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作者:酒死了

按:江戶,是日本東京的前身。在古代,這裡一度隻是荒野。直到1192年,鐮倉幕府在關東平原履歷,“江戶”的名稱才開始出現。之後太田道灌和德川家康在荒野上建造除了江戶的城下町,江戶才逐漸發展成為日本的第一都市。

《江戶町——大型都市的誕生》一書,用圖文形式追溯了江戶町的建設過程。這個過程裡有成功也有失敗,今日的東京,正是在各種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出版社授權,我們選取了德川家康時期選建江戶城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h4>江戶開府</h4>

1598年(慶長三年)八月,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駕崩。不久,各路人馬為了到底由誰稱霸天下、由誰掌握日本國而展開一場明争暗鬥。

1600年,東軍的德川家和西軍的豐臣家之間,終于爆發瓜分天下的關原之役。當時,江戶的建設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天守也還沒興建,而三國第一大名城(指在日本、中國和印度皆首屈一指)大阪城已擁有五層樓的天守,是以誰都覺得西軍赢定了。

然而德川家的東軍團結一緻, 擊敗了松懈大意的西軍,取得了勝利。1603年二月,德川家康成為掌握天下的人,當上了征夷大将軍,統率全國的大名。

這時,德川家康開始思考如何治理日本這個國家。身為将軍,要在哪裡設立幕府,成為他的首要問題。

自古以來,日本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設立在近畿地區,德川家康把幕府設在剛開始建町的江戶,顯然是冒了極大的風險。

德川家康最終還是決定在江戶設立幕府,此舉被稱為“江戶開府”。想必德川家康有自信以平安京為模闆确立遠大的都市規劃并逐漸執行,這讓他做出在江戶設幕府的決定。

從此之後,德川家康不是以京都而是以江戶為中心,來思考日本這個國家。江戶的中心街道本町與通町的交叉處建起了日本橋,以此為起點延伸出 “ 五街道”(東海道、中山道、甲州道中、奧州道中和日光道中),将自古以來以京都為中心的交通網作為 “ 次要街道”納入,連接配接全國規模的城下町。

如此這般,德川家康建立了掌控日本全國的新國土計劃。

<h4>“の”字形的擴張計劃</h4>

在江戶開府後,江戶和江戶城都必須發展為适合作為幕府所在地的天下第一大都市。為此,之前以平安京為模闆,按照 “四神相應”原理确立的都市規劃需要重新修正,進一步擴大規模。

于是,“の”字形的大擴張計劃應運而生。這項擴張計劃就是以江戶城為核心,挖一條“の”字形的右渦旋狀護城河。

必須注意的是,這個計劃并沒有廢止之前建設的江戶町,而是對其加以利用,并巧妙利用外側的山丘、山谷和河流等自然地形,以“の”字形延伸河流。隻要運用土木技術,江戶的市街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外擴張。

然後,讓“の”字形的河流與呈放射狀的五大街道結合。這樣,無論江戶變得多大,都可以靠町人地的自由經濟活動支援武家地的消費生活。

這項都市計劃十分特異,不僅在日本前所未有,在國外也是空前絕後。幕府是以可以讓衆大名的妻兒住在江戶,安心地實施來年舉行的參勤交代制度。即使全國各地再多的大名聚集在江戶,這裡也有足夠的地方供他們居住。

如果沒有這個擴張計劃,不知道江戶會變成什麼樣子。最多隻能發展成名古屋那樣的城下町而已吧!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整治江戶港</h4>

由于對豐臣秀吉有所顧忌,德川家康此前隻在西丸的一部分推動興建江戶城的工程。但決定将其當作幕府本城後,他不需要再顧忌任何人,于是指令全國衆大名合力建造天下第一大城,此舉被稱為 “ 天下普請”。

