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韓信因為沒有得到重用,于是選擇了離開劉邦。結果蕭何知道了花了三天三夜才把蕭何追回來,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下,劉邦隻好任命韓信做大将軍。韓信果然不負衆望,屢次替劉邦立功,最後助劉邦得了天下,被封為“淮陰侯”。這才有了漢朝幾百年的江山。

如今在南京市博物館,有這樣一個景德鎮的青花瓷梅瓶,肩腹部就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此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 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漿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緻。而空白處則村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緻。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淨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道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着美器的光澤。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在現今存世的元青花中未見相同者,加上以曆史故事為裝飾題材的元青花瓷器在繪制和燒造上難度很大,是以價值連城。那麼,這件稀世奇珍到底是怎樣流傳于世的呢?故事還得從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将領沐英說起。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黔甯王、明朝開國功臣之一。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定都、稱帝。時局稍稍穩定,朱元璋便開始征讨邊境。洪武十年,沐英擔任“征西副将軍”,随鄧愈征讨吐蕃。沐英先後征戰于川、藏、陝、甘、滇等地。因為在征讨大西南的戰役中,沐英的戰功最大,朱元璋便安排他留在雲南,“鎮滇中”。從此,大明王朝近300年的西邊防,均由沐家鎮守,沐家成了名副其實的“雲南王”。
後來,為了獎勵沐英的功績,朱元璋禦賜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梅瓶給沐英。沐英十分喜愛這隻梅瓶,稍有空閑就會坐在它旁邊讀書喝茶。洪武十五年(1382年)陰曆八月,沐英聽說養母馬皇後病逝,悲傷過度,整日流淚,自此染病。此外,沐英與太子朱标感情也很深厚。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遠在雲南的沐英聽說朱标死了,“哭極哀”。平日裡看上去威武的大将軍竟然兩次因為親人的去世而大哭,不經意間傷到了内腑,腦海裡經常渾渾疆疆,氣血不暢。時已48歲的沐英,受此意外打擊,很快一病不起。沐英自知命不久矣,就叮囑後人一定要将此梅瓶與他随葬。
沐英的死,在雲南震動很大,史稱“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遠在南京的朱元璋接報後立即下令将沐英的屍體運回南京,追封他為“黔甯王”,并給他隆重地辦了喪事,歸葬于江甯觀音山。觀音山距中華門約20公裡,因沐英這員大将入葬于此,後易名為“将軍山”。此後,沐英家族死了人,均安葬于将軍山,這裡成了赫赫有名的沐氏家族墓地。
誰都知道沐氏家族在大明朝的地位,是以沐家的墓地也成了遠近盜墓賊觊觎的對象。因為沐家後人一直得勢,且一直有守墓人看護,許多盜墓者均未得逞。一直到解放前,才有一個盜基團夥趁着戰亂得手了。這個盜墓團夥為首的叫康水海,是南京江甯區東善橋人,他是典型的南京“地産”盜墓賊。據說,他出生于盜墓世家。那時,江甯的盜墓賊有一個特點,在年關将近或是手頭拮據時,便會想到去挖墓,淘點“寶”出來變現,江甯附近的好多古墓都是這般被盜的。康永海就是由此走上盜墓之路的,因為其盜墓技術高,盜墓規模大,漸漸有了名氣。他就組織了一個正規化的盜竊團夥。他手下的人确實很多,有90餘名同夥,都是江
甯當地農民農閑時“兼職”幹這一行的,這些人閑下來時,就靠盜基換錢糊口。
康水海盜沐英墓,應該不止一次,1949年南京解放前,他就帶人盜了沐英墓。康永海盜沐英墓的細節現在無從查找。據說,盜沐英墓後,康水海給每名同夥分了一兩銀子,然後大家各自散去。而此案事發,則與沐英墓中随葬的一隻梅瓶有關。
南京解放後,新政府革弊布新,嚴厲打擊犯罪行為。盜基者擔心寶物壓在手裡,就急着出手。有一天,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有個農民抱着一個大瓷瓶子兜售。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看到這個漂亮的梅瓶都很想收購,但是一問價都吓得走開了。有一些感興趣又沒錢的人不肯散去,圍着這個梅瓶指指點點。
剛巧,這一幕讓當時開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後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了,他判斷這是元代的瓷器,就問賣家要多少錢。那人看到陳新民識貨,便開始講價。寶物求之不得,稍縱即逝。陳新民最後花10根金條買了下來。他又問那人從哪裡得來的這個梅瓶。賣寶的人避而不答,拿着金條就溜了。
陳新民請來幾個資深的同行看寶,經文物專家鑒定,這隻梅瓶是一級國寶,價值連城。他們為這個梅瓶定名為“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大梅瓶”。
此後,“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視作無價之寶,業内專家流傳有“十億不賣”的說法,這簡直是希世之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