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加入紅巾軍:開局一個碗韓林兒被擁立為帝:小明王登基

紅巾軍起義: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

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

朱元璋加入紅巾軍:開局一個碗韓林兒被擁立為帝:小明王登基

朱元璋決定反元,與他兒時的玩伴,後來成為開國将軍的湯和分不開。一天,當時在皇覺寺出家的朱元璋收到了湯和的一封信,内容是叫他加入紅巾軍,一起謀富貴。

朱元璋讀過信後心撲通撲通地跳動起來,加入紅巾軍對朝廷來說就是謀反,是殺頭的大罪。

但朱元璋回過神來一想,自己已經二十四五歲了,還是個沒出息的小沙彌,每天幹的都是掃地、做飯、洗衣服、刷尿罐的髒活累活,還經常吃别人的剩菜剩飯,何時是個頭兒呢?投了紅巾軍,雖然有殺頭的危險,但總不緻于受這份氣了,運氣好了還能大富大貴。

正當朱元璋猶豫時,一個師兄走來偷偷和他說,信的内容已經被别人知道了,而且正準備去官府告發你呢!

朱元璋害怕急了,逃走?還得到處要飯。去官府講清楚?有朋友的信,難逃幹系。不如順勢投了紅巾軍,賭上一賭。于是,朱元璋就加入了紅巾軍,開啟了他從乞丐到皇帝的人生之路。

當時正值元朝末年,元朝統治日益黑暗、腐敗,此外,各地還相繼爆發蝗災、旱災,許多人活不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

紅巾軍起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就在朱元璋加入紅巾軍前一年,白蓮教教徒韓山童、劉福通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陽市颍州區)首先率衆起義,他們用“彌勒下生”“明王出世”來拉攏信徒,很快就組建起一支起義軍來。

起義軍頭裹紅巾,号稱“紅巾軍”,所到之處,開倉放糧,赈濟災民,是以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擁護。是以百姓紛紛加入進來,紅巾軍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在安徽、河南一帶活躍。

第二年,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富豪郭子興也率衆響應,率起義軍攻下濠州,并自稱元帥。朱元璋的朋友湯和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較早,已經做上了千戶,是以才會想起窮朋友朱元璋來,想拉他入夥。

從朱元璋的視角來講,他一直都處于社會底層的受壓迫者。他的父親曾給地主家做佃農,朱元璋從小也給地主家放牛,家境貧寒,經常連飯都吃不飽。後來鬧饑荒、鬧瘟疫,他的父親、母親、大哥相繼去世,他為了求生路才在皇覺寺出家做了沙彌,隻為混口飯吃而已。

後來皇覺寺也沒吃的了,他被趕出去化緣,其實就是要飯。他要了三年飯,從安徽要到河南,又從河南要到安徽,回到皇覺寺。期間他受了不少苦,但也增長了很多見識。白蓮教和紅巾軍起義的事,正是他在要飯期間知道的。可以說,朱元璋最終決定加入紅巾軍,也是有些心理準備的,朱元璋内心認為,紅巾軍有成功推翻元朝的可能。

朱元璋來到郭子興的紅巾軍之後,因為作戰勇猛,還識一點字,是以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被調到元帥府,當上了親兵九夫長(侍衛中的小頭目)。

後來,朱元璋因為精明能幹,在軍中聲望日高。郭子興把他當成心腹,很多重要事情都和他商量,還将養女馬氏許配給了他。馬氏就是後來的馬皇後,兩人非常恩愛,軍中稱朱元璋為朱公子。

郭子興個性耿直豪爽,但卻優柔寡斷,好聽讒言。随着朱元璋聲望的提高,引來了郭子興之子郭天叙的嫉恨。于是,郭天叙聯合一些人挑唆郭子興,使郭子興越來越猜忌朱元璋。有一次,郭子興發怒,直接把朱亢璋關了起來,還不給飯吃。

幸好馬氏從中周旋,拿财物讨好養母和郭子興的妾室,讓她們幫忙說好話,這才使郭子興放過朱元璋,兩人的親密關系是以彌合不少。

不過,這件事使朱元璋明白,隻有自己有實力才不會受制于人。于是他選擇帶幾十個親信去定遠發展,這些親信之中就有後來的名将徐達、湯和等人。當地有3千民兵因為缺糧,被朱元璋用計收編,後來,聯合元軍攻打濠州的一支義軍也被朱元璋用計收編,朱元璋的兵力很快發展到2萬多人,并占領了滁州(今安徽滁州)。

後來,郭子興去世,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天叙為都元帥,郭天叙的舅舅張天祐為右副亢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排第三,但士兵們是朱元璋招募和培養的,是以大權實際上落入到朱元璋手裡。郭天叙曾試圖暗殺朱元璋,但朱元璋防備森嚴,是以郭天叙和張天祐也拿朱元璋沒有辦法。

朱元璋雖手握兵權,但也有不少士兵更信服郭天叙,因為畢竟他是老上司郭子興之子。朱元璋覺得起義軍的主要敵人是元軍,和郭天叙鬧翻隻會削弱起義軍,破壞反元大局,是以他選擇維持和平局面。