作為準備工作,160年三月,幕府開始整治江戶港的海岸線,建造船舶停靠點,讓全國各地裝船運來的建材(石頭和木材)得以卸貨。人們鏟平了神田山,根據 “の”字形擴大計劃,把山上的土填到深度較淺的日比谷灣。同時開挖東至江戶前島、和道三堀連接配接起來通往平川的溝渠,稱之為堀川(日本橋川)。在堀川上建造了大型的日本橋,它成為“五街道”的起點。

由于是“天下普請”,是以工程是由受命于幕府的各大名負責的。石高(大名統理的藩國可收成的稻米數量)一千石的大名要提供10名勞工,這些人被稱為“千石夫”,日本橋町到新橋附近擠滿了“千石夫”。各町就用負責其工程的大名的藩國名來命名本町,于是出現了尾張町、加賀町、出雲町之類的名字。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伊豆的采石場</h4>

1604 年,幕府終于發表了江戶城的大構築計劃。當時,受命建造石牆的是池田輝政(姬路)、福島正則(廣島)、黑田長政(福岡)和加藤清正(熊本)等曾經追随豐臣家的外樣大名1。

衆大名各自花費兩年時間,準備300—400艘運輸石頭的 “石船”,終于在1606年集中到江戶,投入土木工程的指揮工作。關東地區很少有石頭山,但人們在伊豆半島找到了石山。于是,外樣大名們派遣家臣壯丁,雇用石工在現場采石。

在采石場,首先由石工使用榔頭和石鑿打洞,從懸崖上敲下數噸重的石塊,再由壯丁把石塊裝在名為“修羅”的橇車上,運往海岸,經由幕府的官吏檢測後,才能裝上石船。

運送石塊時,要使用附有滑車的船裝運。通常,一艘船要裝兩塊100人才擡得動的大石頭,一個月往返江戶兩次。各大名總計準備了近3000艘石船聚集在伊豆,前仆後繼地将石塊運往江戶。

有時候,船隻會遇到巨風沉沒。據說,鍋島勝茂的石船沉了120艘,加藤嘉明的沉了46艘,黑田長政的船也沉了30艘。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木曾山林的“ 小谷狩”</h4>

建設工程使用的木材來自利根川上遊的關東北部山嶽地區、富士川上遊(靜岡縣)和木曾川上遊(長野縣)。其中木曾谷的大山林自古以來就是優質桧木的産地。

接到建築大木匠師的訂單後,杣頭(伐木師傅的指導者)會尋找符合尺寸要求的樹木,再将其砍下,稍加修整,集中在山谷,然後将木材丢進溪水中運輸,這一系列工作被稱為 “小谷狩”。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木材的運輸</h4>

送到木曾川上遊的木材會被集中在水流緩慢的地方。人們在那裡拉起一張大網,防止木材四散,這個網被稱為“網場”。在這裡,木材被按不同的尺寸分類,分别裝在竹筏上,竹筏順流而下,将其送到伊勢灣。

由于這是天下第一的江戶城所使用的木材,據說某些木材長約十七間(約33.5 米),前端直徑有四尺五寸(約1.4 米)。這些巨木很長,運送它們比運輸巨石更加辛苦。隻能動用數千名壯丁,使用和現代巴拿馬運河相同的方式運輸,即堵堰木曾川,利用水的浮力,好不容易才把木材運到伊勢灣。再用船隻千裡迢迢運到江戶港,來回一趟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時間。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搬運至江戶町</h4>

運到江戶港的石塊和木材,經由完工未久、塵土飛揚的道路,運到江戶城的建設工地。

大石頭都裝在名為 “修羅”的橇車上。裝扮得像外國人的領唱人站在車上,揮動旗幟、敲鑼打鼓,讓無數壯丁配合節拍同時出力。數千塊巨石需要不止一千人,有時甚至要三五千人合力拉才能将它們一一運往江戶。為了使橇車滑動更順暢,人們會在滾軸下方鋪上昆布。一般的石頭就用牛車或人力車搬運,石牆背面使用的小石頭(裡石),則用網籃或放在背簍中搬運。

