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1938年,周恩來堂弟周恩彥将自己的兒子周保章、女兒周保莊過繼給周恩來和鄧穎超,并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舉行了過繼儀式。

大衆對周總理子女的認知僅限于此,不為人知的是,周恩來在回鄉祭祖時,也認了一個“義子”——王戍。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這位義子謹聽周恩來教誨,對與周總理的關系一概不談,不求高官厚祿,在民間默默工作五十載。

直到總理去世兩年後,從業人員整理相關資料時,才發現周總理還有這麼一位“兒子”……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h1>

1937年抗日統一戰線建立之後,周恩來以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在國民黨政府任職。

1939年春,周恩來從新四軍軍部傳回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的途中,特意繞行到浙江紹興,看看家鄉父老。

此行目的有兩個,一是動員家鄉人民積極抗戰;二是了解當地地下黨的發展情況,但為了掩人耳目故以回鄉掃墓為由。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抗戰時期,周恩來的戎裝照

3月28日,周恩來穿着一身國民黨軍裝,帶着秘書邱南章、警衛劉九洲以及另一位上國中返鄉的學生王戍,乘坐遊輪抵達紹興,紹興縣政府将接待場所安排在紹興縣商會。在商會會長王子餘的幫助下,一行人找到了族長周希農。

在得知周恩來回鄉祭祖掃墓,周希農從屋裡取出了《老八房祭簿》,但在這個簿子上隻有周恩來生父周懋(mào)臣,并沒有周恩來的名字,但這也不影響周恩來的熱情,再添上就是了。

當天晚上,商會會長王子餘(周恩來姑父)宴請周恩來,雖然此時周恩來的對外是國民黨中将,但這不意味着受到國民黨的信任,這勢必會有特務來打探。果不其然,在宴會上王子餘先生的孫子周恩來的表侄王戍推進門來說道:“門外有兩個戴着帽子,穿短衫的人(特務),站在那裡一直不走。”

周恩來知道這群人的來意,便對在座的親朋說:“不要緊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事情,我們說我們的話,不影響。”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周總理

酒足飯飽之後,族人開始談家長裡短。當談到八路軍時,周恩來慷慨激昂地說道:“無論是勞工、農民、知識分子、開明的紳士,隻要不是漢奸,都應該在政府的上司下,全面支援抗日。年輕力壯地要争着去參軍。”

坐在一個角落的王戍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立志要參軍報國。

飯畢,周恩來拿出一百元現金和一封信交由秘書邱南章,由邱南章将這筆錢交給族長周希農,用以代辦第二天的掃墓祭席。信中寫道:

希農太公賜鑒:茲派人呈上國币百元,請代辦明晨祭席四桌,并于午間代請寶(保)佑橋本家各長幼午餐,煩渎之請,容明晨面謝。專禀,敬請晚安。曾侄孫周恩來叩,即晚。

3月29日9時許,周恩來穿着一身戎裝,與族人十餘人步行至寶祐橋河邊的踏道邊,在此地點上船前去祭祖。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船上除了老一輩的族人,就隻有表侄王戍和表弟王贶(kuàng)甫,還有一名記者宋子亢。此外就是警衛人員,警衛人員中有一些特務的眼線,比如負責掃墓事務的特務科科長和另外兩名船工,眼神時不時地瞟向周家族人,不過周恩來并沒有顧及他們的監視,依舊與衆人談笑風生。

談笑風生之間,周恩來詳細詢問了紹興地區的農民生活狀況,以及對抗戰的看法,雖然是談天說地之間,但已經把情況摸了個八九不離十。而國民黨特務則在暗中窺探,眼見這隻是家族中的拉家常,也就沒有起疑心。

問完話,船就到了塗山。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塗山是周家人埋葬族人的地方,距紹興約5裡地,有一座一百多戶的小村莊,十幾米高的小山綿延不斷,很多城裡人喜歡在這選墓地,周家人也不例外。

