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周恩来堂弟周恩彦将自己的儿子周保章、女儿周保庄过继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并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举行了过继仪式。
大众对周总理子女的认知仅限于此,不为人知的是,周恩来在回乡祭祖时,也认了一个“义子”——王戍。

这位义子谨听周恩来教诲,对与周总理的关系一概不谈,不求高官厚禄,在民间默默工作五十载。
直到总理去世两年后,工作人员整理相关资料时,才发现周总理还有这么一位“儿子”……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回乡扫墓</h1>
1937年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周恩来以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在国民党政府任职。
1939年春,周恩来从新四军军部返回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途中,特意绕行到浙江绍兴,看看家乡父老。
此行目的有两个,一是动员家乡人民积极抗战;二是了解当地地下党的发展情况,但为了掩人耳目故以回乡扫墓为由。
抗战时期,周恩来的戎装照
3月28日,周恩来穿着一身国民党军装,带着秘书邱南章、警卫刘九洲以及另一位上初中返乡的学生王戍,乘坐游轮抵达绍兴,绍兴县政府将接待场所安排在绍兴县商会。在商会会长王子余的帮助下,一行人找到了族长周希农。
在得知周恩来回乡祭祖扫墓,周希农从屋里取出了《老八房祭簿》,但在这个簿子上只有周恩来生父周懋(mào)臣,并没有周恩来的名字,但这也不影响周恩来的热情,再添上就是了。
当天晚上,商会会长王子余(周恩来姑父)宴请周恩来,虽然此时周恩来的对外是国民党中将,但这不意味着受到国民党的信任,这势必会有特务来打探。果不其然,在宴会上王子余先生的孙子周恩来的表侄王戍推进门来说道:“门外有两个戴着帽子,穿短衫的人(特务),站在那里一直不走。”
周恩来知道这群人的来意,便对在座的亲朋说:“不要紧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说我们的话,不影响。”
周总理
酒足饭饱之后,族人开始谈家长里短。当谈到八路军时,周恩来慷慨激昂地说道:“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开明的绅士,只要不是汉奸,都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支持抗日。年轻力壮地要争着去参军。”
坐在一个角落的王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志要参军报国。
饭毕,周恩来拿出一百元现金和一封信交由秘书邱南章,由邱南章将这笔钱交给族长周希农,用以代办第二天的扫墓祭席。信中写道:
希农太公赐鉴: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明晨祭席四桌,并于午间代请宝(保)佑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专禀,敬请晚安。曾侄孙周恩来叩,即晚。
3月29日9时许,周恩来穿着一身戎装,与族人十余人步行至宝祐桥河边的踏道边,在此地点上船前去祭祖。
船上除了老一辈的族人,就只有表侄王戍和表弟王贶(kuàng)甫,还有一名记者宋子亢。此外就是警卫人员,警卫人员中有一些特务的眼线,比如负责扫墓事务的特务科科长和另外两名船工,眼神时不时地瞟向周家族人,不过周恩来并没有顾及他们的监视,依旧与众人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之间,周恩来详细询问了绍兴地区的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对抗战的看法,虽然是谈天说地之间,但已经把情况摸了个八九不离十。而国民党特务则在暗中窥探,眼见这只是家族中的拉家常,也就没有起疑心。
问完话,船就到了涂山。
涂山是周家人埋葬族人的地方,距绍兴约5里地,有一座一百多户的小村庄,十几米高的小山绵延不断,很多城里人喜欢在这选墓地,周家人也不例外。
扫完墓后,已经是正午时分,一行人乘船欣赏沿途风景之后,便打道回府了。
周恩来回到商会后,族长周希农将百岁堂的《老八房祭簿》捧了出来,请周恩来续谱。当周恩来看到樵水公之子云门,云门公之子懋臣,后面却断了谱,周恩来欣然提笔,在族谱上写道:
恩来,字翔羽,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二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
周恩来与妻子邓颖超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认表侄王戍为义儿</h1>
王戍是周恩来的表侄,此时的王戍已经17岁,正在上中学。年轻人对陌生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王戍也是如此。
在扫完墓归来之后,王戍再次随着周恩来前往大禹陵。一行人在抵达大禹陵之时,王戍兴奋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老师说大禹是一位君子,是中国最早的皇帝之一,也是最好的皇帝之一。”
王戍慷慨激昂地讲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周恩来听着自己的表侄“夸夸其谈”,没想到一个上中学的年轻人对大禹有着此般的见解,认定这是一颗好苗子。周总理最后补充道:“大禹不仅仅是治水,他还鼓励发展农业,制作出了九鼎,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为民的皇帝。”
周恩来在大禹陵前
虽然王戍有自己的见解,但毕竟是一位正在学习的年轻人,对于九鼎是什么并不知道,便发问道:“周表伯,九鼎是什么?”
