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作為維護統治階級特權利益的工具,自夏朝就已經設立。
夏朝時監獄叫做“夏台”。商朝叫做“羑裡”(yǒu lǐ),也就是周文王被逼吃伯邑考肉的地方。周朝叫做“圜土”(huán tǔ)。秦時叫做“囹圉”(líng yǔ)。自漢朝以來成為“獄”,一直沿用至元朝。而明朝的監獄成為“監”。直到清朝才正式出現“監獄”這個名詞。
而今天所述的這個監獄可以一所曆史悠久、知名度極高、享受特技待遇——級别低者是與之無緣的地方。它就是——明朝錦衣衛的诏獄。
能進去的人不是窮兇極惡就是達官顯貴。有些普通犯人對這所籠罩神秘色彩的監獄也有着好奇心。對于這些人來說在哪裡都是坐牢,找個知名度最高的監獄蹲着,将來出去後還能吹牛“兄弟當年蹲诏獄的時候”,應該也能吓注不少同道中人。但是想蹲诏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一條就是需要級别夠高。
“诏獄”真是人間地獄,陰森恐怖、潮濕陰冷、環境惡劣。雖是高等監獄,卻絕不是衛生楷模,蚊蟲老鼠到處跑。但是錦衣衛們卻從來沒有放松對犯人們的關照。他們秉承着寬于律己、嚴以待人的管理理念。經常用犯人練習拳腳功夫,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錦衣衛們也經常開展刑具的科研研發工作,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絕對要做實驗,小試、中試、工程化達産。一個不能少,可研态度很是嚴肅。而試驗的對象就是在诏獄中的進階别犯人,刑具好不好用還是要犯人用了才知道。是以錦衣衛們會無私的将各自研發成果用在犯人身上以檢驗實際效果。
蹲過诏獄的也是名人輩出,明朝鐵漢楊繼盛、左光鬥都蹲過。他們的腿被打斷後,骨頭露出來也沒人管任其自生自滅。是以說诏獄真正是個地獄。
而從诏獄走出來的人也不少,其中一位就是被叫做“三楊”之一的楊溥(pǔ)。楊溥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太子東宮”,因“東宮迎駕事件”被朱棣關進了诏獄。楊溥出獄用的就一招,在監獄使勁看書,什麼四書五經、經子諸子。竟然把诏獄當成了自己的書房。這件事引起了朱棣的興趣,并将楊溥指定為明仁宗朱高熾的三維輔佐大臣之一。
自此在監獄看書成了一些有錢人和名人的風尚,甚至還有在監獄發明專利而獲得減刑的。甚至還有當今的名人稱:希望他兒子每年去坐半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