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仲
蔡仲,姬姓,名胡,周文王之孫,蔡叔度之子,周武王之侄。由于叔度參與了“三監之亂”, 其父被囚,蔡國被撤,蔡國的城池和土地由周王室派兵鎮守。作為叔度的兒子姬胡(即蔡仲),其內心的痛楚不言而喻。但他忍辱負重,“胡乃改行,率德馴善”, 盡管是被羞辱性地派到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魯國擔任卿士,但依然兢兢業業地輔助父親的仇敵、當朝重臣周公旦的兒子伯禽治理魯國,将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終以良好的品德和卓著的政績,赢得了朝廷上下一緻稱道。公元前1038年,周公旦奏請周成王準許,姬胡得以複封蔡地為侯,以繼奉蔡叔度的祭祀,史稱蔡仲,亦稱蔡仲胡。仲者,中也,次也。蔡仲為蔡國第二代國君,也是蔡氏第二代先祖,而不是始祖。
蔡仲受封蔡國後,勵精圖治,放着豪華的宮殿不住,而是在崗坡上結草為廬。他脫下華麗的錦袍和朝靴,換上粗糙的布衣和草鞋,手執木杖,帶着随從人員在境内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幾尺厚的地表頑石、砂礓下竟是可長莊稼的黃黑土壤。于是蔡仲就發動臣民開荒種地。一年後,當人們看到黃土地上長出綠油油的莊稼時,才明白蔡仲的良苦用心,紛紛向他磕頭稱謝。接着蔡仲率領人們繼續修建其父沒有修好的蔡國都城。都城建成了,政治機建構立了,社會安定,生産發展,從此,蔡國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繁榮安定。
蔡國故城遺址
蔡國故城位于今上蔡縣蘆岡東坡。蔡國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現存城牆高4—11米,寬15—25米,總長約10490米。城牆為夯土築成,十分堅固。城垣布局分為外城和内城,外城下修有護城河。城内中部有一土台,稱二郎台,面積120萬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宮殿區。台上曾發現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還有許多春秋陶片和筒瓦、闆瓦等建築構件,說明當時這裡有龐大的建築。蔡國故城是西周和春秋時期蔡國都城,作為蔡國都城長達500年。今存蔡國故城遺址,是我國現今儲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蔡國故城在先秦城市建設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曆史文化遺産。1996年,蔡國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蔡仲作為一個廢君之子,能重獲父爵,得以複國為君,靠的是他不僅能認識到父親的過錯,并引以為戒,而且遵守周文王德訓,尊德向善。在複封蔡仲于蔡國時,周成王對他說:“你遵守祖德,改變你父親的行為,能夠謹守臣子之道,是以我任命你到東土作諸侯。”可見,蔡仲是用自己的美德懿行取得成功的。《尚書》說“蔡仲克庸祇德”,司馬遷的《史記》說“胡乃改行,率德馴善”, 司馬貞的《史記索隐》說“胡能改行,克複其爵”,都說明了這一點。
蔡仲陵園
蔡仲複封于蔡,使蔡國得以延續600年基業,上蔡也有幸做了500年都城。現在的上蔡縣城東北處蔡侯路,建有蔡仲陵園,陵園占地面積15畝。除宏偉的牌樓外,園内有大殿、禦帶河、24孝圖、涼亭、蔡仲塑像、蔡仲墓等設施。
蔡仲墓,墓高4米,底部直徑11米,總面積95平方米。墓前刻有《蔡仲之命》、《蔡仲之墓》等石碑三通。1992年,上蔡縣人民政府對該墓進行一次重修。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蔡仲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蔡仲墓
(内容和圖檔部分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