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最注重科技创新的监狱——诏狱(锦衣卫)

“监狱”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工具,自夏朝就已经设立。

夏朝时监狱叫做“夏台”。商朝叫做“羑里”(yǒu lǐ),也就是周文王被逼吃伯邑考肉的地方。周朝叫做“圜土”(huán tǔ)。秦时叫做“囹圉”(líng yǔ)。自汉朝以来成为“狱”,一直沿用至元朝。而明朝的监狱成为“监”。直到清朝才正式出现“监狱”这个名词。

而今天所述的这个监狱可以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极高、享受特技待遇——级别低者是与之无缘的地方。它就是——明朝锦衣卫的诏狱。

能进去的人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有些普通犯人对这所笼罩神秘色彩的监狱也有着好奇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在哪里都是坐牢,找个知名度最高的监狱蹲着,将来出去后还能吹牛“兄弟当年蹲诏狱的时候”,应该也能吓注不少同道中人。但是想蹲诏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一条就是需要级别够高。

“诏狱”真是人间地狱,阴森恐怖、潮湿阴冷、环境恶劣。虽是高等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楷模,蚊虫老鼠到处跑。但是锦衣卫们却从来没有放松对犯人们的关照。他们秉承着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管理理念。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锦衣卫们也经常开展刑具的科研研发工作,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绝对要做实验,小试、中试、工程化达产。一个不能少,可研态度很是严肃。而试验的对象就是在诏狱中的高级别犯人,刑具好不好用还是要犯人用了才知道。所以锦衣卫们会无私的将各自研发成果用在犯人身上以检验实际效果。

蹲过诏狱的也是名人辈出,明朝铁汉杨继盛、左光斗都蹲过。他们的腿被打断后,骨头露出来也没人管任其自生自灭。所以说诏狱真正是个地狱。

而从诏狱走出来的人也不少,其中一位就是被叫做“三杨”之一的杨溥(pǔ)。杨溥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太子东宫”,因“东宫迎驾事件”被朱棣关进了诏狱。杨溥出狱用的就一招,在监狱使劲看书,什么四书五经、经子诸子。竟然把诏狱当成了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引起了朱棣的兴趣,并将杨溥指定为明仁宗朱高炽的三维辅佐大臣之一。

自此在监狱看书成了一些有钱人和名人的风尚,甚至还有在监狱发明专利而获得减刑的。甚至还有当今的名人称:希望他儿子每年去坐半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