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召開内閣會議,正式決定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放到海中,稱由于需要建設新設施和進行安全檢查,日本實際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将含钍的核污水排放到海中。
中國和南韓是日本最親密的鄰國,在這方面是堅定的。中國外交部明确表示,它"強烈敦促日本承認自己的責任"。重新審查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處理問題,在與國家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利益攸關方進行充分協商并達成協定之前,不要擅自啟動排放。中方将繼續與國際社會密切合作,密切關注事态發展,并保留進一步回應的權利。"
專家指出,日本的決定将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習慣國際法方面受到質疑。一旦實施,它将受到經濟,法律和道德壓力,"日本應該注意,如果它真的緻力于排放或秘密傾銷排放,對日本國際形象的影響将永遠不會是積極的。"
<h4>一項法案:巨大的核事故處置成本?</h4>
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菅直人在首相官邸舉行小型部長級會議,與日本經濟産業大臣山山宏等内閣成員舉行會談,正式決定将核污水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排入海中。
阚毅偉在會上表示,"核污水處理是福島第一核電站退役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確定安全标準得到廣泛認可,并采取措施防止聲譽受損。"據報道,由于需要建造新設施并進行安全檢查,日本實際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将含氡的核污水排放到海中。
2011年3月,日本經曆了地震、海嘯和核洩漏的三重災難,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并留下了一系列未經處理的有害物質,如核污水、反應堆廢料和燃料碎片。生态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首席專家劉新華曾表示,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廢水(核污水)主要有三個來源,如反應堆的原始冷卻劑,事故發生後注入堆芯進行連續冷卻的新水, 大量地下水滲入反應堆和雨水。
多年來,日本政府一直緻力于使用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處理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但氡氣在技術上仍未完成。然而,日本政府仍然強調,經過處理的核污水不會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安全損害。
根據日本政府的計劃,核污水中的氡氣在排放前将被稀釋至每升1500貝克勒,日本安全标準允許的濃度為每40百億升1/40,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标準的1/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安全标準是每升100個貝克。
早些時候,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表示,預計最早在明年秋天,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儲罐容量将耗盡。據了解,東電已經建成了一千個用于儲存核污水的儲罐,到目前為止,90%的儲罐已經完全儲存,儲罐已經達到125萬噸核污水,令人擔憂的是核污水仍在增加。日本政府的結論是核污水的處理不能在空中,今天終于引起了軒然。
專家指出,日本的決定要麼與加工成本密切相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前一等秘書崔成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告》采訪時表示,日本的決定與核事故後續處理的成本有很大關系,"不僅包括核污水,還包括污染的土壤, 浪費核心和一系列處理問題,涉及巨額資金。"
2017年,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對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報廢、去污和賠償等反應堆的處置成本進行了估算,估計總計50萬億至70萬億日元(約合3萬億至4萬億元人民币)。
崔指出,日本,特别是東電,迄今為止一直把自己的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這種忽視對日本自己和世界的國際責任,可能會帶來不可逆轉和持續的傷害。"
<h4>兩年期限:将收緊對日本的進口限制</h4>
盡管菅直人表示,日本需要大約兩年的時間才能将含有钍的核污水排放到海中。但一旦決定出來,就引發了一波反對浪潮。
就在内閣會議前一天,4月11日下午,來自日本福島縣等許多地方的人們在磐城附近舉行集會,舉着"不要讓污水污染海洋"等智語,反對政府将核污水排放到海裡。日本公民團體原子能公民委員會12日表示,已從88個國家和地區收集了64,431個簽名,并向政府送出了反對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請願書。去年年底,日本的一項民意調查還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反對将核污水排放到海裡,比例為55%。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批評的焦點不僅在于核污水的安全性問題(包括含氡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否保證去除放射性物質以外的清潔"钍"),還指責政府對海産品聲譽損害一直沒有相應的問題沒有相應的回應。
今年4月7日,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在東京首相辦公室會見了日本國家漁業協同協會會長菅義偉(Yoshihide Suga),呼籲政府采取措施,解決受影響水域對水産品缺乏信任的問題,此外還反對将核污水排放到海中。
據了解,"3.11"災難已經持續了十年,但仍有15個國家和地區對日本農産品和漁業産品進口實行限制,歐盟和俄羅斯等9個國家和地區送出了相關試驗報告,對當地漁業影響很大,2020年,福島沿海漁業近海捕撈總量不到核事故前的20%。
是以,日本漁業一直強烈反對日本政府決定将核污水排放到海中,日本全國漁業協同聯合會曾表示,"作為所有漁民的觀點,堅決反對将(核污水)排放到海裡。
崔說,這一決定對日本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别是日本,是一個以水産品為主要肉類食品的國家,這對當地人民的食物消費,漁業和漁業銷售有直接影響。核污水一旦排放到海洋中,不僅洋流活動影響放射性物質的擴散,導緻海洋安全問題,而且其通過食物鍊本身的傳導和積累也對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統構成多重風險。崔還提到,面對這種情況,包括中國等國對福島甚至日本的農産品,水産品進口限制很可能繼續收緊。
據德國一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稱,福島海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水流,自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質将擴散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10年後擴散到全球水域。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程寶智也強調,海洋本身就是一個流動的連通性國家,希望日本考慮核污水排放問題,同時考慮到中韓等鄰國的切身利益,"這可能會影響雙邊經貿關系的後續發展"。"
<h4>三座"山":面臨經濟、法律和道德壓力</h4>
日本一旦實施這一決定,将面臨什麼樣的國際壓力?
