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頭最古老的廟宇老媽宮,是汕頭開埠前最早的建築之一。
而老媽宮戲台則是建成于清朝嘉慶年間 ( 公元1760—1820年)的汕頭老媽宮對面的空地,每逢正月十五和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等重大民俗節慶時搭建戲台舉行以紙影戲為主的演出活動,平時則是商貿集市所用,稱“媽宮前”。
1930 年,這個地方建設為汕頭第一市場 ( 也叫升平市場 ),據史料記載,當時共有 4 層樓,一、二樓為農貿市場,三樓為升平戲院,1939 年遭日軍轟炸,隻剩下兩層,還有建築物外牆的華麗的羅馬柱悄悄地表達當年的繁盛。解放後,老媽宮先後作為商貿市場、小商品交易所和市百貨文化用品公司的辦公經營場所。
2016 年,老媽宮戲台被列入保育活化小公園片區的重點内容,成為汕頭埠民俗文化展示館,開始全面修繕。修繕好的戲台二樓作為潮劇、木偶戲、潮州大鑼鼓等傳統藝術表演和交流的場所,一樓是潮汕功夫茶茶館,一邊聽戲一邊喝茶,聲色光影、品茗論道,人生之大境界。
老媽宮戲台夜景
然而,真正讓老媽宮的名字享譽潮汕内外的食客,并非因為擁有深厚的潮劇文化的老媽宮戲台,而是在老媽宮附近,有一家專門做老媽宮粽球的小食店。
有人可能會問,不就是粽球嗎,沒什麼稀奇的,全國各地都有,畢竟粽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小食,曆史悠久,各地制法有所不同,如泉州的肉粽,饒平的栀粽,珠三角的甜粽,風味各異。
但老媽宮粽球不一樣,它是廣東潮汕地區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名小食。以糯米為主料,外形為六角球狀,制作工藝要求嚴格,是一種口味獨特的粽子。
老媽宮粽球餡料比較特殊,是甜、鹹雙拼料餡,也就是說一個粽子裡有甜有鹹!!!而甜料餡部分為烏豆沙餡和水晶餡;鹹料餡部分為香菇、蝦米、臘腸、蓮子、栗子和經腌制的南乳鬃頭肉,然後用竹葉、鹹草包裹紮成六角球形。
你看看,單純餡料就這麼講究,這麼豐富。
是以老媽宮粽球吃起來,口感層次豐富,而且好吃不膩,食量較大的成年人,可以吃下兩個以上。毫不誇張,對比其他地區的粽球,老媽宮粽球好吃程度可以說是排在前列。
(ps:粽球隻能存放三天,外地朋友想要外帶的話,可得注意時間哦!)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不過,就算是汕頭本地人,知老媽宮粽球好吃,而不知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h1>
潮汕地區流傳有這麼一句俗語:“生意細細會發家,工夫大大隻度生。”但這句俗語的原版其實是“粽球細細會發家,灰匙利利隻度。”意思是,經營小小的一個粽球會發家緻富,學會操作鋒利的瓦刀隻是掌握一門勉強謀生的手段。而且,這句俗語的典源來自于我們熟識的老媽宮粽球。
據說老媽宮粽球的第一位制作者叫張強德,創造了與國内其他地區不同的粽球——獨特的“雙烹粽”,每個有鹹甜兩種餡料,個頭大外觀也好看,是六邊棱四個角的球體。
民國初年,張強德将粽球生意轉到汕頭埠,晚上點燈在家裡制作,白天在兒子張良傑的幫助下,搬到升平路頭老媽宮鄰近牆角擺攤叫賣。
當時老媽宮是汕頭埠的鬧市,地利好,且張強德制作的粽球貨真價實個頭大,最适宜基層老百姓吃,生意自然火熱。
但張強德認為做生意的不如那些有手藝的匠人,是以在心裡一直是不願意自家的孩子子承父業。當時老媽宮正在修繕,于是他決定勸說兒子,去學習嵌瓷,“把灰匙的工夫學上手,就不愁會餓死。”
然而張良傑并不同意父親的觀點,還拒絕道,“粽球細細會發家,灰匙利利隻度。”他認為,生意能夠發财緻富,而工匠隻靠工薪,是發不了财的。
後來,張強德死後,他的兒子張良傑把生意做大,在老媽宮對面的新關街租了一間鋪面,開設了順德号粽球店,店裡挂着“食定正知”的條幅。
但後來,大家都知道有“老媽宮粽球”和“食定正知”,卻鮮有人知“順德号”。
不過,現在的老媽宮粽球隻剩下名氣而已經沒有原來的味道,難吃還很貴,汕頭本地人都很少去吃或者提及老媽宮粽球都止不住吐槽幾句。原因是老媽宮粽球這個牌子,由于曆史改革原因給了私人承包經營,而原來的老員工們自己創辦了小公園老牌粽球,繼續保持原來的經營模式。
是以,外地的朋友如果想要吃正宗的潮汕粽球,就不要到老媽宮粽球被坑,附近的好幾家粽球都比他家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