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魯古鎮在哪?在焦作沁陽市西向鎮的北魯村,北魯村原稱“許魯古鎮”。十一黃金周前夕,和許氏族人大幹、來文、保金、許江同行去沁陽市西北沁河北岸北魯村,傍水的小村、開放的空間,濃濃的獨特文化氛圍,更使小村充滿着書卷氣。這次走進北魯村,所看到的另一番鄉愁和許衡文化。

今年秋季的雨水格外多,多得讓人煩。不過也正是有了這連日的陰雨天,才有了閑暇。許衡後裔幾位熱心許衡文化的族人,才邀約一同去北魯村感受“許魯古鎮”的文化魅力。
秋雨綿綿,踏上北魯之行,在沁河北岸的一條鄉間公路南側看到高高聳立的一座牌坊,牌坊上寫“許魯古鎮”,這就是北魯村的入口處。
驅車進村南行遠遠就能看到沁河的大堤,來到大堤北邊的村中的剛剛修建的“許魯文化廣場”,正值午後人們閑暇之時,雨過天氣雖然還未放晴,但有三三兩兩的村民在唠嗑閑聊。村民看到我們一行五人驅車而來,前來搭讪。簡單的介紹我們來自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的“許衡故裡”,村民像迎接親人一樣把我們圍攏起來,有的介紹許衡的生平,有的介紹“許魯古鎮”的曆史文化,有的村民介紹村裡正在打造的許衡思想研學基地。
為了見證“許魯古鎮”的真實性,在“許魯文化廣場”陳福玲老人專門跑回家裡拿來珍藏多年的鬥籃,鬥籃的提手上有毛筆書寫的“北魯古鎮”四個大字。她說原來家裡使用的麻袋、布袋以及乘裝糧食的容器上都會書寫着“北魯古鎮”。
在“許魯文化廣場”遇到一個叫陳來明的熱心人,他是村裡的文化人,也是一名退休教師,他給我們當起了義務導遊。說起許衡與許衡故裡他很熱心地講起北魯村的文化,他說:北魯村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許衡的祖籍在北魯村,許衡一生中也曾多次來往于北魯村,雖然居住較短,但也把文化留在了這裡,是以說我們北魯村這裡也稱作“許衡故裡”。許衡出生在新鄭許崗村,新鄭的許崗村也有“許衡故裡”一說。許衡晚年告老還鄉,定居焦作中站區的李封村,并葬于李封,且許衡後裔大都居住在李封村,李封村也有“許衡故裡”的稱号。
說話間,陳來明老師将我們帶到“許魯文化廣場”對面一個大門緊鎖的幹淨利落整潔的院落前,村裡的從業人員趕忙拿來鑰匙準備打開大門讓我們參觀,由于連日的陰雨,鎖門的鐵鎖已經生鏽無法打開。這時陳來明老師為了不讓我們幾個遠道而來的許衡後裔失望,回家拿來一把錘子,将門鎖砸開。
進到院落裡,眼前豁然開朗。坐北朝南的院落上房屋子由三座屋子和東西廂房組成,正中間上房屋子前面有一方形水池,水池裡魚遊見底,水池中央有一巨石突出,巨石上方鑲嵌着比例适中的石刻祥雲和日圭,他說“日圭”是古代測日影的儀器,這裡的“日圭”是為紀念許衡發明的授時曆而專門建造的。漫步院落裡,木門灰瓦泥巴牆、古道書院,古式造型,并沒有讓這典型的北方院落感到孤單,而是顯得古樸雅緻更具文化韻味。
院落裡、房間裡藝術化的布展還在進行中。展廳主要是許衡的生平介紹和許衡活動範圍示意圖,院落裡的工程不日将完工。
陳來明說:現在沁陽市正在加大财政投入,在北魯村搭建和打造許衡文化平台,北魯村文化發展之路越來越開闊和清晰,村裡的基礎設施也在有條不紊地在進行更新改造,全村上下信心滿滿!北魯村正在打造許衡文化研學基地等内容,正在豐富許衡文化的内涵。
走進許魯古鎮,久久思緒着這位曆史文化名人:許衡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學家。他是我國曆史記載的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無不啟迪後人,至今流傳民間。
當我們驅車沿着北魯村的民族路北行出村向後回望時,在村口過街牌上看見“許衡故裡”四個大字,讓人聯想起北魯村的鄉愁和許衡文化正在演繹人傑地靈的故事。
中站融媒 許來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