掃完墓後,已經是正午時分,一行人乘船欣賞沿途風景之後,便打道回府了。

周恩來回到商會後,族長周希農将百歲堂的《老八房祭簿》捧了出來,請周恩來續譜。當周恩來看到樵水公之子雲門,雲門公之子懋臣,後面卻斷了譜,周恩來欣然提筆,在族譜上寫道:

恩來,字翔羽,五十房,樵水公曾孫,雲門公長孫,懋臣長子,出繼簪臣公為子,生于光緒戊戌年二月二十三日卯時,妻鄧穎超。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周恩來與妻子鄧穎超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認表侄王戍為義兒</h1>

王戍是周恩來的表侄,此時的王戍已經17歲,正在上中學。年輕人對陌生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王戍也是如此。

在掃完墓歸來之後,王戍再次随着周恩來前往大禹陵。一行人在抵達大禹陵之時,王戍興奮地對周恩來說:“我們老師說大禹是一位君子,是中國最早的皇帝之一,也是最好的皇帝之一。”

王戍慷慨激昂地講着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周恩來聽着自己的表侄“誇誇其談”,沒想到一個上中學的年輕人對大禹有着此般的見解,認定這是一顆好苗子。周總理最後補充道:“大禹不僅僅是治水,他還鼓勵發展農業,制作出了九鼎,是一位真正的愛國為民的皇帝。”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周恩來在大禹陵前

雖然王戍有自己的見解,但畢竟是一位正在學習的年輕人,對于九鼎是什麼并不知道,便發問道:“周表伯,九鼎是什麼?”

周總理笑着回到:“鼎是煮東西的容器,九鼎就是九個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九鼎指的是大禹惠及了全國。”

聽到周恩來的解釋,王戍似乎發現了一片知識的新大陸,便對周恩來說道:“您說的我們老師都不知道呢。”

王戍還沒上國中時,周恩來就已經聲名遠揚,在得知周恩來是自己的表伯時,崇拜之情更是油然而生。在聽完周總理對大禹的解釋之後,無疑再次加深了這種崇拜之情。而王戍的這種求學精神,也博得了周恩來的喜歡。

周恩來接着王戍的話說道:“我的知識也是老師教的,隻不過我的老師比你的老師年紀更大,我比你年紀也更大,是以我知道得比你多。”

說完此話,周圍人群哈哈大笑起來,看着這伯侄之間的對話。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大禹治水

在大禹陵雕像面前,周恩來一眼就看見了大禹雕像上的九把斧頭,便假裝問道:這些斧頭是什麼意思啊?

稍微年長一點的都知道這些斧頭的含義,周恩來不可能不知道。在場所有人都明白周恩來的用意,那就是這個問題是問王戍的。

大家心領神會,搖了搖頭假裝不知道,此時的王戍接着話茬說道:“周表伯,您不是說大禹造九鼎?九鼎代表着九州大地,那九把斧頭和九鼎意思應該一樣吧。”

周恩來很是欣慰,當即表揚王戍:“還是你聰明啊,就把斧頭和九鼎的意思是一樣的,隻不過象征的東西不一樣,九把斧頭象征大禹疏通九州,指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績。”

悄然間,周圍的族人樂成一團,這場大禹陵之行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進入尾聲。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回到商會之後,周總理參加了族人的晚宴,族人研墨鋪紙,想要請周恩來題詞。都是族人在場,周恩來也不好推辭。便大手一揮,寫下了一些墨迹。

周後來,希農妻子陳芝年回憶道:“寫的時候我在場,他站着寫字,寫得很快,就像是先想好了怎麼寫一樣,給每一家寫了一幅。這些字我們都收藏着,不過之後都被燒了。”

不過周恩來給王戍單獨題了一幅字,宣紙上寫着“沖過錢塘江,收複杭嘉湖”。僅僅幾個大字,卻看得讓人熱血沸騰。

王戍拉着父親說:“爸爸,你替我表伯說一說,我想跟他抗日,去打鬼子!”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好男兒志在四方,既然兒子有這樣的想法,王戍父親也沒有不同意的理由,便走上前去詢問周恩來。

本以為周恩來是沒有理由拒絕這種請求的,但沒想到周恩來卻對着王戍說道:“你年紀還小,好好學習,還不能帶你走”。

王戍似乎有些傷心,但周恩來對其給予了厚望,隻不過年紀尚小,還要讀書,未來必成棟梁之材,才拒絕了這個要求。但周恩來一樣十分看好這棵苗子,說道:“你做我的幹兒子好不好?”