這些都是極其粗重的工作。各大名為了比其他藩國更早、更漂亮地完成自己負責的石牆,不分晝夜地趕工,江戶町盛況空前,人聲鼎沸,簡直就像在舉行廟會之際又發生了火災。

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摩擦和争執無可避免。

在幕府的訓示下,各藩發出了禁令:

一、不得違抗幕府的官吏的指令。

二、若夥伴之間發生争吵,則雙方都得受到處罰。

三、無論好壞,皆不得評論世事。

四、禁止和他藩的人聚會。

五、即使是同伴好友也不得在工作時一起喝酒。

六、禁止比賽相撲或夜間外出。

……

然而,由于從事的是粗活,勞工往往無法遵守這些規定。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建造江戶城的石牆</h4>

1605年四月,江戶城正式開始“天下普請”之際,德川家康讓兒子秀忠繼承了征夷大将軍一職,自己開始過隐居的生活。

第二代大将軍德川秀忠任命内藤忠清、神田正俊、都築為政和石川重次為普請奉行,指令堪稱築城術第一人的藤堂高虎重新制定江戶城的基本規劃。這項工作被稱為“圈繩定界”(日文為縄張り),也就是圈繩劃定建築面積。藤堂高虎在效忠豐臣家時,曾規劃過郡山城、和歌山城和小倉城,是圈繩定界的高手。在關原之役後,他赢得了德川家康的信任,設計了二條城和伏見城,與豐臣秀吉建造的大阪城對抗。如今,他正着手把江戶城建成天下第一城。

藤堂高虎手下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土木建築師。織田信長在建造安土城時,曾經使用近江國(滋賀縣)志賀郡阪本村穴太的石工,建造了氣勢非凡的石牆。之後,穴太的石工成為舉國聞名的石牆專家,“穴太”這兩個字便成了建石牆的土木建築師的代稱。曾經和藤堂高虎一起為豐臣家建城的穴太,再加上戶波一族的駿河和三河,率領衆多徒弟,在江戶城的建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幕府的土木建築師的指導下,各藩國的大名分别雇用穴太在自己配置設定到的地段築起石牆。要在堅硬的岩石上堆石頭并不困難,但江戶城的壕溝是由日比谷灣填土而成的泥地,沉重的石牆一下子就會陷進泥地。

于是,土木建築師把松木置于泥地中,組成木排,用長長的木樁固定,再築石牆。采取這種名為“木筏地形”的方法後,仍然會出現石牆下沉的情況。有時候,工程進行到一半,好不容易堆起的石牆又倒塌了。淺野但馬守長晟的工地,曾經發生過百數十人被壓在石頭下慘死的意外事故。

聽到這個消息,加藤清正便采取了後來流傳後世的解決方法。他指令壯丁去武藏野上割了許多芒草,鋪在泥地上,然後找來許多10—15歲的孩子,讓他們在上面盡情玩耍,花費足夠的時間,把地面踩結實後再築石牆。雖然工程進度比淺野家落後,但即使發生地震,石牆仍然屹立不倒。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環立式天守的設計</h4>

完成石牆的土木工程(普請)後,人們終于着手營建工程。德川家的各項營建工程向來是由木原吉次擔任指揮,不過這次也請曾在奈良法隆寺擔任大木匠師的中井正清率領衆多近畿地區的優秀木匠協助。

中井正清的父親中井正吉是豐臣秀吉興建大阪城的大木匠師,正清承襲了父親的技術,和藤堂高虎一樣,在關原之役後赢得德川家康的信賴,參與二條城和伏見城的建設。德川家康和秀忠雖然成為将軍,奪取了天下,但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仍住在秀吉建造的、三國無雙的名城大阪城,不知道何時會對德川家展開反撲。是以,他們特地找來對大阪城知之甚詳的中井正清,要把江戶城建造得比大阪城更加無懈可擊。