後來,郭天叙、張天祐在與元軍作戰時被叛徒出賣戰死,朱元璋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一軍之帥。

賈魯治黃河

1351年,元順帝命賈魯為總治河防使,治理黃河水患。

1355年,韓林兒在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的擁立下,于亳州(今安徽毫縣)稱帝。韓林兒當時号“小明王”,打着複興宋朝的旗号,建立了宋政權。

韓林兒是紅巾軍首領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曾是白蓮教教主,和教徒劉福通一起策劃了反元起義。起義前,消息走漏了,緻使韓山童被捕,随後就被元朝處死了。

韓山童死後,韓林兒跟随母親楊氏逃到了武安山中(今徐州),躲了起來。劉福通則傳回颍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内),繼續策劃反元起義。

到達颍州後,劉福通召集紅巾軍起兵,并一舉成功。

起義的同時,劉福通還惦記着一件事,就是尋找韓林兒。幾經周折,他終于在砀山(今安徽宿州内)找到了韓林兒母子。

早先,劉福通和韓山童計劃起義時,為師出有名,就把自己包裝成了宋朝的宗室名臣。

韓山童自稱宋徽宗的八世孫,劉福通自稱南宋将領劉光世的後代。依據此理論,劉福通等人應該“輔佐”韓山童,複興宋朝。

韓山童死了,兒子韓林兒還在。為了延續這套理論,聚集人氣,劉福通就準備把韓林兒扶上位,讓他繼續發揮其父親的号召力。

1355年,韓林兒在紅巾軍的擁護下,于亳州稱帝。他建國号為宋,以“龍鳳”為年号。

韓林兒雖為宋政權的皇帝,但多以小明王自稱。他的父親韓山童曾聲稱天下大亂,明王要出世。明王,是白蓮教中類似“救世主”一樣的菩薩。

韓林兒按照這個理論,暗示父親是明王下凡,自己就是小明王。

小明王韓林兒,成了皇帝後,就開始給紅巾軍的高層安排官職。他先封自己的母親楊氏為皇太後,又封杜遵道為丞相,劉福通為平章政事。

表面上,韓林兒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沒有掌握實權。真正的權力,都在劉福通手裡。

韓林兒沒有什麼大謀略,卻不甘心隻當個傀儡,對自己的權力十分在意。

為了打擊和牽制劉福通,韓林兒有意地寵信丞相杜遵道。杜遵道也算是紅巾軍的元老了,此人善于舞文弄墨,頗有才華。

劉福通是以受到了冷待,内心越來越不平衡。按功績和威望來講,他的地位應在杜遵道之上。而此時,杜遵道卻官居高位,甚至在衆人面前,流露出驕橫的神情。

劉福通越想越氣,就暗地裡命披甲的士兵把杜遵道逮了起來,偷偷地殺害了。杜遵道死後,劉福通立即抓住機會,自封丞相,又加了“太保(太子老師)”一職。

劉福通對内極力攬權,對外積極擴張勢力,帶領紅巾軍攻克了汴梁等地,把起義推向了高潮。

1358年,宋政權把都城從亳州遷到了汴梁。元朝政府聽說後,加緊派兵前去鎮壓。

第二年,元将察罕帖木兒大舉出兵,直奔汴梁。到了汴梁城後,元軍立即把韓林兒、劉福通等人包圍了起來。

韓林兒身邊的軍隊,多次出去應戰,都被元軍打了回去。劉福通面對這種情況,心急如焚。他不想坐以待斃,就領着韓林兒,在騎兵的護衛之下,從東門逃往了安豐(今江蘇省東台市内)。

到達安豐後,韓林兒和劉福通的處境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不堪了。

1363年,江蘇地區的起義軍首領張士誠,落井下石,想趁機消滅宋政權,就向安豐發起進攻。

張士誠派部下,把韓林兒等人團團包圍了起來。韓林兒毫無主張,隻會待在城裡哭泣流淚。劉福通知道,這次兇多吉少,得趕緊想個辦法解圍。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一個人。此人叫朱元璋。

朱元璋曾借着紅巾軍的旗号,帶領軍隊反元。他的起義勢力,名義上歸宋政權管。實際上,就是獨立的集團。

劉福通當時,也管不了那麼多了,隻能盡快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得到消息後,就召集謀士劉基商量對策,看自己幫還是不幫。

劉基建議朱元璋,說:“我們不應該輕舉妄動,如果把他們救出來了,那該怎麼安置他們?”朱元璋聽後,考慮了一下,說:“如果安豐城被攻下了,那麼張士誠的實力就更強大了。”

權衡了一番後,朱元璋決定出兵相助。他親自率領大軍,趕往安豐城,與張士誠的部下交戰。張士誠的軍隊極力抵抗,但不如朱元璋的軍隊強悍,最後兵敗而退。

朱元璋加入紅巾軍:開局一個碗韓林兒被擁立為帝:小明王登基

韓林兒和劉福通,又躲過一劫,随後被朱元璋接到了滁州。宋政權是以,暫時得以保全。1366年,朱元璋命部下護送韓林兒回應天。途中,韓林兒因船翻了,溺水而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