周总理笑着回到:“鼎是煮东西的容器,九鼎就是九个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九鼎指的是大禹惠及了全国。”
听到周恩来的解释,王戍似乎发现了一片知识的新大陆,便对周恩来说道:“您说的我们老师都不知道呢。”
王戍还没上初中时,周恩来就已经声名远扬,在得知周恩来是自己的表伯时,崇拜之情更是油然而生。在听完周总理对大禹的解释之后,无疑再次加深了这种崇拜之情。而王戍的这种求学精神,也博得了周恩来的喜欢。
周恩来接着王戍的话说道:“我的知识也是老师教的,只不过我的老师比你的老师年纪更大,我比你年纪也更大,所以我知道得比你多。”
说完此话,周围人群哈哈大笑起来,看着这伯侄之间的对话。
大禹治水
在大禹陵雕像面前,周恩来一眼就看见了大禹雕像上的九把斧头,便假装问道:这些斧头是什么意思啊?
稍微年长一点的都知道这些斧头的含义,周恩来不可能不知道。在场所有人都明白周恩来的用意,那就是这个问题是问王戍的。
大家心领神会,摇了摇头假装不知道,此时的王戍接着话茬说道:“周表伯,您不是说大禹造九鼎?九鼎代表着九州大地,那九把斧头和九鼎意思应该一样吧。”
周恩来很是欣慰,当即表扬王戍:“还是你聪明啊,就把斧头和九鼎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象征的东西不一样,九把斧头象征大禹疏通九州,指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
悄然间,周围的族人乐成一团,这场大禹陵之行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进入尾声。
回到商会之后,周总理参加了族人的晚宴,族人研墨铺纸,想要请周恩来题词。都是族人在场,周恩来也不好推辞。便大手一挥,写下了一些墨迹。
周后来,希农妻子陈芝年回忆道:“写的时候我在场,他站着写字,写得很快,就像是先想好了怎么写一样,给每一家写了一幅。这些字我们都收藏着,不过之后都被烧了。”
不过周恩来给王戍单独题了一幅字,宣纸上写着“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仅仅几个大字,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王戍拉着父亲说:“爸爸,你替我表伯说一说,我想跟他抗日,去打鬼子!”
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儿子有这样的想法,王戍父亲也没有不同意的理由,便走上前去询问周恩来。
本以为周恩来是没有理由拒绝这种请求的,但没想到周恩来却对着王戍说道:“你年纪还小,好好学习,还不能带你走”。
王戍似乎有些伤心,但周恩来对其给予了厚望,只不过年纪尚小,还要读书,未来必成栋梁之材,才拒绝了这个要求。但周恩来一样十分看好这棵苗子,说道:“你做我的干儿子好不好?”
王戍在听到周恩来的话之后,丝毫没有犹豫便答应了,当即鞠躬行礼,喊了一声:“干爹!”
周恩来祭祖时与众人的合影
也许是为了断了王戍上战场抗日的念想,或许是兴致上来了,再次题词一副:
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王戍未改名前的名字)表侄义儿
周恩来
次日,周恩来要离开绍兴赶往浙江临时省会,与浙江省省长黄绍竑会面。临行之前特意将王戍叫到身边,给了他二十块大洋,叮嘱其用于上学的各种开销,还特意说道:“你现在年纪还太小,先学会独立生活,再好好学习,以后可以经常给我写信。”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王戍兢兢业业,隐身民间工作50年</h1>
自周恩来离开绍兴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家乡,王戍也没有再见到过周总理。
1940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僵持阶段,日军为了破坏我后方,日军飞机对绍兴大肆轰炸,为躲避战乱,王戍随着父亲一起到了福建。
到福建之后,王戍牢记周恩来的嘱咐,刻苦读书,于1945年考上上海大学。考上上海大学之后,王戍多次给周恩来写信,但让王戍沮丧的是一封回信他也未曾收到,这让王戍觉得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其实也不是周恩来忘了这个“义儿”,而是考虑到以自己的身份给他回信,这层关系会让王戍飘飘然,进而影响他在大学的学业,当然这是事后父亲亲自告诉王戍的。
在这之后不久,王戍收到了一封来自周恩来的信件,信件里面放着一张周恩来的军装照片,照片后面写了几个字:
慕向表侄义儿存念。
至此,王戍才明白自己“干爹”的用心良苦。
1949年,上海得以解放,王戍响应“干爹”的号召,参加了南下服务团,在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工作。
在此之后的五十年时间里,王戍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设新中国。
周恩来夫妇曾经定有十条不成文家规:
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北京看他,只能出差路过时可以来看。
二、外地亲属不能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在国务院的招待所里,住宿费用由他来开支。
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资的自付餐费,没工资的可以由他代付。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使用招待券。
五、不允许动用公车。
六、不许请客送礼。
七、凡是个人生活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代劳。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其他人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得以私谋利,不得搞特殊化。
对于王戍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不以私谋利,不搞特殊化”和“任何场合不要讲出与我的关系,不要想要炫耀自己”。
晚年时的王戍
在工作的五十年时间里,对于与周恩来之间的关系是从未提及过,以至于后人更是无从知晓,更没有以私谋利。
一直到1978年,中央的同志在整理与周恩来相关的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了周恩来还有这样一位“义儿”,从这之后,王戍才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中。
王戍晚年时对与周恩来的这一段关系也有过总结,王戍老人说道:
“表伯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他的教诲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对于我与伯伯的关系,我一概不谈,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只想在基层默默扎根,不求高官厚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