院都供奉劉純的畫像,把他當成了太醫的保護神。

遺憾的是,劉純的養生之道和三分治七分養學說,長期以來被民間醫生諱而不談。甚至在我們中國人清除封建主義的時候,也把劉純的學說扔到垃圾堆裡了。現在我把它整理出來,使之為人類服務,依然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貴遺産。

病人是相信醫生的;但是如果庸醫殺人,那麼病人就會人财兩空。世界上沒有一個病人,認為自己使用的治療方法是錯誤的。任何一個病人,都是勝劵在握,才去進行治療。但是為什麼有些時候,事與願違呢?比如,高血壓的病人,認為吃降壓藥是勝劵在握。可是血壓正常了,為什麼會出現心肌梗塞呢?又如,糖尿病的病人,認為吃降糖藥是勝劵在握。可是血糖正常了,為什麼會出現腦血栓呢?再如,癌症病人,認為手術放療化療是勝劵在握。可是腫塊消失了,為什麼會死亡呢?是以應當如何治療自己的疾病,是每一個病人必需冷靜思考的問題。

應當指出,在曆史上,民間學派長期受到政府的打擊。在封建社會,在民國時代,在新中國剛成立的候都受到打擊。隻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一根針一把草的口号,才把民間學派捧上了天;然而民間學派幾乎毀滅了中醫。是以現在濫用藥物的民間學派,依然被許多外國政府宣布是不受歡迎的人。不過,民間學派至今占據中醫的主導地位,是以他們至今是毀壞中醫名聲的人。

中醫曆來強調預防疾病——養生之道;養生是太醫的核心問題。

在世界醫學史上,隻有中醫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預防疾病的方法——養生之道。這種養生經驗,強調生活方式要樸素,飲食結構要簡單;它不僅讓無病的人使用之後,能夠保障生存品質和自然壽命;而且讓不遵守養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後,也能夠保障生存品質和自然壽命。是以強調養生,是中醫至今不衰敗的原因;也是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差別。

在公元前3世紀,中醫經典著作《内經》就把中醫分為兩種:“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也就是說,有一種高明的醫生強調養生,還有一種庸俗的醫生賣藥為生。

在公元12世紀,我的太祖劉完素又提出了一個重要醫學觀點:“人類的許多疾病,都是攝入過多熱量造成的;是以要注意清熱問題”。這個觀點至今被醫學界奉為真理。

到了公元15世紀,我的高祖劉純奉旨從1409年—— 1475年以囚試醫。他率領300多個醫官,曆經六十六年,通過幾千名死囚犯的人體試驗,提出了三分治七分養的學說。就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強調養生。

這本書向你說明,中醫的養生方法很多;但是太醫養生方法,從明朝以來最受推崇。這是因為太醫養生十條簡單易行,而且安全有效。它是根據中醫經典著作《内經》的三條基本原理創造出來的: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③正氣存内,邪不可幹。

這個方法告訴你,從早晨起床開始的每天的生活步驟;是以公衆非常容易學習掌握,也非常接近現代保健理論。實際上,許多疾病是吃出來的,是氣出來的,是閑出來的;而太醫養生正是讓公衆避免了這些問題。是以這個養生方法至今運用不衰,許多中外人士對此津津樂道。

實踐證明,世界上有千百萬人使用太醫養生,他們的身體健康無病,他們的精神和體力是充沛的;他們節約了醫藥費,他們避免了生病的痛苦,他們沒有給家庭帶來麻煩。他們的健康狀态,說明一個人是可以不生傳染病的,說明一個人是可以不生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病的,說明一個人到了老年是可以繼續當官員、企業家、科學家的。是以太醫養生方法,被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又被世界各地的華人,傳播給外國人。

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水災是可怕的;誰也不希望大水淹沒了家鄉,而再建家園。火災是可怕的;誰也不希望烈火燒毀了财産,而從新緻富。同樣的道理,疾病是可怕的;誰也不希望自己得了疾病,而找醫生治療。是以預防為主是許多行業的宗旨。

是以我們要強調升提胃氣,強調排洩毒素,強調負重鍛煉身體;強調三高一低的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低熱量。雖然劉氏養生不能使人永生,但是一個人學習劉氏養生,才能預防疾病。我們人類太迷信醫生的治療作用了。其實,醫生的天職是防病,其次才是治療方法的高明;而且治療方法不是萬能。

