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上午,蔡忠将軍銅像揭幕儀式在玉台将軍縣鎮舉行。
公元前661.C年,中國仍處于春秋戰國時代,被許多王子瓜分。當時,鄭國派蔡忠将軍率軍與燕國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鄭國兵戰敗,蔡忠被俘。将軍為了回國,在這"未上鎖的鈎子"掙脫鐐铐西逃生,因傷勢嚴重,前往煙台縣"放盔甲店"村脫掉盔甲,輕裝西行,但最終因為傷勢太嚴重,在排隊去井亮店村死亡。全國的當地人被将軍的忠誠深深打動,埋葬了将軍,并将村名改為将軍墓村,作為紀念,傳播至今。傳說,墓周圍的幾棵古柏樹是将軍的幾個女兒種植的,沿途的村名形成了古老的文化景觀。
河北也有這些名人銅像
>>雷鋒銅像
3米高的雷鋒青銅像在石家莊雷鋒廣場首次亮相。
雷鋒全身青銅雕像高5米,青銅雕像本身高3米。78歲的銅像捐贈者顧廟明是國家"最美家族"代表,雷鋒旗手,他連續19年有義務為群衆修爐。為了讓雷鋒的精神在家鄉紮根,他捐出10萬元打造了這尊銅像。
2016年10月24日,李寶國離開我們198天後,李寶國的青銅雕像在尼中縣崗地村的鳳凰山上落成。
抗日民族英雄振國銅像在衡水市青年公園揭幕。
節慶神國雕塑位于青年公園花壇中心,底座為大理石,高3米,主體人物鑄銅色,高6米,整體造型充滿莊嚴、莊嚴、高貴、不朽的英雄氣質,極具感染力和力量。雕塑設計師為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國家二等藝術家董慧傑。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一尊青銅像高新區河濱公園高高聳立,這是河北省宣傳部、承德市委、市政府為抗日民族英雄孫永琴創作的銅像。
據了解,抗日民族英雄孫永琴,1893年出生于興隆縣蘑菇村。他在農村長大,長大後學習國術,正直,品格。1931年9月18日事件後,日軍蹄踐踏承德,他目睹了山水的破碎,在興隆縣黃骅川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人民軍隊",發揮承德人民反擊日旗,在長城外播下反日火力。1934年5月,孫永勤接受了共産黨的反日思想,将"人民軍"改為"抗日救世軍",任總司令。1935年5月24日,他率領抗日将領在尊化茅山與日軍進行血戰,42歲慘烈殉難。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稱其為"為救國捐血、為救國而奮鬥"的民族英雄。
王可欣紀念銅像落成。
王可欣是河北省靜義縣東郊村(今鹿泉市)人,是中國早期的共産黨戰士,也是中國共産黨河南黨的創始人之一。
>>曹操青銅雕像
中國最大的曹操銅像現在在延建安中學。
曹操和燕元淵相當深,臨沂縣是古城所在地,以"三曹"為首的"俞下組"曾聚集在這裡,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風骨"。
>>孔子銅像
2014年,香港教育學院院長唐恩佳向河北省保定市的河北大學捐贈了一尊孔子銅像。
武上山五武士雕塑位于保定市七路與長城街的交彙處。五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寫下了一首壯麗的詩句,展現了民族精神節的毅力,被譽為"狼牙山五勇士"。
将軍搖籃雕塑高19.02米,象征着成立于1902年的保定軍校。基座的台階有9層,共代表保定軍校訓練的9名學員,中心圓柱體裝飾有環形浮雕,構成了整個雕塑的組成部分。浮雕正面是五名軍官的全身肖像,是保定軍校設立的五大人物的代表。
(河北新聞網,鄭曉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