藤堂高虎設計的江戶城,根據江戶都市規劃的“の”字形方案,采取了“渦狀城郭式”構造。在本丸(城郭中心)的高台周圍,二丸(第二道城牆)、三丸(最外層城牆)、西丸(西城)和北丸(北城)的外部城郭按渦旋狀排列,這是最複雜的城樓設計,敵軍難以攻入。中井正清的這項設計無疑使江戶城天守成為比大阪城天守更大、更先進的建築。

該設計在本丸中央聳立的大天守東側、北側和西側依次各造一個小型天守,形成環狀連接配接,也就是所謂的“環立式天守”。由于本丸内建造了四個大小不同的天守,形成“天守丸”的特别架構,即使敵人攻進本丸,天守丸仍然可以發揮城池的作用。

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大阪城,是在大天守旁設定一個小型望樓,沒有建造小天守,外觀看起來像梯子,是以被稱為“梯立式”構造。“環立式”江戶天守采取的是絕對不可能遭敵人攻克的“易守難攻”的新構造。

<h4>建造大天守</h4>

中井正清設計的環立式大天守,是日本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層建築。

本丸的禦殿已在1606年九月完工,将軍德川秀忠已遷入居住。在禦殿西北方,伊達政宗(仙台)、上杉景勝(米澤)、蒲生秀行(會津)等關東和東北地區的諸大名奉命建造高達八間(約15.8米)的天守丸石牆。翌年,又增加了二間(約3.9米)的大天守台石牆。

結果,大天守台比本丸高了十間(約19.7 米)。然後在大天守台上建造了高二十二間半(約44.3米)、外觀為五層樓的大天守。内部則有被稱為穴藏的地下一層和地上六層,總計七層樓。一樓的平面:東西長十六間(此處一間為七尺,約33.9 米),南北長十八間(約38.2米)。頂樓的平面:東西長五間五尺(約12.1米),南北長七間五尺(約16.4米)。這比姬路城的大天守還要大很多。

本丸比江戶城下高20 米左右,再加上天守台19.7米,以及五層樓建築44.3米,聳立在離地84米高處的大天守,成為雄偉的高層建築。

為了讓建築能抵擋狂風暴雨,人們在一般的土瓦上塗敷鉛粉。這種金屬瓦是首次在江戶城嘗試使用。

從遠處望去,江戶城天守即使在夏天也像是覆寫着皚皚白雪,閃耀着白色光芒,是以經常被拿來和富士山美景相提并論。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大阪之陣</h4>

江戶城一經完成,德川家康便開始在駿府(靜岡縣)建造自己的隐居城。1607年年底,隐居城雖然一度竣工,但在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翌年再度建造。1610年,德川家又建造了名古屋城。

和江戶城一樣,這些工程都是“天下普請”,由藤堂高虎圈繩定界、中井正清建造。名古屋城在1614 年完工。包括早已完成的二條城、伏見城在内,江戶幕府在東海道的大城郭已有5座,為攻打豐臣秀賴所在的大阪城做好了準備。

德川家康和秀忠為了斬草除根,發動大阪冬之陣戰役,其間一度休戰。1615年乘勝追擊,發動大阪夏之陣戰役,終于在五月攻陷号稱天下第一固城的大阪城。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德川家康之死</h4>

消滅豐臣家後,再也沒有任何勢力可與德川家抗衡,日本進入和平歲月。安土桃山時代結束,江戶時代開始了。

在德川家康目睹豐臣家滅亡之後,翌年的1616年(元和二年)四月,德川家康75 歲的漫長人生在駿府城畫上句點。根據遺言,他的遺體暫厝久能山,之後移至日光東照宮。

江戶城也在紅葉山建造了祭祀德川家康的東照宮。從此之後,德川家康可以在紅葉山上靜靜地守着江戶町。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鑿開神田山</h4>

