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編者按
2020年12月19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首屆勞模創新工作室論壇在京舉辦受到各級人士的關注。近期,在工運領域中,該論壇主題和内容受到熱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學院在多方的支援和關注下,多次回訪調研,整理相關資料并彙成綜述供廣大工會工作者和職工群衆借鑒與參考。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進一步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立工作的意見》(總工發〔2017〕13号)檔案,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勞模創新工作室”)是由較強技術能力、業務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勞模、工匠人才領銜,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主要内容,以解決工作現場難題、推動所在機關創新發展為目标的群衆性創新活動團體。在勞模創新工作室建立和運作過程中,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案例和成功經驗,也存在諸多問題。筆者根據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首屆勞模創新工作室論壇的觀點進行了梳理,進一步總結分析勞模創新工作室在運作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有益經驗以及專家學者針對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以利于勞模創新工作室更好地發揮帶團隊、促創新的職能,充分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的示範引領作用,激發廣大職工在企業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作産業結構更新、建設制造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明确勞模創新工作室職責,保障勞模創新工作室職能的發揮
(一)理清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管理權限經過對勞模創新工作室存在問題的梳理和總結發現,勞模創新工作室在運作過程中,政府、企業、工會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管理權限不明确。
工會組織在勞模創新工作室管理中應發揮主要職能。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王明哲副教授建議各級工會組織要明确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管理職能,由工會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建立申報、成果的評審立項獎勵和推廣、工作室的考核和監督、領銜人和骨幹員工的培養計劃等方面給出明确的指導建議。
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建立和運作,更需要的是企業的支援。例如濰柴集團工會副主席張東海介紹了濰柴集團在勞模工匠培養力度、創新工作室投資力度等方面做出的探索,通過各類比賽、“傳幫帶”、線上線下學習教育訓練中培養人才的做法。
南開大學王星教授建議進一步理清政府、企業、行業的職責,形成工會主持、部門牽頭、勞模參與的綜合建立的格局,保障工作室的人員、資金等各方面資源的調配。
(二)找準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自身定位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勞模處處長朱洵提到,許多勞模創新工作室被當做對外宣傳和觀賞的“盆景”,并沒有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帶團隊、促創新的職能。張偉、拜麗等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也提出,很多基層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存在制度流于形式、創新動力不足、領銜人精力不夠等問題,沒有明确的發展方向。
針對這一問題,王建清、楊波、晏文娟等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分享了諸多有益的經驗,例如王建清領銜的王濤技能大師工作室将“傳授技藝、技術攻關、成果推廣”作為工作室的主要職能,圍繞這一職能開展技術攻關工作,為企業創新增效。晏文娟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利用“酒店服務行業标準化建設”這一企業文化,将服務行業中的知識顯性化、标準化、規範化,變成可傳承、可傳授的知識,很好地發揮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帶團隊的職能。
朱洵處長也給出建議,勞模創新工作室很多都是放在基層,由一線職工領銜、解決一線現場問題,每個工作室都需要結合本職工作的實際,明确自身職能。
(三)明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内部分工王明哲副教授提到,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以及成員多數是企業機關的一線骨幹,往往是以兼職身份投入工作室的建設和運作,團隊成員不穩定、内部分工不明确,限制了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運作和職能發揮。圍繞這一點,王建清和楊波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都存在類似問題,如工作室年齡結構不平衡、人員極其不穩定,尤其是年輕人學習技能的積極性不高,出現“斷層”現象日益凸顯。
楊波提出建議,要明确工作室管理職能,優化人員結構,讓工作室内部形成明确的分工,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同時,工作室領銜人可以利用企業文化建設,幫助工作室成員提升認同感和獲得感,進而維護和鞏固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的穩定。
