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壁鸠魯的快樂哲學思想綜述與遺産
伊壁鸠魯出生于希臘薩摩斯島,父母是雅典人,從小就開始接觸不同的老師及學派,他熟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學說及皮浪的懷疑論學說。在各城邦講學後,于公元前305年在雅典創立了“花園”學園,他敞開大門歡迎婦女及奴隸前來學習,與學生的關系更像是朋友,他的學生們也同樣給予了他強烈的忠誠感,他們着書立說,以膜拜自己的老師。
伊壁鸠魯生活在希臘化時代,當城邦失去了依靠,心靈便無所歸依。動蕩的生活讓他把關注的重點由外向内轉移,為心靈找尋安身之處。他以原子本體論為哲學基礎,發展出快樂主義倫理學,使伊壁鸠魯學派成為希臘化時代最為着名的派系之一。
一、伊壁鸠魯哲學體系形成的曆史背景
誠然,伊壁鸠魯的哲學體系的形成是由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成,但其中的兩點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一)社會背景
“在亞曆山大病逝後,将領們便掀起了瓜分帝國的狂潮,形成了三大王國。”[1]人們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裡士多德口中學習到的以城邦為本體的古典倫理學早已不複存在,戰争使人們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城邦的破壞讓人們的心靈家園也無所歸依,人們不再從參與公共生活來實作自己的價值,而是要考慮如何在個人與龐大帝國中來尋找自己的處世之道。文德爾班就曾将這一時期的希臘定義為“探讨倫理的時期”[2],如何在大變化的時代下尋求自身的幸福便成為人們的不斷思考的問題。
伊壁鸠魯哲學就在這時登上曆史舞台。可以說,伊壁鸠魯的倫理觀首先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哲學治療”,将人們從彷徨迷失中解救出來。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的同時,研習伊壁鸠魯提出的快樂主義倫理觀,尋求内心的愉悅和靈魂的甯靜。許多人在探讨伊壁鸠魯哲學時僅僅認為這是單純追求享樂與自我感受的學派,在我看來,這是片面的。我們應該認識到,伊式哲學的提出,有其内在深厚的社會積澱,伊壁鸠魯隻是在時代變革的轉折點上積極尋找着救世良方。
(二)理論背景
與外部大時代背景相适應,此時的新的政治結構成為時代變革的表征之一。早期的城邦理想被個人主義所替代。希臘古典政治倫理學中最突出的一點即倡導的城邦倫理要求人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雅典給世界帶來了民主,這種民主展現在了雅典人人參與公共生活。其次,古典政治哲學将宇宙看作是本原,将社會看作是本位,認為國家與社會都是具有生命的、包含了某種神性的整體,公民就在這個整體中得以生存,進而忽略了個體的自由與利益。而伊壁鸠魯則倡導個體本位。公共生活無益于個人幸福,聰明人應懂得避免參與。他将能夠判斷善與真的一切标準微觀化,人們所生活的一切均被還原為個人最真實的感受,他認為快樂就是生活的目的,而快樂也僅僅被伊壁鸠魯定義為“無痛苦”。在伊壁鸠魯看來,公共生活中對于權利與榮譽的争奪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戰争正是痛苦的根源,而古典政治倫理中恰好認為這就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
此外,在亞曆山大之前的社會中,城邦穩固,在一個封閉體中,公民依靠着城邦給予的一切生活,沒有必要再擔心能否“自足”,由此,人們可以在城邦社會中找尋自己的定位。而到了伊壁鸠魯的生活的時代,人們不能再依靠城邦獲得一切,在這樣的社會中“安全感”便顯得尤為重要。是以,在伊壁鸠魯這裡,構成世界的原子們是堅硬且不可穿透的,就好似人們給自己找到了一層屏障。
二、伊壁鸠魯的快樂哲學基本思想綜述
在伊壁鸠魯看來,學習哲學真正的目的在于讓人過上快樂的生活。而科學不能達到這一目的,是以,科學并沒有實用性:建築、算數、繪畫這些都沒有用。伊壁鸠魯認為,我們要了解一些實體方面的知識,以便讓我們了解萬事萬物産生的原因;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讓我們知道評判知識的标準。綜上所述,可以将伊壁鸠魯哲學理論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讨:自然哲學(實體學)、準則學、倫理學。
(一)自然哲學
伊壁鸠魯的原子本體思想是其哲學體系的基礎。伊壁鸠魯最初繼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論的思想。他認為,世界上除了原子與虛空以外,再無其他。伊壁鸠魯認為,原子不僅有大小,還有重量。由此,他提出了“原子量”這一說法。他認為,正是因為有了重量,是以原子的運動軌迹不僅僅局限在直線運動,它有可能還會發生偏斜。伊壁鸠魯肯定了原子具有自發性這一特征,解釋了現存世界的合理性,也為人的自由意志找到了理論依據。原子量的說法,讓我們避免走上德谟克利特那樣的宿命論的道路,這種說法與命運的盲目與冷酷不同,它會給我們帶來精神的平靜。同時他認為,諸神是存在的,但又與人們的因恐懼而産生的聯想不同。