養生不僅是健康人預防疾病的方法,也是沒有使用養生而有病之人的基礎治療方法。

這本書向你說明,有病就去治病的道理似乎是正确的,而實際是片面的。因為醫生是給活人治病;而活人的特點是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醫生必需在升提病人胃氣的前提下,再考慮治病。否則,醫生的努力是徒勞的。例如:癌病人已經不能喝水吃飯了,如果醫生還給他做放療化療,那麼就會加速他的死亡。是以每一個病人,都有應當喝的開胃湯。

這本書又向你說明,醫生不僅要求病人有胃氣,還要考慮許多疾病是缺乏某種營養物質造成的,而這不是藥物能夠完全糾正的。是以如果病人認為隻有藥物才能治病,那麼就是太無知了。例如:癌病人缺乏硬蛋白,是以應當補充牛蹄筋;高血壓病人缺乏角蛋白,是以應當補充肉皮;貧血病人缺乏鐵蛋白,是以應當補充牛肝。是以每一個病人,都有應當補充的營養物質。

這本書還向你說明,醫生不僅要求病人有胃氣,要求病人補充某種缺乏的營養物質;還要考慮病人的錯誤的生活方式能夠制造疾病、破壞療效、複發疾病。因為一個人的各種生活方式,都有藥理作用;而不僅僅是藥物具有藥理作用。甚至違反生活方式十分嚴重的病人,是極難救治的。是以每一個病人,都應當糾正錯誤的生活方式。

臨床實踐證明,對于慢性病來說,首先進行七分養不會延誤病情;因為七分養就是促使病情穩定的基礎治療,隻有把活動的病情控制了,再進行專科治療才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在癌症的治療上,隻有使用七分養把癌塊緊緊地包裹住,再使用控岩散才能發揮關門打狗的療效。應當指出,許多輕症病人使用七分養就能夠治愈疾病,而不必用藥。

可見,針對性的養生——升提胃氣、補充某些營養物質、糾正錯誤的生活方式;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以治病隻是占了三分,而養生占了七分。

應當指出,隻有使用養生,保住病人的性命,控制疾病的發展,才能考慮治病。然而目前許多臨床的失敗,恰恰是忽略了養生。當然,在治療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時候,三分治和七分養有不同的配合使用方法。在治療急性病的過程中,三分治和七分養要同時配合進行。而治療慢性病首先需要七分養,然後再配合三分治;并且七分養要貫徹在以後的治療過程之中。

縱觀臨床曆史,一些疾病的難于治療,正是因為醫患雙方忽視了養生問題;是以制造了大量的臨床失敗;也是以制造了許多不治之症的神話。是的,如果我們現在依然忽視養生問題,那麼大量的臨床失敗還要繼續到永遠。是以這本書讓你自己動手七分養;自己開處方去買開胃湯;自己去買食療用品,自己去糾正錯誤的生活方式。首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然後再去治病。也正是因為讓病人自己動手,是以切斷了許多民間醫生的财源;是以三分治七分養才遭到民間醫生的抵制。

應當指出,從曆史來看,推廣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難點,是三分治的藥物難尋。這本書把劉純的試驗過程告訴公衆,那麼細心的公衆就能根據試驗過程,找到三分治的思路;就能自己尋找當地市場的适用的中成藥,去消除病竈。那麼三分治七分養就能普及了。而且三分治隻是畫龍點睛;然而不點睛的龍,不是一條小毛蟲。

在強調七分養是基礎治療的同時,不能忽視消除病竈的三分治的重要性。但是三分治必需具有安全有效性。

醫生把能夠吃飯的人變成厭食的人,把瞎子變成聾子,把活人變成死人;這就叫醫源性疾病。但是它不是醫療差錯,也不是醫療意外,更不是醫療事故;而是在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合法制造的新疾病。醫源性疾病大約占人類所有疾病的30%,其中大約有75%的病人發生死亡。治療方法的濫用或者過度使用,損害了許多人;真的不如不用,反而會好一些。許多人,尤其是糊塗人特别喜歡藥物,認為藥物能夠帶來迅速的療效。

