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東坡豪放中的婉約

蘇轼作為豪放詞風的開拓者和代表人物,那他有寫過婉約風格的詩詞嗎?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蘇轼不但寫過婉約風格的詞,且總數巨大。在蘇轼的三百六十二首詞作中,有大約三百首是婉約詞,占到所有詞作的85%以上,換句話說蘇轼的豪放詞實際上隻占到他所有詞作的15%不到。

王灼《碧雞漫志》說:“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因其在豪放詞風方面的開拓和突破性成績,很多人便以為蘇轼是隻寫豪放詞,這是認識不全面的。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蘇轼的九首經典婉約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轼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凝聚了詩人無限凄涼之情,最能代表其婉約風格。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将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绮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的境界,确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詩人“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喻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叙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萦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抛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複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發了含有普适性的離愁。篇末“仔細觀看來,并非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則顯志之筆,自古以來為人們反反複複吟誦、賞玩,稱得上神來之筆。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鬓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佳節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提到蘇轼的中秋佳節詞,大夥兒一定會想到那首廣為人知的《水調歌頭》,但同是作于中秋佳節的這首《西江月》,心态卻變得十分落寞。在這首詞中,蘇轼以“中秋佳節”這一深具感情意義的傳統節日為大環境,抒發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歎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序: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 味是清歡。

這是一首記遊詞,是以時間為序來鋪叙景物的。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铿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歎。

這首詞中,詩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爐,圍繞燕子樓情事而層層生發。景為燕子樓之景,情則是燕子樓驚夢後的纏綿情思,理則是由燕子樓關盼盼情事所生發的“人生如夢如幻”的關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問。全詞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風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曠,用典體認著題,融化不澀,幽逸之懷與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顯示出蘇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阮郎歸·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這是一首閨情詞。但不同的是,在蘇轼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轼在這裡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便去貪賞風景,撫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願把自身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一類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蓬勃生機組成一類融洽的格調。蘇東坡的這種詩作,毫無疑問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引入了一陣甜美的清泉。

《洞仙歌·冰肌玉骨》序:仆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随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诃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寝,欹枕钗橫鬓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首詞寫古代帝王後妃的生活,在豔羨、贊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詞清空靈隽,語意高妙,想象奇特,波瀾起伏,讀來令人神往。此詞描述了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與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着意刻繪了花蕊夫人姿質與心靈的美好、高潔,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歎。

《江城子·江景/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筝》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此詞為詠筝之作。上片寫湖上景,由雨後初晴的鳳凰山寫到湖上的清風、天邊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飛翔的白鹭,好像在勾勒一幅杭州西湖風景圖;下片寫聞彈筝,先是寫筝聲之哀婉,再由筝聲轉寫彈筝人,化用“湘靈鼓瑟”典故,既喻彈筝者有湘靈之美,又營造出凄迷的意境。

通過這一些詞,我們可以看得出,蘇東坡的婉約詞一樣有着很高的藝術水準,突破了普通婉約詞的樊籠。可以說即使沒有豪放詞,憑借婉約詞,蘇東坡亦可問鼎北宋詞壇。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最喜歡的是哪一首呢?

蘇東坡豪放中的婉約
蘇東坡豪放中的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