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不僅是一位具有全面修養且有開創之功的書畫家、篆刻家,同時還是一位學者,一生緻力著述,于經學、史學、詞章、金石學等方面皆有成就,惜成稿者僅居其半。他于刻書事業念茲在茲。從上圖最近整理公布的這批信劄中,首見他與不少友人的書信談論刻書事宜,可補其生平交遊。】 在趙之謙看來,刻書是關系到“二千年氣脈”之大事,盡管經濟拮據,他仍竭盡全力謀刻種種罕見書籍,與其編撰《漢學師承續記》同一目的,旨在力挽狂瀾,匡正時風。有關趙之謙的刻書,郭立暄先生有專文作過論述。趙之謙可謂一生不離刻書事,于文獻整理與傳承有卓越貢獻。其中對他刻書有過幫助的人有孫古徐、潘祖蔭、王晉玉、胡澍、戴望、沈容之、胡培系、張鳴珂、龍皞臣、鮑康、唐仁壽、許增、譚獻等。上海圖書館最近整理公布趙之謙尺牍87通,上述人中除孫、張外,餘皆見其中。
趙之謙約于鹹豐四年(1854)前後與戴望相識于杭州。戴望(1837—1873),字子高,浙江德清人。一生颠沛流離,體衰多病,性情孤僻,緻力考據訓诂,治學嚴謹,後被曾國藩聘為金陵書局編校,校勘周秦諸子。鹹豐十一年,戴望亦因太平軍進犯浙江而逃往閩中,與趙重逢,交往日密。同治三年(1864),趙氏刻成《補寰宇訪碑錄》五卷,劉履芬校補并跋,戴望為之題款。同治四、五年間,趙之謙、魏稼孫與戴望在杭州亂後再度相聚,縱論藝文,甚得默契。同治八年七月,戴望為何澂于同治二年編成、胡澍書耑的 《二金蝶堂印稿》題記,稱趙之謙為“絕特之士,其學于經訓書數,罔弗金石,已著有成書。而于一藝之微,亦精能乃爾,是何神明盛而魄力強也”。《谪麐堂遺集》中亦有詩曰: 高文冠絕淛河東,能藝通神事事工。吾與趙君生并世,真慚煮酒論英雄。(詩注:至杭州趙撝叔方移家瑞石山下诒此詩) 同治十年,戴望于南京刊成《顔氏學記》,趙為書眉。同治十二年二月,戴望病殁。越兩年,趙之謙輯戴望遺文及詩238篇,編成遺集,刻于江西。趙在序中寫道: 甘伯長餘四年,君(指戴望)少于餘十年,容之且少于君八年,自遭寇難,故交零落。竊念諸君壯歲強力,孟晉迨群,靡可隅域。今兩載中,又喪其三,留餘後死,掇拾殘編,滋益悲悼抑志,拟天地果不祥耶?君性不諧俗,寡交遊,足迹不越大江以北,然當世賢士大夫多識君。見君所論著,推服無異辭。雖遇困厄,年壽不永,視坎坷終身、姓氏不出闾巷者,尤有幸也。 本次刊布中雖僅五通緻戴望書劄,但非常重要。信中提到的人名被趙之謙錄入《漢學師承續記鈔撮本》的就有14位,分别是:李善蘭(壬叔)、馮登府(柳東)、徐養原(心田)、嚴元照(九能)、嚴可均(鐵橋)、丁傑(升衢)、施國祁、楊鳳苞、張鑒(秋水)、張星鑒(問月)、淩堃、胡澍以及戴望等,可證他在編撰《漢學師承續記》的過程中,與戴望書信頻繁,或訂正史料,或探讨學術,可惜大多散佚,不能窺得全貌。趙撰《續記》的目的在這幾封信中也有清晰的表述:往在京師,曾與荄甫論《續記》大意,竊自謂引經決獄如堂上聽堂下,無私許,無偏執,萬人環伺,少具知識者自能悅服,其悍然不顧者皆愚頑之民,不足責也。此意即與昔之方姚、今之名臣大儒相反,而實确守觀過知仁之法。鄒魯之學,本非濂洛關閩之學,可謂知者道,不能約慕羶之蟻說肉味,見逐臭之蠅戒糞穢也。 以近來講愚誣之學者,慣責人過,故方、姚派作志傳以空衍為主,乃諱莫如深之妙也。弟等宗漢法述事,必從其實,則凡纖細瑣屑,變故離合,須處處安置妥貼,既可以質鬼神,又以絕若輩三尺之喙,乃稱絕誼,想兄必以為然也。 上述兩段文字透露出趙之謙既“反方、姚”,又 “反理學”;既不主張 “子虛烏有之性命”,亦不滿 “木雕泥塑之考據”,可佐證《論學叢劄》中的思想脈絡。《谪麐堂遺集》前有麟書題記“趙撝叔為子高刊遺集,謀于衆,謂非與子高同氣類者勿與”,可見趙之謙與戴望兩人是 “同氣相求”,“虛懷相接”。 在第一封信中,趙之謙寫到 “當住過夏月方歸”,又問到李善蘭“已赴都否”, “生此數十年中,僅見此舉(指李善蘭得保舉事)尚有人理。昨讀條議,則已廢然,蓋又是奔走門路之一”,這可能是他決心南歸籌款的原因之一。