他們并非創始者,對人間的一切事物也不感興趣,他們幸福地生活,為什麼還要去插手人間呢?甚至于他們自身就是某種身體類型,擁有人的形狀。他們傲慢又冷酷,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伊壁鸠魯把物體的産生與消亡都歸結為原子的結合與分離。構成這些物體的原子不可分也不能變化,如果它們可分,那麼世上所有東西都會消失。
物體之是以千變萬化,是因為構成物體的原子的重量、大小、排列的不同而産生的。同時,由于原子具有無限多個,是以,必然存在着可以容納下這些原子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宇宙,是以,宇宙是無限的。他打破了那些僅受限在認為世界隻有一定“界限”的人的狹隘觀點。
(二)準則學
同德谟克利特的觀點一樣,伊壁鸠魯認為,感覺就是由周圍的物體流射出來的影像并作用于我們的感官而産生的。是以,我們可以認為“感覺就是真理的試金石”[3]。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在感覺的基礎上,我們還有“預先圖示”,他假設存在着某種圖式,我們可以以此來認識世界。此外,還有意見與假說,并且如果它們與感覺相符,它們就是正确的。根據伊壁鸠魯的觀點,在理論的領域裡,真理的标準就是感覺;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快樂與痛苦是衡量的準則:凡是能引起快樂的,就是好的;那些引起人們痛苦的,就是不好的。
伊壁鸠魯認為,原子的結合産生了肉體和靈魂,同時也産生了感覺,當原子離散時,感覺也同時消散。他認為,死亡并不可怕。當我們終日惶恐不安時,死亡尚未降臨,而當死亡真正降臨的時候,我們的感覺就會随之而散。
由此,伊壁鸠魯的感覺準則論與原子本體論相依相存,共同成為其快樂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基石。
(三)倫理學
伊壁鸠魯的哲學最突出的就是伊壁鸠魯對快樂的論述。就人的本性來說,都是趨向去尋找快樂;所有人自降生起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伊壁鸠魯提出了“動态”的快樂與“靜态”快樂之分。所謂“動态”的快樂,就是人在滿足自己需求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樂。而“靜态”的快樂則更為重要。它是指在滿足所需之後,人的内心的平靜與富足。伊壁鸠魯将欲望分為三種:一種是自然和必須的欲望,如我們對飲食的欲望;第二種是自然但不必要的欲望,如對美女、對美酒的欲望;第三種是既非自然的也非必要的欲望,如對财富、權勢、利益的欲望。第二種與第三種欲望都會擾亂我們的内心的平靜,我們應該避免。
伊壁鸠魯還對身體的和精神的快樂做出了區分:身體上的快樂隻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相關聯,精神上的快樂與否還包括我們過去與未來的生活。如果我們能擺脫對未來死亡的恐懼,我們就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同時,伊壁鸠魯還倡導正确的友誼觀。
伊壁鸠魯認為,友誼也可以為我們帶來精神上的甯靜。他曾經論述友誼是“所有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在這裡,友誼不僅僅是交友,還有關愛他人,像愛自己一樣的愛朋友。友誼與快樂互相聯系,沒有友誼,我們就好像置身于牢籠中,充滿孤獨,變得痛苦。
為了對快樂與友誼做出保障,我們就需要樹立正義觀。伊壁鸠魯認為,正義是對個人與國家都有用的德行。要過有節制的生活,我們就需要正義。這與柏拉圖所認為的正義是一種“自有物”不同,是一種為保護人們的交往所需要的一種工具,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将它定義為“互惠互利”。
三、伊壁鸠魯的遺産
盡管伊壁鸠魯的哲學在動蕩的時期産生,但其理論卻影響深遠,他的理論不僅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一條自救道路,百年後仍有餘音回蕩。
(一)伊壁鸠魯哲學對當時社會及後世的影響
曾經繁盛的城邦一分為三,在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在迅速變化時,面對人們精神上的頑疾,伊壁鸠魯為人們提供了自贖自救的道路。從希臘化文明開啟之初,到以後哲學家、思想家們對社會契約理論的發展,伊壁鸠魯在文明新風開啟之初,以樸素的語言架構起一個大同社會,雖然這隻是心目中的烏托邦,但無疑表達出了當時人們的心聲。他指出了原子和虛空的根本性存在,用理性的态度看待神的絕對權威,為西哲以後在理性與神學關系的探讨時最初表率。不可否認,伊壁鸠魯的哲學以鼓勵個人追求自身幸福為奮鬥目标,是一種利己學說,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導緻置他人不顧的自私行為出現;在有社會沖突出現的時候,他鼓勵的是人們退回自己的小世界,主張“安貧樂道”的人生觀無疑是一種消極逃避現實的做法。
(二)伊壁鸠魯哲學對馬克思理論的影響