王戍在聽到周恩來的話之後,絲毫沒有猶豫便答應了,當即鞠躬行禮,喊了一聲:“幹爹!”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周恩來祭祖時與衆人的合影

也許是為了斷了王戍上戰場抗日的念想,或許是興緻上來了,再次題詞一副:

乘長風破萬裡浪!慕向(王戍未改名前的名字)表侄義兒

周恩來

次日,周恩來要離開紹興趕往浙江臨時省會,與浙江省省長黃紹竑會面。臨行之前特意将王戍叫到身邊,給了他二十塊大洋,叮囑其用于上學的各種開銷,還特意說道:“你現在年紀還太小,先學會獨立生活,再好好學習,以後可以經常給我寫信。”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h1>

自周恩來離開紹興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過這個家鄉,王戍也沒有再見到過周總理。

1940年,抗日戰争已經進入僵持階段,日軍為了破壞我後方,日軍飛機對紹興大肆轟炸,為躲避戰亂,王戍随着父親一起到了福建。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到福建之後,王戍牢記周恩來的囑咐,刻苦讀書,于1945年考上上海大學。考上上海大學之後,王戍多次給周恩來寫信,但讓王戍沮喪的是一封回信他也未曾收到,這讓王戍覺得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其實也不是周恩來忘了這個“義兒”,而是考慮到以自己的身份給他回信,這層關系會讓王戍飄飄然,進而影響他在大學的學業,當然這是事後父親親自告訴王戍的。

在這之後不久,王戍收到了一封來自周恩來的信件,信件裡面放着一張周恩來的軍裝照片,照片後面寫了幾個字:

慕向表侄義兒存念。

至此,王戍才明白自己“幹爹”的用心良苦。

1949年,上海得以解放,王戍響應“幹爹”的号召,參加了南下服務團,在福建進階工業學校工作。

在此之後的五十年時間裡,王戍一直奮戰在教育一線,為學生服務,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建設新中國。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周恩來夫婦曾經定有十條不成文家規:

一、晚輩不能丢下工作專程去北京看他,隻能出差路過時可以來看。

二、外地親屬不能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在國務院的招待所裡,住宿費用由他來開支。

三、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資的自付餐費,沒工資的可以由他代付。

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購票入場,不得使用招待券。

五、不允許動用公車。

六、不許請客送禮。

七、凡是個人生活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麻煩别人代勞。

八、生活要艱苦樸素。

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說出與其他人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得以私謀利,不得搞特殊化。

對于王戍來說,其中最重要的兩條是“不以私謀利,不搞特殊化”和“任何場合不要講出與我的關系,不要想要炫耀自己”。

他是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兒子”,晚年回憶:我隻是一個普通人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回鄉掃墓認表侄王戍為義兒王戍兢兢業業,隐身民間工作50年

晚年時的王戍

在工作的五十年時間裡,對于與周恩來之間的關系是從未提及過,以至于後人更是無從知曉,更沒有以私謀利。

一直到1978年,中央的同志在整理與周恩來相關的資料的時候,才發現了周恩來還有這樣一位“義兒”,從這之後,王戍才逐漸走進大衆的視野當中。

王戍晚年時對與周恩來的這一段關系也有過總結,王戍老人說道:

“表伯離開我們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但他的教誨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對于我與伯伯的關系,我一概不談,我隻是一個普通人,我隻想在基層默默紮根,不求高官厚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