趙之謙緻戴望信
次年七月初,趙之謙生了一場大病,他在給戴望的信中講得很仔細,信末記 “閏月六日”。經查,系同治九年閏十月。同時他在給胡培系的信中亦雲: “前發書後即拟赴省,而酷暑困人,濕熱上蒸,痰疾壅于肺鬲,緻右耳聾,左耳亦大鳴……大約須出月方能至杭州。”據筆者考察,趙之謙在杭州的落腳點主要有曹籀家 (寶善橋附近)、程六皆家、王晉玉家(四條巷)以及他在家書裡提到的另外一處住址 “太廟巷内,紫陽書院間壁,前臨安縣正堂陳公館(即陳韻樓家)内,有‘會稽趙’門條”。 他在信中提到“太隺先生《周易指》闆存溫州,已訪得”。“太鶴”即端木國瑚(1773—1837),字子彜、鶴田,号太鶴,浙江青田人。端木國瑚娶瑞安陳氏女為妻,并于道光十七年(1837)遷居溫州瑞安。鹹豐十一年四月至九月,趙之謙守城瑞安之際,與其子端木百祿重逢,這一時期兩人交往頗密。現瑞安市文物館還藏有一件趙之謙寫給端木百祿的扇面書法,款記: “叔總仁兄 (端木百祿)索書,走筆應命,寇警未已,相見期難,臨别無言,留此手迹。” 《周易指》是端木國瑚的名作,計有45卷,趙之謙離開溫州後,一直在尋找雕版的下落,以謀再刷印。 金陵書局是晚清最為知名、最有影響的官書局之一,聚集了一批學者一起編書、刻書,尤其同治年間,少長鹹集,荟萃一時之選。況周頤《蕙風簃二筆》中記:“鹹豐十一年八月,曾文正公克複安慶,部署粗定,命莫子偲大令采訪遺書,商之九弟沅圃方伯,刻《王船山遺書》。既複江甯,開書局于冶城山,延博雅之儒,校雠經史,政暇則肩輿經過,談論移時而去。住冶城者,有南彙張文虎,海甯李善蘭、唐仁壽,德清戴望,儀征劉壽曾,寶應劉恭冕,此江南官書局之俶落也。”上述學者中,除劉壽曾、曾沅圃外,其餘均見諸這次信劄中,皆與趙之謙有交往。同治四年八月,趙之謙出京師,途經金陵,與局中諸君相識,惜目前所存文字甚少。是年,趙之謙準備開始編撰《漢學師承續記》,去金陵拜訪戴望的同時,想拜汪士铎(梅村)為師,亦為謀刻書事前往考察,這應是趙之謙學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次訪學遊曆。唐仁壽(1829—1876),字端甫,号鏡香。浙江海甯人。他是錢泰吉的學生,得其親炙,深研六書音韻之學,雠校經史文字疏訛舛漏,毫發差失皆能辨之。同治四年,唐仁壽随錢泰吉的兒子錢應溥來到金陵。因書局正要謀刻《史記》,準備用周學濬過錄的錢泰吉校本,唐氏是以而薦入書局,聲名益聞。後來,金陵書局謀刻《二十四史》,唐仁壽負責校刊《史記集解》 《索隐》 《正義》 《晉書》《南齊書》《後漢書志》等。 唐仁壽與趙之謙結識于何時?目前尚無确切資料,這六通信皆是趙之謙在江西任職通志局所寫。第一、二封當寫于同治十二年。是年三月,戴望病殁。冬,張文虎“感覺己凋謝”,以老辭局。旋即第二封信中寫到“嘯老歸去,書局諸君有不仍權輿之歎,方為旁皇四顧,作有心無力之躊躇”,是指原由金陵書局與浙江書局、蘇州書局、湖北書局、淮南書局合刊《二十四史》一事,尚未告竣,而主事者曾國藩于同治十一年病殁,次年戴望去世,金陵書局主要校書人員或死或散,“金陵文采風流盡矣”。 “嘯老” 即張文虎(1808—1885),字孟彪、嘯山。他是金陵書局中最為年長的學者,自同治二年入局襄校《王船山遺書》始,至同治十二年冬辭局而去,前後達十年之久。張文虎雖未中科甲,但學問淹博,“溯自惠、江、戴、錢諸家而後,可謂集大成也已”,素以校勘精審而著稱,尤以《史記》最為知名。同治四年七月,金陵書局提調周學溶提議刊刻 《史記》,并提供他所過錄的錢泰吉校本。李鴻章、曾國藩先後主其事,李先命唐仁壽負責校勘,曾接着任命張文虎輔助唐氏一起同校。而唐體弱多病,基本由張負責。而《史記》校勘工程巨大,艱辛可知。張與唐兩人是金陵書局中的中流砥柱,是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曾國藩曾對門生洪汝奎說: “刻書之難,排比、倫次、校雠、訛舛,大費工夫。”趙之謙在江西通志局任職一年多後,深感 “江西亦有書局,校書多土著。惟此間理學之鄉,流弊有二,曰陋而悍。得先生(唐仁壽)來此,使後生或知校雠家法,功德無量也”。是以,以吳鹽憲的名義寫信邀請唐氏來南昌指導,言辭誠懇,足見殷切之情。不知後來有沒有成行?期待有新的資料發現。
趙之謙緻唐仁壽信
趙緻唐的信中讨論最多的是為戴望料理身後之事:一、整理遺著,包括重書《論語注》面葉、目,求李文田為《顔氏學記》撰序,删定《谪麐堂遺集》中詩文等,準備謀刻;二、處理戴望藏書事宜,述及戴氏生前與施補華、譚獻等人的關系等。 “施、譚諸君之議有未合者,弟不知其詳,則不能決其是非。惟售書事,似稍驟。蓋戴君本無嗷嗷待哺者,此事不妨俟麈遺(淩霞)來審處之也。” 唐與趙是戴望的至交,二人 “為死友謀者,仁至而義盡,更何間然”,足見三士之間情同兄弟,義薄雲天。 刻書方面,趙之謙也常求助潘祖蔭。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号鄭盦,蘇州人。作為晚清重臣,其政績素來不被人道及,惟其庋藏之三代鐘鼎、秦磚漢瓦、魏晉碑帖、宋椠元版,稱甲士林,聞名古今。趙之謙約于同治三年在北京參加會試時,結識了潘祖蔭,潘氏很賞識趙之謙的才華,他在給趙氏《悲盫居士詩賸》題辭中曰:“大集捧讀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覺二百年來無此手也。”此話恐非一般應酬之語。潘氏所用印章,幾乎都出自趙氏之手,前後計有12方,皆與藏書有關。始自同治甲子(1864)二月,終于光緒八年(1882)。趙之謙自赴江西任職後,封刀不刻印十餘年,破例為潘祖蔭刻“賜蘭堂”長方朱文印,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方印章,可見他們之間非同一般的交情與友誼。潘祖蔭曾在趙之謙最困難時,數次慷慨解囊,資助趙氏解燃眉之急。 本次刊布中僅一通緻潘祖蔭信劄,附在《張忠穆手劄》(現藏上海圖書館)跋文之後。潘祖蔭請趙之謙為三十三通張忠穆的信劄作跋。張忠穆即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抗清主将,前後堅持抗清鬥争近二十年。最後被捕,于杭州遇害,谥号忠烈。
作者:戴家妙(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編輯:陳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