進入和平的江戶時代之後,為戰争而興建的城郭功能必須加以調整。江戶城不僅是将軍的居所,也将成為日本的政治中心,是以理所當然要比以往更加完善。

于是,将軍德川秀忠決定在之前的“の”字形大擴張計劃的基礎上,再修一圈右渦旋狀護城河。這是江戶城的“總構”工程,是以被稱為“完善的圈繩定界”。

首先,幕府開始進行江戶城東北方的外護城河工程。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得鑿開神田山,讓平川的水從小石川改道至淺草川,再通向隅田川。直到1620年秋天,這項工程終告完竣。

這項工程使之前外護城河的平川大曲、飯田橋、九段下、神田橋和日本橋的河道成為内護城河,而小石川、禦茶之水、筋違橋和淺草橋的河道組成神田川,變成外護城河。由此,江戶城的總構已在東北部形成,本町周圍的町人地也擺脫了平川洪水泛濫之苦,将鑿開神田山挖出的泥土填入日比谷灣,使江戶町進一步向西南部延伸。

駿府的家臣團移居到神田川的南側台地,當地是以改名為“駿河台”。這一開鑿神田山以建設江戶町的工程,發揮的不是“一石二鳥”而是“一石四鳥”的作用。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江戶城的總構和城門</h4>

在江戶城進行總構工程之際,本丸的改造也開始了。由于本丸禦殿的空間不足,首先要填起本丸和北出丸之間的護城河,使本丸向北延伸。

同時,拆除環立式天守組成的天守丸,讓天守台進一步向北側擴張,重建立造一個外觀五層樓的獨立式大天守,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它的外觀雖和德川家康之前建造的天守大同小異,卻是對戰事無益的設計,可見建築結構已充分反映時代的和平氛圍。這項工程在1622 年(元和八年)宣告完成。

翌年七月,德川秀忠将征夷大将軍一職傳給長子家光,自己移至西丸隐居。第三代将軍德川家光搬進建立的本丸,同時在二丸建造了一個附有茶室的禦殿和巨大庭院,作為别館。别館于1630年(寬永七年)完成,由小堀遠州設計。這處别墅比著名的桂離宮更加奢華。

1632年,秀忠因病去世,但江戶城的總構工程仍然持續進行。1635年,工程終于進入最後階段,江戶城西北方開挖外護城河,将流入赤坂溜池的小河與另一側曲町台地北方的平川支流彙整,使之與之前竣工的神田川相連接配接。這項工程使流經溜池—赤坂—四谷—市谷—牛込的外護城河,變成以江戶城為中心、向右渦旋的“Y”字形護城河,使隅田川可以通往江戶港。如此一來,江戶城的總構工程終于完成了。

名為“見付”的城門成為“の”字形延伸的護城河的關卡。城門很多,俗稱“三十六見付”,主要的為“江戶五口”,即東海道的虎門、甲州道中的四谷門、上州道的牛込門、中山道的筋違橋門和奧州道中的淺草橋門。這些地方都由幕府的武士站崗,他們對進入江戶的百姓進行檢查,同時維護城下町的治安。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江戶城完工</h4>

在江戶城總構完成之際,将軍德川家光重建立造本丸,作為收尾。從家康、秀忠時代算起,這是江戶的第三次大工程,由酒井忠勝擔任總奉行,于1637年(寬永十四年)正月正式動工。

江戶的大木匠師木原義久、京都的大木匠師中井正純上司江戶、京都的優秀木匠、石工(穴太)、泥水匠、鐵匠、漆藝師、畫師,将大天守、禦殿以及祭拜德川家康的東照宮建造得更宏偉、更富麗堂皇。結果他們營造得太過輝煌奪目,讓家光受到驚吓,要求重新造得更質樸一些。

