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尚書》:德治思想傳承,要從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尚書》:德治思想傳承,要從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尚書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夏虞書》、《商書》和《周書》,記載了堯、舜等聖明君主的事迹和思想,其中蘊含的德治思想對幾千年來的中國政治文化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以傳承和闡發這一寶貴的傳統思想是每代國人應盡之責任。要想明晰《尚書》中的德治思想需要了解其社會思想基礎,從德之本義切入,再借曆代德治具體實施情況闡發才可深刻把握《尚書》中的德治意義。

《尚書》:德治思想傳承,要從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德治的思想根基——天命觀

天命觀是《尚書》中的重要思想。直覺地看,我們所處的世界中除了地就是天。天的具有能導緻寒暑變化、生成風雷等神秘作用。古人認為地是陰性的、靜态的、有形的,而天是陽性的、動态的、無形的。而且古人看到“天命有常”,故而生出對天的信任和崇拜。殷人有“上帝”的信仰,到了周代則發展出以“天”為核心的信仰。天與上帝都是至高無上的具有神格的抽象懸設。天、帝有自己的意旨、能主宰人間的氣運。這兩者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德治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衍生思想。

馮友蘭認為中國的天的含義界定為五種,分别是物質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和義理之天。在尚書中,天也是多義的。如,《堯典》中,帝堯指令羲和“欽若昊天”,即按照自然規律來指導人民如何生活。這裡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而《西伯戡黎》中纣王面對國家将滅的危機,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他認為天将這個王位賦予了他,是以不相信自己會失去王位。這裡的天又是指主宰之天。

德治思想産生的根源主要是主宰之天和命運之天。古代的君王認為天賦予了他統治和教化人民的使命,并會根據他的治理情況對他進行輔佐和懲罰。進而要按照天的意志去治理就需要君王具有德的素養,并用德的标準去要求和教化百姓。

《蔡仲之命》篇中周公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朝的君主檢討、推求夏商兩個朝代的興衰緣由,得出結論:“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即因為夏商不恭謹地施行德政,是以早早地失去了從上天那裡接受的大命——即天子之命。是以在意識形态中,認為是他們的最高信仰——“天”賦予了君王以統治權,當君王沒有很好地履行上天賦予的使命職責時,天也會收回其君權。因為百姓信任君主而君主敬畏“天威”,如此自然形成君王勤政愛民,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治世。

《尚書》:德治思想傳承,要從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德治的涵義

《尚書》中常常會提到祖先之德。用以表達對先王的人格和事業的憧憬。

《尚書》中對于德的具體界定包括《臯陶谟》中提出的“九德”還有《洪範》中提出的“三德”。《臯陶谟》中,臯陶向禹介紹,修身的表現有九種,包括:“寬而栗,柔而立,願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即能夠寬容又嚴肅,柔順而堅定立場,與人随和又莊重,有治國才能又處事謹慎,能抗住幹擾又決策堅毅,正直而又氣色溫和,處事通達而又公正廉明,外表剛強而内心充實,堅持己見又富有道義。

《尚書》中認為如能達到此九德其中的三項者,就可以委任為卿大夫,能達到其中的六項者可以委任為諸侯。君臣都具備德的修養再按照自然規律來治理國民就可以成就治國的種種功績偉業了。

另外《洪範篇》中提出了三德,即“正直、剛克、柔克”。洪範是“大法”的意思,是以此篇提出的三德是修德的綱領,屬于方法論。這三種方法就是指在堅持正義的情況下剛柔并濟恰到好處地以德修身、以德治國。

在君王施行德政時,君王要盡心為百姓謀福并将道義傳授給百姓,使百姓之間、君民之間同心同德。

☞德治的實施方法

敬德保民

《泰誓》篇中武王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君主認為是上天賦予了他治國的“大命”。而人民的需求反映了上天的治民要求,是以君主也要順從上天的意志,從德性出發愛民治國。上古的君王為了保護百姓,都不遺餘力。比如禹在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舜帝更是是在南巡時,崩于蒼梧的荒野裡。

大禹的兒子繼承王位後貪圖享樂,缺乏一位君王應有的德行而招緻百姓反感并受敵人侵害丢掉國都,進而反躬自省,追述先王的告誡,說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這裡展現了古代君王的民本思想。他們都把民生看做政事的重點。将其仁德落實在善護人民上。

努力修身并任用賢人輔佐

尚書中認為作一位君主,其客觀要求是很高的。面對人民要以身作則,為民做出良好的示範。如《無逸》一章中,周公告誡成王說,“無皇日: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說明在君王位不可讓百姓忙碌而自己放逸沉溺于無益的娛樂,而要認真去處理政事,以自己的勤勉為百姓做出榜樣。

除了尚書中明确提出的“九德”和“三德”的說法,具體方面各代君王主要向先王學習他們的德行。如《洛诰》中,成王對周公說,“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就是周公教育成王要繼承祖先的大德,好好地履行天命,安撫四方群眾。

《尚書》:德治思想傳承,要從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德罰并施

《堯典》中,堯聽從舜的建議将四個惡人流放在四方,于是人們都對堯的統治心服口服了。可見用刑懲罰也是一個治國重要手段。

尚書認為作為君主,自身如果在生活中有失德行,會招緻上天的懲罰。同樣地,如果人民犯錯,君主就要代替上天對其進行懲罰。是以懲罰并不是對德治标準的違背,而是上天的旨意,也對德治的維護。在《多士》一章中,成王對殷國遺民說,你們的殷王也不敢違背上天的旨意,你們要是不尊重我的政治,我不僅要收回你們的土地,我還要替上天懲罰你們。

古代帝王十分重視人們的遇事時的态度。《康诰》中的君王說他聽聞過這樣的話,“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意思是民怨不在大小,如果認真對待人民,大怨氣也不可怕,如果不認真對待人民的問題,小怨氣也會引發危險。他由此推出了在實施具體懲罰的方法上,刑量要依人認罪的态度而定,而不應單純根據人曾經所犯的罪過大小而定刑。

首先要“敬明乃罰”也就是要明察人民的罪過,然後如果一個人犯了小錯還不認錯,而且還繼續犯錯,那這樣的人需要殺掉。如果一個人犯了大錯,而認真對待自己的罪過并深刻檢討,那麼這個人也罪不至死。這種兼顧要考慮到當事人對自己罪行的認識和檢討忏悔程度的刑法方式比純粹的法治更具有人道主義精神。

沒有德治,人民會慘遭魚肉。而沒有法制的懲罰措施,就會有部分人民肆意逾越道德倫常做出天理難容之事。是以德罰并施是施行德治的關鍵要素。

♡小編有話

關于德政與德治,《尚書》中所述多與君王相關。但德并非君王所獨享的品質。書中認為在君王以德施政時,百姓也要以柔順之德作以響應。從傳統的角度看,德的培養是一個人成人的重要方面。一個聰明智巧的人如果缺乏德的素質,将來可能做出巨大的傷天害理的事情,這樣還不如一個對世界沒有危害的平凡之人。是以,德治思想傳承要從人的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尚書》:德治思想傳承,要從生命之初貫穿其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