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後,即葉赫·那拿氏,滿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老佛爺”。
慈禧是鹹豐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光緒皇帝的養母。她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她的賣國行為不一而足,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慈禧是怎樣在過六十大壽時誤國的。

1889年,光緒皇帝舉行了大婚。此後,慈禧太後結束了垂簾聽政,把清朝的統治大權交給了光緒 。從此,慈禧退回了幕後。
盡管在大多數問題上,光緒都需要請示慈禧,但光緒畢竟還是獲得了一些權力,由此在他的身邊也開始聚攏了一批人大臣。
這些人大都是沒有實權的清流人物,其中又以光緒的師傅翁同龢為首,當時人稱“帝黨”。與此相對應的,是原慈禧安排下的一批實力派官僚,當時又被人稱為“後黨”。
由于“帝黨”是由原來清流黨人的南派演變而來,而“後黨”是慈禧多年培植的政治勢力,是以“後黨”又得名“老母班”,而“帝黨”被叫做“小孩班”。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慈禧六十歲了,決定要舉辦六十大壽。為此,光緒提前一年(公元1893年)釋出上谕,為慈禧的大壽做準備,又下令成立慶典處,專門辦理慶典事宜。
由于古代沒有國慶節、勞動節之類的節日,是以皇帝、皇太後的生日便成為清朝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其隆重程度幾乎可以和春節并列。倘若是國家安定團結、繁榮昌盛,上司人搞一搞慶典倒也不算為過,何況是民間曆來極為重視的六十整壽。
是以,慈禧的想法和光緒的做法倒也還算合理。
但是,慈禧的運氣也實在是背了點。轉眼間,就到了1894年,這一年的10月就該是慈禧的六十大壽了,可惜的是,這次慈禧看來還是無福消受!
就在這一年,北韓發生東學黨發動的起義,北韓王朝被弄得大為驚恐,隻好向清廷求救,借兵助剿。清廷顧及北韓是自己的藩屬國,是以清朝派兵代平北韓的國内動亂也在情理之中。
但當時的日本卻心懷叵測,處心積慮地要将北韓納入到它的勢力範圍,并曾在北韓1882年“壬午兵變”和1884年“甲申政變”中上下其手,不料都被清廷識破陰謀。
這一次,日本見清軍應邀入朝,于是借口保護日本在朝商業利益,派出了大量軍隊進入北韓,兵力甚至超過了清軍在朝的數量。
在北韓國王的招撫政策下,此時東學黨起義已基本偃旗息鼓,于是北韓先後照會日本和中國,要求雙方撤軍。
清廷不想多事,立即答應了退兵要求,而日本卻心懷鬼胎,試圖借機獨占北韓,于是北韓局勢陡然緊張,中日沖突一觸即發。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襲擊并擊沉清朝運兵的商船“高升号”,船上七百餘人全部遇難。當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清軍和日本陸軍在北韓展開激戰,但清軍敗多勝少,一路潰退,平壤失手。9月17日,日本海軍與北洋艦隊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海面遭遇,雙方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最終北洋艦隊折損5艘戰艦而日本艦隊重傷5艘,北洋艦隊吃虧不小。
在戰争的緊張氣氛下,經過數年精心準備的慈禧太後六十慶典開始變味了。按慈禧的想法,她是想給自己辦一個風風光光的壽誕,當時朝廷也是把這次慶壽當成壓倒一切的大事來辦。可在前線失利的消息傳來後,朝野議論紛紛,部分大膽的官員幹脆直接上書,要求停止慶典工程,将相關費用移作軍費。
在輿論的壓力下,慈禧雖說堅持按計劃進行慶典活動,但也不得不對大臣們的呼籲有所表示,那就是對慶典規模進行了大規模壓縮,如撥内帑300萬兩銀子作為軍費、慶典由頤和園改為宮中舉行等。
對此,慈禧心裡的這個氣啊,真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想當年,她在四十壽慶的時候,遇到親生兒子同治皇帝病危,沒有心思去搞什麼慶典;在五十壽慶的時候,她本想熱鬧一下,可偏偏又遇到和法國人開仗;現在六十壽慶了,也沒有安生日子,這小日本真欺負到頭上來了。
慈禧憤憤不平,她心想,我為大清辛辛苦苦操持了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皇帝也親政了,我也該好好享享福了。即使是平常人家的老太太,這六十大壽也該熱熱鬧鬧地慶祝一下,可我怎麼每次大壽都碰到這樣或是那樣的倒黴事呢?我這招誰惹誰了?