許多民間學派的藥物确實有效,但是療效與壽命是兩碼事。為了取得迅速的療效而縮短壽命,這是非常悲慘的。比如:鴉片确實有迅速止痛的效果,但是使用鴉片就會危害人的壽命。又如:砒霜确實能夠殺死癌細胞,但是能夠造成癌病人的死亡。再如:木通确實能夠利尿,但是能夠造成病人的尿毒症。是以我們要重視養生而謹慎用藥。

是的,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很簡單,甚至簡單得令人懷疑。其實,中醫奉為寶典的書籍《内經》指出,人類的證候群隻有病機十九條,我的太祖劉完素又增加一條;我的高祖劉純使之簡化為十六條,這說明古人的研究态度是非常嚴謹的。然而這些極其簡單的方法,是經過幾百年的臨床考驗。但是現代中國的中醫,把證候群分為千萬條;這些繁多的條款不僅讓中國學生極難記憶,也讓外國學生望之生畏。多少年來,我們劉家就是使用十六個類型的三分治七分養,去給人看病。這就是我們劉家的公開秘密。是以中醫教科書不必故弄玄虛。我們每個人看了這一套書,都可以無師自通。

在目前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各種各樣的神奇廣告滿天飛,醫療費是天價的時候;這本書告訴你,疾病本來不可怕。之是以可怕,是因為病人放棄了養生,而聽任某些醫生的擺布。是以被醫生吓死了、被醫生毒死了、被醫生餓死了。而且現在的世界,養生的營養物質已經很豐富了;為什麼有些人還要吃昂貴的毒藥?真是莫名其妙。

一個人有病了,與我沒有什麼關系。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力選擇防治疾病的方式。盡管一個人總是要死的,但是人的自然壽命大約是120歲,可是絕大多數人因病夭折了;而且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折騰死了。生命就在你心中,希望你善待自己的性命。這就是我的呼籲。

這本書的撰寫,采取了漫談的形式。但是,我無意指責某些醫生的收費熱情;因為某些醫院已經從公益事業變成了收費站。我也無意指責有些病人的醫盲;因為病人不必精通醫學。而且宣傳三分治七分養,不會砸了西醫的飯碗;因為防疫、診斷、手術、搶救還要依靠西醫。而且宣傳三分治七分養,也不會砸了民間學派的飯碗;因為民間學派在治療骨傷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高明。

不過,治療方法再好,還是不病最好;因為醫生不是萬能的。

劉純在《短命條辨》裡說:“夫病家乃自誤之人。”又說:“其深誤而病入膏肓者。醫工辭不治矣。”也就是說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就是犯了錯誤的人。由于中醫接診的病人大多是病入膏肓的人、或者是拒絕改正生活方式錯誤的人、以及是同時接受其它療法的人;是以對于七分養一個月之後,不能控制病情的人;我們醫生應當辭謝不治。

不過,三分治七分養真的不是萬能,它隻是一種治療慢性病的方法。我們劉氏家族從事中醫已經800多年了,曆代有許多人當太醫,又被稱作瘤科世醫;但是從來不敢驕傲自滿。因為面對癌症的許多症狀,諸如疼痛、失眠、胸水、腹水、心包積液、腦水腫、精神失常、颠痫、上腔靜脈壓迫綜合症、截癱等問題,我是無能為力的。而且實際上,許多垂危病人已經沒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也隻能使用七分養的方法去延長生命。況且目前的空氣、水源、營養物質、自然藥物的嚴重污染,也降低了這種療法的預期療效。

這本書就是通過劉純的一個一個的人體試驗,告訴你,應當怎樣三分治?應當怎樣七分養?這是保障生存品質和自然壽命的重要手段。醫學是人類生活的曆史經驗;現代人不能抛棄曆史經驗,而相信道聽途說。是以讓你重溫古人的經驗,去思考一些貌似勝劵在握,而實際是事與願違的事情;可能是必要的。

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你正确認識許多真假難辨的現像,進而走出許多似是而非的誤區和陷井。在目前各種疾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各種各樣的宣傳廣告滿天飛,醫療費是天價的時候;這本書告訴你,疾病本來是不可怕的。之是以可怕,是因為病人放棄了自救能力,而聽任醫生的擺布。是以提醒你,别讓醫生殺了你!這就是我們的呼籲。