其間,由基督教問題引發的島原之亂以及江戶城中火災使得工程一度延宕,但仍于1640 年四月竣工。自1590年(天正十八年)起,德川家經曆三代五十年光陰所建造的江戶城終于大功告成。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江戶城本丸禦殿</h4>

完工之後的江戶城,規模當然是日本曆史上前所未有的。“の”字形都市規劃核心的内城郭,面積就有1.8平方千米;本丸、二丸、三丸、西丸和北丸,根據渦郭式設計,格局巧妙地呈右渦旋狀。

當時日本各地城下町的平均面積都差不多,而江戶城的内城郭就有一般城下町的規模那麼大。由此可見,号稱天下第一名城的江戶城有多麼廣大、多麼壯觀。

江戶城内的建築物數目也十分驚人,有1座大天守、21座橹(望樓)、28間“多聞”(城中長屋)、99道門,以及無數禦殿和倉庫。本丸禦殿的結構尤其複雜,簡直像一個大迷宮。從東側的江戶城正面的大手進入,接着走到中雀門。穿過中雀門,就是本丸禦殿的所在了,它可以大緻分為表(前宮)、中奧(中後宮)和奧(後宮)三部分。

“表”是推動幕府政治的所在,以俗稱“千疊敷”的大廣間為中心,有對面所(白書院)、黑書院等巨大建築。建築内部裝飾有名匠甲良豐後和平内大隅精心雕刻的作品,以及狩野探幽等人彩繪的畫,有如日光東照宮般色彩華美。

“中奧”是将軍的居所,以禦座間和禦休息間為主,還設有地震時避難用的 “地震間”。另有許多服侍将軍的侍童的房間,大台所(大廚房)是最有名的大型建築。

“奧”則是将軍夫人和嫔妃的居所。有一道石牆隔在中後宮和後宮之間,管理嚴格,隻有女人可以出入後宮。那裡除了有将軍夫人居住的禦守殿以外,還有無數後宮婢女的房間,是名副其實的深宅大院,也被稱為大奧(大後宮)。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h4>江戶城天守</h4>

建于本丸禦殿後方(西北端)的大天守,是日本史上前所未見的高層建築。在德川家康時代,江戶已有環立式設計的大天守,後來由德川秀忠改建成單立式。德川家光第三次重建天守,設計和秀忠時代相同,也采取單立式,規模則稍微擴大,這時的天守成為天下第一的大建築。

天守的曆史始于織田信長的安土城。信長在建造安土城天守時,決定建造超越日本第一高的東大寺大佛殿的高層建築,但其實兩者的高度相同。之後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曾立志要建設超越東大寺大佛殿的建築,但直到家光時代,才完成名副其實的日本第一高的建築。這個天守的樣式也是曆史上最具規模的。

建于1579年(天正七年)的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天守,采用“望樓型”樣式,外觀三層的城樓上還有二層望樓。三層的城樓和上方的望樓無法一體化,地震和台風時并不十分安全。史料記載,豐臣秀吉的伏見城天守也是望樓型,曾在地震中倒塌,秀吉好不容易才獲救。

是以,天守的樣式逐漸改良,開始從上到下像塔一樣一體化。這種樣式被稱為“層塔型”。

1609年(慶長十四年)的姬路城天守還是舊式的望樓型,但1612年的名古屋城天守已采用新的層塔型樣式。德川家光在1638年(寬永十五年)建造的江戶城天守樣式更加先進。無論從哪個方向看,無不像是正面,是以這種設計被稱為“八方正面”設計。

這種樣式的天守在遇到地震和台風時絲毫不為所動。雖然是木造建築,但土牆厚實,屋頂用銅瓦,因而是可以抗火災的耐火建築。德川家光大量采用最先進的建築技術,建造絕對不會倒塌的高層建築。同時在天守頂裝飾閃閃發亮的金鯱,向天下宣告,江戶幕府将盛昌千秋。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本文節選自《日本營造之美》第一輯 江戶町(上)一書,文字和圖檔經出版社授權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