氣歸氣,慶典還得照常舉行。1894年9月25日,京中的親王大臣及外省的地方官員開始向慈禧進貢禮物,由此也拉開了慶典的序幕。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就在第二天(9月26日),日軍渡過鴨綠江,大舉侵入遼甯南部,随後又在花園口登陸并向大連、旅順進犯。在日軍的進攻下,清軍一路潰敗,幾乎無一勝績。
巧的是,日軍占領大連灣的這一天(10月10日),恰好也是慈禧的六十壽辰。
這一天,慈禧太後悶悶不樂地前往皇極殿接受光緒皇帝和文武百官的朝賀。這一天,雖然紫禁城裡四處張燈結彩,甯壽宮的大戲鑼鼓也已經敲響,看上去是一派喜慶色彩,可在戰争失利的陰影下,前來慶祝壽典的人都籠罩着陰影。
十月初十日這一天,甯壽門外至皇極門外,設慈禧皇太後儀駕。辰刻,慈禧身禮服,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杆孔雀頂轎出神武門、進北上門,至壽皇殿列聖前拈香行禮,又至承乾宮、毓慶宮、乾清宮東暖閣、天穹寶殿、欽安殿、鬥壇等處拈香行禮畢,還樂壽堂。
巳初,慈禧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杆孔雀頂轎出養性門,升皇極殿寶座。禮部堂官引光緒皇帝于甯壽門中門入,到達慈禧面前跪進表文,祝“太後聖壽”。
光緒皇帝此後率領諸位位王公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禮。禮畢,各位王公大臣都退下。慈禧接着接受皇後、瑾妃、珍妃、榮壽固倫公主、福晉等參拜。
慈禧又回到樂壽堂,升寶座,光緒帝到慈禧面前跪遞如意,皇後率瑾妃、珍妃等也到慈禧面前跪如意。慈禧接着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杆孔雀頂轎,到閱是樓院内,光緒帝率皇後、瑾妃、珍妃跪接、進膳、進果桌、看戲。
戲唱完後,光緒皇帝率皇後、瑾妃、珍妃跪送,慈禧乘八人花杆孔雀頂轎,退到樂壽堂。
如此的規模、如此的歡慶,令親身參與慶典的翁同龢(光緒皇帝的老師)瞠目結舌,在日記中他寫道:“濟濟焉,盛典哉!”(《翁同龢日記》)
而這一天,日軍攻占了遼南重鎮大連。國土淪喪、重鎮失守、群眾慘遭屠戮的危殆時刻,慈禧卻在宮中升殿受賀,大宴群臣,并接連賞戲三天。
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95年2月7日),北洋海軍的基地劉公島陷落,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而清廷派往日本議和的使臣張蔭桓、邵友濂又遭到拒絕,日本要求另派全權、素有聲望的人為談判代表。
慈禧太後決定派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這時,李鴻章已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職留任。正月十九日(2月13日),慈禧太後釋出上谕,李鴻章著賞還翎頂,開複革留處分,并賞還黃馬褂,作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
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當一個王朝把最高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的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毫無希望的窮途末路。
據後來史料披露,日本政府之是以選擇光緒二十年發動這場侵略戰争,原因之一就是:
“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倘見我将大舉,或易結束,否則非有所得,不能去也。”(《李文忠公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