每個人出生之後,都會死亡;但是死于疾病,尤其死于藥物中毒是無謂的犧牲;可是一個人為什麼要選擇死亡之路呢?面對許多被醫生殘害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我隻能勸告他使用七分養延長生命,這是一個醫生無奈的痛苦選擇。

我們要記住太醫養生的基本概念。

有人認為太醫養生是我胡編亂造的。錯了,如此精辟的論述,并非任何一個現代人幾十年臨床經驗的總結;況且我是西醫大學的畢業生。

現在時髦個人創造發明,我完全可以說,三分治七分養是我經過幾十年的刻苦鑽研、自學成才、臨床經驗,甚至累得吐了血,終于得出了結論,這樣我個人就可以出大名啦。

現在時髦個人發财緻富,我完全可以開一家私人醫院,故弄玄虛地使用加味開胃湯,并且加入佐料熬各種肉湯,說這叫A湯、B湯、C湯,這樣我個人就可以發大财啦。

現在時髦以藥養醫,我完全可以花錢買幾個國藥準字,制造大量的僞劣控岩散、變疰散、奉水散等,在全國各地醫院、藥舖去賣,這樣就能讓中國市場繁榮。

這些邪念雖然貌似合法,但是天理不容;而且我也害怕家族的嚴懲。為什麼中國375萬醫務工作者不能精辟論述養生之道,而我能呢?因為太醫養生不是我的發明,而是明朝太醫劉純的成果;這個成果是奉旨以囚試醫,探索總結出來的,按現在的說法可以算作職務發明。這個發明是我們同胞的共同财富,是以要讓我們的同胞共同享用;我不過是繼承而已!讓病人自己購買太醫養生的用品,不搞愚民政策,是我的一慣主張;我甚至還公開了市場替代藥物。

我之是以公布太醫養生的部分内容,是因為中國有太多的人認為古人都是大傻子,這個奇怪的印象是萬惡滿清造成的;是因為中國有太多的人打着科學的旗号殺害我的同胞,是因為中國有太多的糊塗蟲因為無知而人财兩空。

其實,古代的太醫與太監、宮女一樣,是貴族的奴仆,而且他們的地位遠不如太監、宮女;他們動不動就被貴族像豬狗一樣地宰殺,而不必通過官府審判。

應當指出,一個家族出了一個太醫,并不能指望他養活這個家族,因為太醫的薪水很低,是以家族裡還有其他人行醫、作官、經商;這種家族生存狀況在電視劇《大宅門》裡已經叙述得很清楚了。

也就是說,太醫的低工資與高風險的特别處境,決定了他們以預防為主、以治療為輔而作為自保的方法,是以太醫文化是血淚文化;而在客觀上,這種方法正是我們今天應當研究的内容。實際上,高明的醫生在于預防,而不在于治病。

太醫養生是一種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四個基本的特性:

第一是區域性。它或者屬于一個民族,或者屬于一個國家,或者屬于一個地區。

第二是曆史性。它是這些民族、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自身曆史發展過程中,所經曆過和積澱起的自覺意識。作為一種傳統的精神意識,文化形成之後又反過來深深地影響、推動和規範着這一民族、國家或地區的未來發展過程。

第三是社會整體性。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之是以能成為該民族、國家或地區,就是因為他們的人民有着自己賴以相處和生存的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文化把獨立的個人和家庭聯結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國家或地區社會。

第四是社會廣泛性。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的整體精神意識,文化所涉及和影響的是該民族、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其所使用的共同的語言和文字、所擁有的知識體系、所建立起來的共同的制度、所喜歡的生活方式等等。

由于太醫養生具備以上四個基本的特性,是以我們稱太醫養生是中國的一種文化。

太醫養生是講什麼呢?