二、完善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勞模工作室長遠發展
(一)建立不同行業工作室的分類考核标準王明哲副教授提到,不同行業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目标和類型不同,
但是目前并沒有針對不同類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建立分類考核标準。為此他提出建議,要根據行業分類提煉考核标準。王建清分享了王濤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創新做法,在工作室内部有明确的計劃、考核标準,把考核落實到周、月,并設有詳細的、動态的、可量化的考核名額,才能推動行業标準的建立。另外,他建議根據不同的考核标準,對勞模創新工作室進行激勵。濰柴集團的做法也值得借鑒,按照技術勞工的技能水準建立了精準的分類、評聘和晉升激勵機制,暢通技術勞工發展管道,這種經驗和做法也可以推廣至勞模創新工作室内部和外部的分類考核過程中。
(二)多管道争取持續的經費支援缺乏穩定持續的經費支援是衆多勞模創新工作室在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筆者通過分析總結,勞模創新工作室本身所具有的經濟價值能夠成為勞模創新工作室争取内部和外部資金自持的動力。
從外部資金支援來講,王建清提到全總或上級工會組織可以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勞模創新工作室進行資金獎勵和支援。張東海講到濰柴集團作為大型能源企業,在企業創新和研發環節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援,自上而下解決經費問題,也是企業支援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标杆。此外,王明哲副教授還提到,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發展基金也可以從一定層面解決經費穩定和可持續性成果轉化系列問題。
從人力成本理論來講,勞模創新工作室也可以通過内部的良性運作實作資金的不斷支援。例如紀雯雯教授提出實作勞資兩利,建立内部激勵循環,幫助企業實作創新創效。此外,朱洵處長也提出建議,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也可以通過對創新工作室的不斷完善和推進,争做示範性創新工作室,并獲得相應資金支援。
(三)建立明确的學習上升通道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勞模創新工作室更注重領銜人和成員的學習和上升通道問題。例如,濰柴集團建立了以導師帶徒、網上學習、線下教育訓練、技能競賽、崗位創新為抓手的“五位一體”青年工匠培養機制,開展勞模工匠大講堂,為一線員工教育訓練授課,激發了一線勞模工匠的大量湧現。此外,企業還建立晉升激勵機制,暢通技術勞工發展管道。晏文娟勞模創新工作室探索出了蜂窩式的人才梯隊,從班組到基層服務員都納入進來,建立人才發展模式。
此外,王星教授指出保持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新和學習動力,還需從社會制度層面激勵更多一線工匠紮實工作。北京師範大學和震教授從職業教育和教育訓練的角度也提出建議,要促進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的不斷學習,隻有保證勞模的持續發展,才能保證技能的傳承發展。
三、加強勞模創新工作室縱向與橫向的聯系,擴大勞模工作室規模和影響力
(一)形成一定規模的工作室聯盟獨木不成林,在勞模創新工作室運作過程中,單打獨鬥是幹不成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進一步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立工作的意見》指出,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王建清、晏文娟、楊波等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都一緻提出了要建立創新工作室聯盟。例如在生産線上形成上下遊縱向聯盟,促進企業内部的協同創新;在行業内進行跨企業跨區域橫向聯盟,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合作共赢,通過聯盟搭建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攻關互相借力的平台。
王明哲副教授也提出建議,各級工會牽頭以自願、共建、共享理念,引導企業探索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的作用,在更廣闊的時空整合創新人才和創新資源,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品牌效應,建構和完善職工創新生态系統,
(二)打通與黨政部門、企業核心部門之間的通道王明哲副教授認為勞模創新工作室還存在資源有限、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的問題,展現在縱向與上級職能部門溝通較少,無法實作協同合力。為此他提出建議,要注重勞模創新工作室宣傳和造勢,争取黨政部門以及企業的認同,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品牌效應。朱洵處長也提出,全社會行業和企業要協同建立創新氛圍,用企業文化建設帶動創新工作。和震教授從職業教育的角度提出倡議,鼓勵勞模(工匠)跨領域、跨行業、跨專業發聲,引起社會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廣泛關注,高校也可以積極開展技能培養的教學子產品化課程探索,大力促進産業勞工隊伍建設。
結束語
本文歸納整理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首屆勞模創新工作室論壇中的主要觀點,總結了來自一線的有益經驗以及針對問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以期為工作室職能的進一步發揮提供有益的幫助。随着我國産業結構日益更新,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帶團隊、促創新方面的職能将尤為重要,對工作室的研究也将具有更為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學院供稿)
責任編輯:張葦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