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他就深入地探讨了伊壁鸠魯的哲學,并對其做出了高度的評價。馬克思最崇拜的神就是普羅米修斯,原因就在于他敢于鬥争、勇于挑戰宙斯的權威。而伊壁鸠魯在原子本體論中則論述了“原子量”的概念:因為原子有重量,是以在垂直下落的過程中原子也會發生偏離,這為以後西哲的發展注入了一泓“自由”的清泉。同時,伊壁鸠魯強調,我們所獲得的感覺都是周圍物體的影響。這肯定了客觀事物是認識的來源,是鮮明的唯實體論,這也同樣在啟示着馬克思的哲學理論。
(三)現代性視野下對中國青年人的啟示
如今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被貼上“迷惘”的标簽,由此産生的種種社會問題也值得我們關注,我們從伊壁鸠魯的人生觀中會獲得許多啟示。
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許多青年人貪圖享樂而耽誤了學習,伊壁鸠魯論述了三種欲望,并由此得出“對欲望無所求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的結論,是以,我們應當理性對待我們的那些“非必要”的欲望,養成節儉的好習慣,不要有盲目攀比的想法,注重心靈的充實與富足,用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出現的種種誘惑。
其次,伊壁鸠魯告訴我們,死亡并不神秘、也不可怕。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這有限的生命中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在青年時期,珍惜光陰,趁着自己有精力、有時間抓緊學習,多學本領,武裝自己;在中年的時候,照顧家庭、善對父母、為自己的兒女做出榜樣。當我們走過生命的四季,蓦然回首這一生走過的道路,我們知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子女身上留下了我們的印記,教會了他們怎樣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我們就擁有了充實美好的一生。
最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融入社會、融入集體,我們就會擁有友誼。伊壁鸠魯說,友誼是我們擁有的善。的确,友誼給我們帶來快樂,也給予我們啟示。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走到一起,互相鼓勵、互相支援,這本身就值得我們驚奇,我們與這些人結成了一種奇妙的關系,快樂時一起分享,難過時一起面對,是友誼讓我們更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以,與人為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時刻牢記的原則。
伊壁鸠魯的快樂哲學延宕了幾百年,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不否認其理論中存在着享樂、利己、功利這些消極影響,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他的理論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姚介厚。伊壁鸠魯學派的文明進步觀與樸素的社會契約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學報,2010,(2):125.
[2]黃娟。淺談伊壁鸠魯的快樂哲學[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1):28.
[3]梯利,着,葛力,譯。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5.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并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比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進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将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政策。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松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内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内容。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衆更輕松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着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