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聖賢盡貧賤,我輩孤且直</h1>
就一般人來說,對詩詞的認識大都局限于唐詩宋詞,無論是明詩還是清詞,很難得識得幾首,更不要說對唐以前的詩歌了,大概除了特别有名的,如曹操或陶淵明這個層面上的。
這也怪不得我們,一是那個時候,朗朗上口的詩歌,無論從格律或形式上,同現代人的審美觀念有着一定的距離,至于能弄清“魏晉風度”“左思風力”這類很文學概念者,畢竟是不多的。
魏晉南北朝以降,詩歌由曹家父子延至“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大概就一個陶淵明還算深入人心,至于其他人似乎都是隻知其名而鮮有識得其精妙之處,包括大名鼎鼎的山水詩派之鼻祖謝靈運,其實也隻享有聲名而已,真正今人識得其精髓者,着實寥寥。
在南北朝一衆文人中,這鮑照絕對是個可圈可點的人物,杜甫在贊美李白的《春日憶李白》詩中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鮑參軍指的就是鮑照,可見無論是杜甫還是李白,都從鮑照的身上吸吮了很多地養分。
鮑照,字明遠,東海郡人,即今山東臨沂市蘭陵人,南朝劉宋時傑出的文學家和詩人,以辭章之美而被臨川王劉義慶看重,遂引為“佐史國臣”,後又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及秣棱令,因其曾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及孝武帝之子劉子顼起兵反明帝,鮑照死于亂軍中,時年52歲。
正史對鮑照的介紹極少,他應該山西上黨人,可能是衣冠南渡之時,來到鎮江,那時候叫京口,就是王安石詩中“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那個地方,他的出身是族不豪,家不貴;換了别人,早聽天由命了。
鮑照偏不信邪,他有文才,找個好主子跟着混,或許就能逆襲成功;于是他先是谒見了臨川王劉義慶,行毛遂自薦之事,但沒甚效果,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
王府庭院深深,主如風,士如花,春風就是沐不到鮑照這個路人甲;但他并沒有洩氣,仍帶着詩歌奔走,夢想着重整河山。
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随乎?”
說起這臨川王劉義慶可是個大人物,他是劉宋皇室,韬晦有術,他不重政績,卻愛好文學,他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在中國曆史及文學史中,占有相當的地位,他周圍亦聚集了很多當時之文學名流,比如那謝靈運一類。
鮑照獻詩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但好景不長,随着劉義慶的病逝他亦失職,便在家閑居很長一段時間。
劉宋王朝的内部争鬥很是激烈,這王那王的都想着去當那皇帝,亂象不輸當年的“八王之亂”,鮑照先是做了始興王劉浚的侍郎,繼而又成為臨海王劉子顼幕僚,後遷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
及宋明帝繼位,劉子顼參與反叛,兵敗後被賜死,鮑照亦死于亂軍之中,這就是鮑照大緻的生活經曆。
南北朝詩歌脫胎于兩晉,主要作家多在南方,南朝曆宋齊梁陳四朝,劉宋朝時期的詩歌剛從東晉以來的玄言詩中解脫,所謂“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指的就是這一時期的特征。
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顯得比較狹窄,但在藝術形式和技巧方面則有重要的進展,實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條件。
鮑照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名聲,他同庾信合稱“南照北信”,又因與顔延之和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故而被稱為“元嘉三大家”。
他們這一時期的詩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注重描繪山川景物,講究辭藻的華麗和對仗的工整,所謂“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而就鮑照來說,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鮑參軍集》傳世。
自那個曹丕定了“九品中正制”以來,門閥制度一以貫之,到兩晉達到了頂峰,南朝時這一現象還未出現松動,寒門學人要想踏上仕途那是困難重重,是以,在一大批寒族文學人士中,其作品的主旋律是對這一現象地抨擊,反映的是對“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的不滿。
鮑照出身寒門,在那樣一種官僚選拔中自是無望,是以,他的詩歌中滿滿地都是對這種制度的憤怒,這在他的詩中是主要内容,他的《拟行路難》整整寫了18首,從各個角度寫人生的感慨歎息,進而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李白。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鮑照的《拟行路難•其六》他在首句的一聲歎息,被後世的李白在《行路難》中,直接就化用寫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拟行路難》為古樂府詩名,鮑照的這一組詩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這對李白恨才華不得重用的怨氣很是契合,特别是最後一句,在詩仙的心中産生了極大的共鳴,是以我們在他的名篇《将進酒》中就看見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聖賢都面臨着不被人了解的寂寞,都有貧賤匮乏的煩惱,何況是普通人呢?是以鮑照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
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是鮑照的代表作,他抒發了如作者一類的志士才人坎坷凜冽、抱恨終身的社會根源;由是鐘嵘《詩品》慨歎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的。他的詩裡不時迸響着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争與哀歎之音。
鮑照除了對門閥制度發出異音,他的懷古亦寫得很好,他能用多種體裁來表達心中的壘氣,不但行歌能運用自如,五言也是他的拿手一絕。
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無東轅,還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滄流。
淚行感湘别,弄珠懷漢遊。豈伊藥餌泰,得奪旅人憂。
木上葉落。寒氣渡江,秋風送雁,對江操琴,這首名為《登黃鶴矶》的五言古詩,是鮑照武昌黃鶴矶所感、所見、所思,全詩對仗工整,雅緻含蓄。
詩從悲秋時節興起,然後寫眼前斷弦、悲歌,遠眺續寫山水,會心遙思故事和傳奇,最後欲作豁達,但卻始終為傷懷所困;全詩蘊藉深沉,景深情重,是一篇難得的寫景抒情佳作。
觀鮑照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高才情的士子不斷奮鬥的一生,為自己身處低層而呐喊的一生,他出身庶族,自視甚高,不安于現狀,是以便四處幹谒,以期能被豪門賞識,一舉扭轉智頹勢。
他成功了,入仕了,如果按照正常發展自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但無奈他在關鍵時刻站錯了隊,如後來的李白那樣入幕永王,最後被流放夜郎,而鮑照則更為悲催,直接是把命直接弄丢了。
撇開複雜的政治環境,鮑照自身也肯定問題多多,在那亂世之時,大家都避之不及,而他卻迎難而上,以自己的生命下了一場豪賭,結果賭輸了。
孔子有言:“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他一個讀書人功名心太重,如果他象差不多同時期的陶淵明一樣,鋤豆南山下,賞菊茅屋邊,開一代詩派也未可知。
好在鮑照給我們留下了兩百多着詩歌,我們從這些詩歌中看見了當時的社會一些影象,也認識了一個為命運而掙紮的詩人,至于他努力追求的名聲嘛,青史不留文史留,政治上真要是鮑照成功了,對後世來說,留下的也許就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