程寶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無論是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還是習慣國際法來看,日本的決定都将面臨挑戰。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污染的有關規定明确提到"有毒、有害或不健康的物質,特别是那些仍然永久性的物質,來自陸地來源,來自或通過大氣層或作為傾倒的結果"。作為《公約》締約國,核污水排放明顯違反了這一措施要求。
從習慣國際法的角度來看,日本本身作為一個海洋(經濟)大國,也應遵守習慣國際法關于國際責任的規定,承擔全人類生命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義務。
此外,還有1972年《倫敦傾銷公約》,在國際法中稱為《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1993年11月,37個《倫敦公約》成員國的代表在倫敦投票贊成全面禁止在海上傾倒核廢料,許多放射性廢料直接列入傾銷"黑名單"。《公約議定書》還明确提到"原則上,預防污染的費用應由污染者承擔"。
綜上所述,如果日本要執行核污水排放的決定,它可能不僅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還要承擔未來的國際法律和道德責任。
"日方應該注意到,如果日本真的緻力于排放或偷偷排放,對日本國際形象的影響将永遠不會是積極的。程寶智強調。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警告說,這些壓力還面臨兩大國際挑戰:調查和賠償。
首先,必須有專業組織對核污水造成的實際海洋危害進行評估。"對于海洋有害物質的檢測,'從小到小'的調查起到了很小的作用。
此外,在周永生看來,賠償的确定也很困難。今天,大多數相關的海洋公約都沒有一個非常程式性的賠償要求程式規定。是以,"核污排放的核算行為需要一定的資源量。"周永生說。
<h4>國際發聲波:第三方代理監管引發質疑</h4>
13日,我國外務省發言人就日本政府決定以海洋排放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發表聲明,明确指出,日本不顧國内外的疑慮和反對,未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 單方面決定從海上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核廢水,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将嚴重損害國際公共衛生安全和鄰國人民的切身利益。
劉新華說,日本政府打算決定将福島核電站的廢水排放到海中,這是經過處理的廢水。然而,這些廢水仍然含有放射性核素,如氡、氡、氡和碘。福島号大量廢水排放到太平洋後,會導緻放水點附近水域的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積累,部分核素會随洋流一起遷移并擴散到其他海域。
他還指出,日本是我國的近鄰,無論日本排放的廢水是近海排放還是遠洋公共水域排放,放射性核素都會随北太平洋洋流擴散,中國管轄水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放射性物質越境污染的影響。
另一個鄰國南韓也同樣堅定不移。南韓外交部副部長崔鐘日13日召見日本駐南韓大使相雄和一人,對日本決定将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放到海中進行嚴正抗議。
據南韓媒體報道,在日本正式宣布這一決定後,南韓政府緊急召開相關部門(副部長)會議,讨論日本政府宣布福島核電站污水排放入海的立場和對策。在會後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調整辦公室主任于潤哲表示,南韓将向日本轉達反對該決定的公衆意見,并要求日本采取具體措施,確定南韓公民的安全,保護海洋環境免受污染。
相反,美國國務院表示支援日本對這一決定的回應。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内德·普萊斯(Ned Price)在國務院官方網站上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意識到"在這種獨特而充滿挑戰的情況下,日本已經權衡了各種選擇和影響,對其決定保持透明,并且似乎采取了符合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标準的方法。我們期待着繼續與日本政府協調和溝通,并監測這一做法的效力。
日本首相菅義偉也證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其他第三方将參與該計劃,以確定其實施的透明度。3月,日本經濟産業大臣坂山裕仁與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喬治·格羅西進行了視訊對話。日本表示,希望聯合國核監督機構對水處理方法進行科學客觀的審查,并向國際社會公開表達其觀點。格羅西說,原子能機構準備全力支援日本,并相信日本解決淨水問題的決心及其實作這一目标的技術能力。
"我們願意以公正、客觀和科學的方式積極推動對這個問題的評估和監督,"格羅西在會見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代表王群大使時說。為此,工程處準備加強與各利益攸關方的溝通"。
但劉新華強調,"目前,沒有關于國際第三方機構對處理過的核廢廢水進行檢查和再排放的規定,也沒有相關的檢查程式和标準。他指出,曆史上的核事故,例如切爾諾貝利和三哩島的核事故,是大氣釋放,沒有發生過與福島核事故類似的産生大量廢水的核事故,是以沒有在核事故處理後将廢水排放到海洋中的先例。
南韓媒體透露,南韓也将向國際原子能機構轉達南韓對此事深感擔憂的立場,并要求國際社會對日本處理的核污水進行科學試驗。"如果南韓通過國際檢驗機構或國内監測系統發現問題,它将提出索賠并終止排放索賠。
"日本對原子能機構的認可是該機構多年來影響力的标志,并将對公衆具有說服力。周永勝認為,日本尋求第三方監管,其實是為了有"正當性、合理性"來推動此事的落實。崔順實認為,日本要求第三方監督更有可能是"責任轉移",但這種"轉移"無助于日本避免公衆的懷疑。
程寶智向記者指出,國際組織作為國際合作的一種高層形式,應該在監督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和作用,做到完全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除了一般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外,其他環境非政府組織也應積極大聲疾呼并對此進行幹預,因為這是全人類共同命運的問題"。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