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作者:澎湃新聞

南翔古鎮得名的緣來與白鶴寺直接相關。與大多數古寺建立時間均源于“相傳”不同,南翔白鶴寺确切的建寺時間,根據可靠的石刻碑記史料和早期方志文獻的記載,在唐開成四年(839年),開山祖師為僧人行齊。寺以“白鶴”為名,則是源于民間的“掘地得石”、“白鶴導施”傳說。宋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是以,千年白鶴寺,又曾名“南翔院”、“白鶴南翔寺”、“南翔寺”等,到了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禦賜“雲翔寺”額,于是,白鶴一名,漸為雲翔替代。

在綿延迄今1100多年的曆史中,該寺屢遭劫難,但屢廢屢興,遇劫不滅。清鹹豐、同治(1860~1862)之交的太平軍東征之役,寺随鎮幾至盡毀。1937年抗戰爆發,殘殿再遭戰火,至1949年,僅地藏殿尚存一僧,所見惟斷牆殘壁和仆倒在地的經幢而已。鑒于雲翔寺的曆史影響及其對南翔鎮社會發展的意義,1998年11月1日,南翔鎮人民政府正式提出恢複、重建雲翔寺。并于2004年建成。雲翔寺以唐風複建,在江南地區,完整的仿唐寺廟,這還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剛勁雄健,氣宇恢宏,簡潔大度。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趙樸初先生題“雲翔寺”匾額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南翔古鎮的雲翔寺山門

作為一件珍貴的宗教文獻、地方史料,《重修九品觀彌陀殿等募緣疏合卷》(以下簡稱《合卷》)收錄了明末清初四位嘉定人、兩位南彙人的手澤。其中,作于晚明的文字,有著名學者徐學谟之子徐兆曦的古隸大字引首,及其作于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南翔寺建造彌陀院募緣疏》,其次是被譽為“練川三老”、“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的《重修九品觀彌陀殿緣起》(1621年),南彙新場人、萬曆間官居二品的朱國盛的《重修九品觀募緣疏》,崇祯間進士、寓居南彙的浙江平湖人倪長圩的《白鶴寺重修長忏觀堂小引》。作于清初者,則有以善書顔體著名的嘉定人張鴻磐的《募修白鶴寺彌陀殿疏》(1649年),殿後者,是為官清廉卻遭讒臣誣陷的徐時勉的《募修長忏觀堂疏》,時在順治十一年(1654年)。通觀各篇,白鶴寺開山以來的滄桑興衰,多在其中。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重修九品觀彌陀殿等募緣疏合卷》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李流芳《重修九品觀彌陀殿緣起》(局部)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募修白鶴寺彌陀殿疏》(局部)正因如此,新編《雲翔寺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将其作為重要文獻予以記載,不但刊出了部分疏文的彩色圖檔,還詳錄各篇内容,并從中挖掘出不少新資料,以充實寺史。翻閱此志,凡涉及寺名更替、建築沿革、人物活動等等,多處征引卷中内容,以為佐證。從《雲翔寺志》的記載中得知,九品觀創于南宋時期,因其地幽景美,故列寺内“八景”之一,文人雅士常來此吟詩作畫,觀壁曾留有李流芳的題詩。但是,文人們如此熱心為寶刹名觀募款重修,并非僅僅為了給自己多一處雅聚之所,還在于維護佛教藝術的優秀傳統。李流芳的疏文中提到,九品觀彌陀殿所供奉的三尊塑像,出自南宋時期一位塑像名工之手,此人名号早已失傳,僅知其姓丘,後世皆稱之為“丘彌陀”。可惜的是,如今這三尊塑像早就毀于兵火之災,其高超技藝也僅能留存在文字記憶中了。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清嘉慶年間的雲翔寺圖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雲翔寺志》

《合卷》中,徐兆曦的大字引首,用古隸筆法,渾樸敦厚。李流芳的行書疏文,緩緩鋪陳,不急不躁,如行雲流水,是典型的晚年佳構,足可想見其清雅高标之緻。此文《檀園集》失載,今人的标校增補本《嘉定李流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才收錄,可補李氏史料的阙遺。李流芳(1575~1629年)與唐葉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書畫均受董其昌影響。

朱國盛為官有道,其書畫也别具風采,所作“米家雲山”,曾多次得到董其昌的贊譽。朱氏書法十分少見,此件作于他去世前一年,信手寫來,依舊流暢自如。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嘉定李流芳全集》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朱國盛書法部分

上海朵雲軒春季預展的“顧景炎藏珍”中,另一重要的顧景炎生前珍藏的《陸深行書江東詩并秋興八首後人題跋合卷》,其中一部分與上海博物館藏的陸深《秋興八首》卷為一個整體。

《陸深行書江東詩并秋興八首後人題跋合卷》共有三紙:一紙稍短,行書五言詩,款署“江東”二字,钤“陸氏子淵”白文印,是明代大學士、上海人陸深的手迹;另二紙,分别是葉鳳毛、褚廷璋、王文治、翁方綱等題跋,劉權之觀款,以及陸深的從七世孫陸錫熊的詩,紙尾有汪藻觀款。此三紙的長度不相同,但高度均為24.3厘米。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陸深行書江東詩并秋興八首後人題跋合卷》共有三紙:一紙稍短,行書五言詩,款署“江東”二字

明代李流芳等書法合卷,見證南翔古鎮因寺而興

葉鳳毛、褚廷璋、王文治、翁方綱等題跋(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書有題跋、題詩的二紙,俱為清代名家,但其所叙所詩,與款署“江東”的五言詩内容無關,倒是多處提到了陸深的另一件作品。如葉鳳毛跋語稱,“右陸文裕公自書《秋興八首》……”,王文治說“先生獲文裕公自書《秋興詩》……”,翁方綱跋則說:“耳山都谏以其先文裕公《秋興詩》墨迹卷屬題……”。“耳山”,即陸錫熊。陸錫熊的詩題中,更有“王子炳寰以所藏先文裕公《秋興詩》墨迹卷贻兒子慶庚,……感念生平,遂盡次原韻”雲雲。研究人員發現,依靠翁方綱題跋中稱陸深的行書秋興八首“作于嘉靖二年癸未”這一資訊,與之相符者,唯有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陸深行書秋興八首卷》(簡稱為《秋興八首》卷)。這是一件國家二級文物,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它曾為吳湖帆收藏,并被其稱為“海上文物精華”。

據悉,原藏這些合卷的顧景炎(1898-1970)先生是近代上海著名的地方文獻學者,也是上海曆史博物館的籌建者之—。顧景炎好搜集、研究上海地方文獻和鄉賢書畫文物,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已積累了相當數量,并就鑒識記錄編成《上海鄉賢文物過眼錄》一書,他用自己苦心經營的點點家财換來一張張、一卷卷和上海息息相關的文化資料。無論在抗戰時期還是動亂年代,他和他的家族用畢生精力保護着它們免于滅失、分離,接續着上海的學術文脈。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