太醫養生沒有談論政治、軍事問題,而是講述了如何防治慢性病的方法:

①太醫養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以預防為主、以治療為輔的,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的醫學。

②太醫養生的基本思想是強調病是自家生,是以要求公衆采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去防治疾病。

③太醫養生分為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兩部分。預防疾病是使用生饑、食療、體療、心療、節欲的養生之道;在發生疾病之後,要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也就是使用養生之道作為基礎治療,再配合無毒的口服藥物、以及無害的外治療法。

④太醫養生的基本作用是防治慢性病;治療慢性病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病人的生存品質和自然壽命。

⑤太醫養生的産生是由于明朝永樂皇帝對于太醫的醫療差錯、醫療過失、醫療事故的殘酷打擊,以緻于發生了甯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血腥鎮壓的典故;這就迫使太醫改變了單純的治療觀點,而強調了預防為主。

⑥太醫養生的形成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因為在1407年治死了永樂皇後徐儀華,而被永樂皇帝革職之後,以待罪之身發配到诏獄,奉旨以囚試醫;經過66年的醫藥試驗,總結出了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

⑦太醫養生的基礎是人體試驗,醫學是一門實用技術,即然是用于人,那麼就必需通過人體試驗的确認;這與古代其它民族醫學在實踐中摸索不同,也與西醫強調細胞、動物、受試者的有效率不同。

⑧太醫養生的曆史效果是在明清兩朝的太醫院、中央機關的良醫所、軍隊的醫官所、州府的官醫局等官府醫院使用,這種方法不但防治了大小官員的慢性病,也為朝廷的全民健保節約了費用。

⑨太醫養生在中國的沉沒是因為打倒滿清之後,許多中國人誤認為太醫養生是萬惡滿清的腐朽文化;又由于強調單純治療觀點的西醫盛行,是以太醫養生被踩在腳下。

⑩太醫養生的現代臨床使用,證明養生之道不僅能夠克服肥胖等亞健康狀态、三分治七分養對于癌症、冠心病、糖尿病、肝炎、風濕病等慢性病具有良好的療效;而且防治費用也明顯低于西醫、現代中醫。

請注意,養生之道隻在官府醫院實行,并不是把老百姓視為草芥;因為官府要給官員立規矩,而這些規矩不能強加于老百姓。

例如,明清兩朝的妓院是官府準許設立的,但是官府嚴禁官員進去嫖娼,并且專門設立巡城禦使去抓捕嫖娼的官員;官員嫖娼的結局是什麼呢?開除公職!為什麼官員嫖娼犯法,而老百姓嫖娼合法?官府就是這麼規定!

再如,明清兩朝的官府,嚴禁官員在公衆場合聽藝人唱曲;而老百姓是可以的。為什麼官員如此是犯法,而老百姓如此是合法?官府就是這麼規定!

又如,明清兩朝的官府嚴禁官員攔轎喊冤,甚至不準下級揭發上級;但是老百姓可以攔轎喊冤。可以揭發官員的惡行。為什麼?官府就是這麼規定!

同樣的道理,明清兩朝的官員必需遵守養生之道。為什麼?官府就是這麼規定!由于養生之道剝奪了人們胡吃海塞、享受安逸、七情六欲、飽食終日、性事解放的自由;是以不能作為官民的統一準繩,隻能作為官員的規矩。

實際上,明清兩朝的吏部考核官員有一個面試,如果應試者肥胖,那麼就面臨不被錄用或者開除公職的危險;這就迫使應試者必需采取養生之道,而老百姓不想當官,自然不必使用養生之道。

可見官員不能混同于老百姓,官員是依靠納稅人養活;是以官員除了有嚴格的紀律,還有許多特别的規定。

但是推廣太醫養生的現代困難,就是食療中極其重要的牛蹄筋,由于取自一年生的牛,其品質已經不如過去五年以上的耕牛;是以如果不能大量生産硬蛋白,那麼太醫養生就會陷入危機。

請注意,我們在此主要談論了太醫養生治療慢性病的内容,但是太醫養生還包涵了治療急性病的方法;由于西醫比其高明,是以我們不再贅述。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古代醫官不會麻醉止痛、不會處理戰傷、外傷、燒燙傷,不會拔牙;甚至古代醫官使用痔漏栓,去治療痔瘡、肛瘘也比西醫高明。

