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曠達不羁的蘇轼,為何卻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5點揭秘緣由

“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曠達不羁的蘇轼,為何卻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5點揭秘緣由

公元1071年,也就是蘇轼35歲這一年,蘇轼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失利,被迫到杭州任通判,相當于如今的副市長級别,遠離了核心權利圈。

3年後夏季的一天,下了點雨,蘇轼應好友相約一同遊西湖。到了中午,朋友設宴款待蘇轼,酒過三巡後,朋友喊來舞女前來助興。

随着悠揚的伴奏響起,幾位年輕貌美的舞姬翩翩起舞。蘇轼的眼神也被其中一位美女吸引,這位正是後來成為蘇轼的紅顔知己和侍妾—王朝雲。

待王朝雲過來斟酒之時,蘇轼望着窗外脫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曠達不羁的蘇轼,為何卻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5點揭秘緣由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這首詩後來也成為贊美西湖美景的千古絕唱,但其實也像是一首求愛詩,酒不醉人人自醉。

曠達不羁的蘇轼,為何卻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5點揭秘緣由

結合蘇轼當時的處境,被排除核心權利圈的蘇轼,身處逆境之中,寫出來的是看不到一點痛苦、郁悶、消沉的情緒,真可謂樂觀曠達。

人民日報也曾評價蘇轼“放下别人的錯,就是解脫自己的心”,說明的就是他的豁達的精神。

但蘇轼也不是對所有的事都能曠達不羁,對一個人就一直耿耿于懷,那就是王安石。那為何一向豁達的蘇轼會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難道真的隻是因為政見不合?真的隻是​意識形态不合?

其實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人生交集中看出端倪。

01

父輩恩怨

這一切得從蘇轼的父親—蘇洵說起。

曠達不羁的蘇轼,為何卻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5點揭秘緣由

年少時蘇洵一直是終日嬉遊。27歲之後,蘇洵才開始發奮讀書,期間,也多次考取了進士,但均名落孫山了。于是蘇洵帶着蘇轼、蘇轍開始遊學各地,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尋求仕途的機會。大約在46歲時,蘇洵結識了在成都任職的官員張方平。

張方平比蘇洵大兩歲,年齡相近,觀點也相近,兩人一見如故,經常一起吐槽時局,是以相見恨晚,互為知己。

張方平時常在蘇洵面前點評天下人物,由于張方平和王安石互相都不待見,王安石成了他時常吐槽的人物,比如王安石頑固不化、我行不素等。

對王安石的惡感,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被灌輸給了蘇家三父子。

蘇洵在來到東京後,創作的一篇散文—《辨奸論》,文中對王安石充滿了赤裸裸的敵意。

1066年,蘇洵病逝于京師。王安石拒不參加蘇洵的葬禮,甚至後來在替蘇洵寫傳記的時候,對他進行了一番諷刺。

鬧到如此不可開交的恩怨勢必影響到了蘇轼和蘇轍兄弟倆。

“三觀不同,難為友;志趣不合,難成朋”。于是,王安石和蘇轼雖然沒有見面,但已經志趣不合了。

02

為了反對而反對

宋朝的丁憂制度要求有官員父母去世後,該官員必須辭去官職回家守孝,一般孝期為三年,除非國家特令外。

蘇洵病逝後,蘇轼回鄉守孝。3年後,整個北宋政壇發生了巨變,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大幕。面對變法之初的巨大阻力和壓力,王安石在朝野之中急需年輕官員來推行和實施新法,蘇轍也被吸納進變法的核心部門—三司條例司,但蘇轼殿中丞、判官告院,實際上這是個閑職。蘇轼面對王安石的當政,極度的難受。

終于蘇轼找到了對王安石變法放出了第一炮。

曠達不羁的蘇轼,為何卻對王安石耿耿于懷呢?5點揭秘緣由

王安石準備改革科舉制度,着手逐漸完善各級學校制度,不但将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機關,還将其作為選拔人才的地方,太學期間的高分考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職。

蘇轼上書《議學校貢舉狀》,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召見。于是,蘇轼更加按捺不住,相繼《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甚至對王安石個人發起了人身攻擊,直呼其人品、道德有問題,甚至為了反對而反對,回避了變法的益處,仿佛是純粹是為了意識形态差異而發起的無理攻擊。

03

意料之外的救援

蘇轼44歲這一年,任湖州知州,由于在湖州任上幹得挺開心的,就給皇帝發去了一封感謝信。然而正是這一封感謝信,給蘇轼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橫禍。新黨針對這封信彈劾蘇轼有大不敬,想将他置于死地,是以蘇轼被抓進牢獄,甚至被整得痛苦不堪。

“僎徑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猙獰,人心洶洶不可測。轼恐,不敢出,乃謀之無頗。”

這就是舉國震動的“烏台詩案”。然而,蘇轼并非孤立無援,不少人都出面營救蘇轼,這其中有一位讓人出乎意料,那就是曾經作為蘇轼政敵并且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竟然力保,上書神宗皇帝,說:“哪裡有在聖明的世道,還殺有才人的道理呢?”。因而蘇轼得以免除死刑,以被貶至黃州而結束這段橫禍。

事後蘇轼也進行了檢討,思想也有所轉變,也許這個時候也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

04

遲到的相識

神宗駕崩後,舊黨重回中央,新黨紛紛被罷官。

1086年,王安石去世。蘇轼負責為王安石起草追贈太傅的诰命,此時身為舊黨的一員大吏,沒有批評諷刺王安石,而是公正地評價了王安石,甚至對王安石推崇備至。

在後續的從政生涯中,蘇轼對王安石變法的态度慢慢地由中立一度轉變成支援,因而他也被視為舊黨中的異類,也直接影響了他後續的政治生涯。

05

耿耿于懷

首先在從政的追求上,在蘇轼剛入官場時,他的獻策與王安石的改革綱領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想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完全可以成為知己。

其次在文人的風骨上,王安石為人正直,做官也清正廉潔,不為自己謀私利,蘇轼本人也是這麼努力要求自己的,這也是蘇轼後來欽佩王安石的原因。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曆經了十年的風雨,和你一起做鄰居,和你一起歸隐已經覺得太晚了。

這也許是蘇轼對王安石的一種遺憾心情,想進行彌補,而且還難以排解掉,留給蘇轼的隻有一份對王安石的耿耿于懷心情。

因為他們曾經完全可以成為志趣相合的好友,而現在已經沒辦法實作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