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河六旬翁收藏名人古宅,把自家當景點向遊客講述老宅滄桑

走在莊河市青堆子古鎮的街頭,遊客們時常會被一座老宅的主人熱情地迎到家裡,這位主人把自己家當成公開"景點",主動對外開放,向來往遊客宣傳曆史,傳承文化,他就是鄒平麟,他如今已經購買了三處老宅,并修舊如舊,而這一切,緣于他的老宅情結。

近日,随着又一處莊河老宅被鄒平麟看中,并付下定金,這位老人因收藏并搶救名人住過的老宅而出名,讓擁有百年以上曆史的老房子永久地收藏傳承下去的夢想正逐漸變成現實。

​莊河六旬翁收藏名人古宅,把自家當景點向遊客講述老宅滄桑

收藏老宅隻為兒時的情懷

64歲的鄒平麟是古城金州人,小時候就住在古城的一座二層老宅内,父母和九個孩子的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兒時樂鑄就了他的老宅情結。

至今,他還對金州的四個城門記憶猶新。“四個黃泥大城門,三丈多寬,十多米高,上面可以跑汽車。城邊有護城河,放下護城橋,才能進人。我家就在城門邊,是一個小二層樓。”

在他眼中,老宅不僅在建築上給人美感,其中蘊藏的厚重的曆史感更讓他迷戀。

從此,他對老宅有着扯不斷的情懷。後來,他成為了省級非遺金州舞龍的傳承人。歲月滄桑,鄒平麟的鬓角染上了白霜。此時他有了一定的積蓄,生活也很舒适,可在平淡無奇的生活裡,他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2018年,到青堆子古鎮的一次遊玩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當時有朋友說,青堆子鎮很值得去看看。當他看着眼前的一座座老宅因年久失修搖搖欲墜,他動心了:“這些老宅荒廢得太久了,再不搶修的話,就要坍塌掉,逐漸消失,多令人惋惜啊!”他覺得這些老宅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消亡了,應該得到尊重,儲存好,傳承下去。

當時,他看的老宅越多,越發有一種要保護老宅的強烈念頭。

臨走前,他把自己的電話号碼留給了當地的朋友,叮囑:“誰家賣老宅,就給我打電話!”

很快,他就接到了朋友打來的電話。當時房主要價:“一間房子2萬元!”這在當時價格頗高,因為此前一間房子價格至多一萬元。鄒平麟沒有讨價還價,就買了第一處老宅。他笑着說,至今當地人還傳說,當年是他炒高了青堆子鎮的房價。

之後,他一發不可收,接連購入了三處老宅。前幾天,他看中了第四處老宅,向房主交了定金。受其影響,他的一位親屬也想購買一座老宅,鄒平麟就把這座老宅轉到了親屬的名下。

​莊河六旬翁收藏名人古宅,把自家當景點向遊客講述老宅滄桑

“名人古宅”藏着故事

鄒平麟說:“”購買古宅,從曆史文化傳承上,我覺得值。”他說,青堆子鎮有一位土生土長的老人叫王玉發,他今年九十多歲了,人稱“青堆活地圖”。他從王玉發老人那裡聽到了好多關于青堆子鎮老房子的故事,如今老人耳背了,聽不見了 ,隻能靠文字交流了。 鄒平麟把王玉發講的老宅的故事記錄下來,張貼在老宅顯眼處,希望每一個到老宅參觀的人都能夠感受到曆史的氛圍,“駐足一刻,穿越千年。”

據鄒平麟介紹,他買的第一處老宅最初是一座教堂,後來,成為了芸香閣大藥房。“傳說,當年北京同仁堂成立時,還從這裡調走了兩位大夫呢。”後來,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夫還回來過,并進行過慈善捐助,至今旁邊的廟宇的石碑上還留有記載。

第二處老宅的背後故事更富有傳奇性。晚清名臣李秉衡是莊河鞍子山人,而鮮為人知的是李秉衡曾在青堆子鎮的一個老宅裡住過,而這個老宅現在被鄒平麟收入囊中。

第三處老宅更是與我國知名的空間技術專家、神五總設計師戚發轫“結緣”。據悉,戚老曾下放到當地,在鄒平麟購買的老宅裡住過。當地的老年人還向鄒平麟講述了當年戚老在此度過的一段生活。

​莊河六旬翁收藏名人古宅,把自家當景點向遊客講述老宅滄桑

三處老宅獲得重生

鄒平麟說,他購買并修複老宅一共花了多少錢,自己都算不清了。他不計成本,一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

這些老宅在購買時,大都破敗不已,他進行了加強修繕。他按照老宅的原貌進行修複,雇用木工師傅打造門窗、屋梁、門窗和木床等,屋頂的瓦全部用以前翻修老宅剩下的黑色的老瓦等,成本翻倍,還費事,但鄒平麟執著地堅持下來。

他不但自己堅持做這種不計成本的修複老宅的事,還經常對周圍老宅的主人進行宣傳他的理念。

有的老宅的主人在翻修時,用紅瓦代替老瓦。鄒平麟上門勸說:“紅瓦鋪上去,太醜了,就像穿西服打領帶,頭上戴着狗皮帽子,不搭配。我有老瓦,免費送給你!”鄒平麟在逛街的時候,隻要看到有人家把紅瓦換成老瓦,他都會勸止。當他看到有老宅換上塑鋼門窗,也會慨歎不已。

他還會把那些人家抛棄不用的老瓦等老材料拉回來,等到自己修繕房屋時使用。

如今,他收藏的三座百年以上的老宅都修複一新,獲得了重生,其内部嚴格按照原貌修複,雕梁畫棟、供奉的案桌、牌匾對聯,均是原來的舊物,一些确實腐爛不能用的部件,就請木匠照原樣重做一套。

現在,每日都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紛紛拍照。

老宅的未來:傳承曆史

如今,鄒平麟每年都會在老鎮待上一段時間。他說,他習慣了這裡的生活。

面對着老宅,他有着更宏大的心願:原汁原味地重制老宅風情,能讓後人體驗到祖輩生活起居的真實狀态,讓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老宅故事,繼續演繹下去。

至于他收藏的老宅的未來,鄒平麟更大的想法是,打造出一個可供遊客遊覽參觀的“古鎮民宿”,隻要有遊客喜歡,就可以住上一晚,與老宅來一番“親密接觸”。

記者在清堆子古鎮采訪時,了解到青堆子古鎮盡管經曆了千年的滄桑,但鎮中仍有幾條老街不曾改變舊時的模樣,現今老街上仍所存有大量的清末民初的老式建築,是目前大連轄區内儲存最完整的的清代末年曆史街區之一,被列為大連市曆史建築群名錄和大連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

鄒平麟說,目前,當地政府也非常支援他的做法。他等待機會,開始着手“古宅民宿”的想法,使老宅結合古鎮的曆史、文化、風俗,讓遊客們在古鎮中享受悠閑時,也能學習當地的文化,進而使得青堆子古鎮所蘊藏的悠久文化得以傳播。

半島晨報、39度視訊首席記者張錫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