太醫養生并不與西醫對立。

西醫的防疫、診斷、手術、搶救等方法為太醫養生應用,提供着從前期到後期的全程保障。

實際上,從事當代太醫養生的工作,需要的是既懂中醫又懂西醫的人才,我們隻有用現代醫學的理論去解釋太醫文化的内容,才能讓太醫養生得到公衆的了解和信任。

同時,養生之道也能大力提高西醫的治療品質,因為它能夠為患者提供體質方面的保障。即使是危重的急性病人,采取治療結合養生的方法,其效果也遠比單純治療的成功率高得多。

太醫養生也不與現代中醫對立。

治療急性病不是現代中醫的強項,治療慢性病的患者也不找現代中醫,是以現代中醫在中國亟待振興。

如果中醫院強調防治慢性病,那麼現代中醫就與西醫明确了差異和定位。現代中醫會不會由此而得到公衆更為廣泛的擁護,會不會改變自己目前尴尬的處境呢?

在太醫養生辯證施治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具有臨床經驗的現代中醫;如果現代中醫在治療中加上了養生之道,那麼療效就會如虎添翼。而外治方法,諸如正骨、推拿、指針、刮痧等操作,更是離不開現代中醫。

總之,中國如今能夠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的東西,隻有孔孟之道、孫子兵法、太醫養生;因為健康是人類的主題,而中國的太醫養生能夠讓人類健康。

中國,包括世界各國的醫療改革,無論怎麼改,如果不把預防為主放在第一位,讓醫生明白醫療技術不能包治百病,讓病人明白病是自家生,那麼其前途隻能是屢敗屢改;而這種徒勞的醫療改革的後果是傷亡人數遠遠大于世界大戰,就像指揮官指令士兵向敵人的機槍沖鋒一樣,士兵一批一批地倒下了。這就是如今病人的悲壯,然而無人被追認為烈士。

這本書的原稿是我爺爺寫的。

應當指出,三分治七分養是我們中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這說明中醫養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本《三分治七分養》的原稿,是我爺爺——中華民國總統府侍從醫官劉鳳池,在1931年給當時的北平國醫學院撰寫的國醫入門講義《漫談三分治七分養》。據說很受師生的歡迎,其手抄本,至今在世界各地流行。2001年9月,我随中國衛生部專家代表團,去泰國考察艾滋病。聽說曼谷中醫院有個老中醫很有名,于是前去拜訪。原來,多少年來,他就是給病人使用各種加味開胃湯去治病,很受病人歡迎。聽說我是劉鳳池的孫子,于是他就拿出手抄本,令我很感動。

這本書告訴你,醫學的最高技術是使人不病,而不是治病方法的高明。一個人能夠一輩子不得大病嗎?是的,使用養生之道就能。一個人能夠一輩子頭腦靈活嗎?是的,使用養生之道就能。一個人能夠一輩子精力充沛嗎?是的,使用養生之道就能。是以認為人老珠黃,必定生病,隻是不懂養生之道。但是學習養生之道,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而且養生之道不能使人永生,隻能使人無疾而終。但是一個人必需居安思危,平常主動預防疾病,才能避免無妄之災。倘若你使用三分治七分養,能夠健康平安地生活到一百歲。這就是作者的宣傳成功。

這本書的撰寫,采取了漫談的形式。既然是漫談,就要從明朝、清朝、民國,談到新中國。既然是漫談,就要從中國,談到美國。既然是漫談,就要嬉笑怒罵皆文章,天災人禍不思想;就要揭露時弊。既然是漫談,就要叙說許多病人的錯誤經曆;就要叙說許多病人的不幸死亡;就要叙說許多病人的九死一生。倘若叙說的一些事情,引起有關人士的不快,也是純屬偶然。在此謹緻歉意。

這本書通俗易懂地講解了劉氏養生和三分治七分養的詳細操作方法,雖然增添了許多現代内容,但是仍然以《三分治七分養》命名;就是為了記念,曾經被中國通——原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先生,稱作中國治癌第一人的我爺爺。

守真之後金星謹識

2007年5月17日修訂于中國天津

歡迎轉載,與好友分享

劉太醫:三分治七分養(1)序言

關注微信公衆号,學習更多中醫知識

文章來源:1、劉弘章, 劉浡. 劉太醫談養生:三分治七分養[J]. 2006.

2、若有侵權,聯系郵箱2753751934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