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提起粽球,汕頭人第一反應是老媽宮粽球,而潮州市區的老百姓則會告訴你,兵馬司林的粽球“一頂尚”(潮州方言:上等美味的意思)。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用它來形容老媽宮的粽球也是一樣的,這個巷子可真不是一般的深,這個簡樸可真不是一般的簡樸,是以牛逼哄哄的,為啥還那麼多人絡繹不絕呢,除了門外的碩大字眼“中國烹饪協會”亮瞎你的眼外,别着急,還有,還有許多亮瞎眼的機會。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進門瞧瞧,瞧瞧這一牆的紅紙兒貼貼,為啥要裝巷子進來終究有了原因了。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老媽宮的粽子有單拼和雙拼兩種。這裡的粽子有拳頭那麼大,外表為六角球狀。而那些所謂的“肉粽、鹹水粽、白粽”從是它的對手,粽球除了光有其表,還有豐富的内涵,絕對是個世外佳人。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與其他粽子不同的是,老媽宮粽子内裡的含料富足、五花肉、香菇、黃豆、香腸、白果,蝦米,這便組成了一個香噴噴的大粽子。口感潤滑香味濃郁。而雙拼即是兩種口味的融合,除了以上的口味外再加拼一味黑豆沙,這樣甜鹹的分布卻是另一種獨特的味道。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店裡除了美味誘人的粽子外,還有豬腸裝糯米和鲎粿,這樣的美味配一碗酸爽可口的酸菜豬肚湯,将油膩之味驅趕的無影無蹤,不得不佩服汕頭人的美食搭配。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提起它的來源啊~據說“老媽宮粽球”姓張,第一位制作者叫張強德。

粽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小食,曆史悠久,各地制法有所不同,如泉州的肉粽,饒平的栀粽,珠三角的甜粽,風味各異。

張強德備有他獨特的“雙烹粽”,每個有鹹甜兩種餡料,外觀也好看,六邊棱四個角的球體,個頭大。

張強德是民國初從鄉間來到汕頭埠賣粽球的,夜間點燈在家裡制作,日間在兒子張良傑的幫助下到升平路頭老媽宮鄰近牆角擺攤叫賣。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當時老媽宮是汕頭埠的鬧市,地利好,且張強德制作的粽球貨真價實個大,最适宜基層群眾吃用,生意很是不錯。

盡管生意好,但是張強德不願意兒子張良傑以此為終身職業,因為幹這一行太勞累了,當時老媽宮正在修繕,張強德十分羨慕那些有一技在手的工匠,受人尊重又不緻如做生意般辛苦。

潮汕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的由來

他勸兒子去學習嵌瓷,說:“把灰匙的工夫學上手,就不愁會餓死。”

他兒子張良傑的人生觀卻與父親截然不同,熱衷生意之道,他拒絕父親的要求,說:“粽球細細會發家,灰匙利利隻度生。”

大意是:莫小看經營粽球這小食物,這小小的生意說不定有一日會大發呢。

莫羨慕那些灰匙(瓦刀)揮舞起來令人眼花缭亂的工匠,他們隻靠工薪,是發不了财的。

張強德死後,他的兒子張良傑把生意做大,在老媽宮對面的新關街租了一間鋪仔,開設了順德号粽球店,店裡挂着“食定正知”的條幅。

張良傑生意日益興隆,遐迩都聞知有“老媽宮粽球”和“食定正知”這句潮汕俗語,卻鮮有知“順德号”者。

作者:世界美食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