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民黨的幾大悍将,胡琏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吹不黑平心靜氣地講,胡琏在戰場上的表現的确要比他的同僚們高出許多,就拿張靈甫來說,胡琏有張靈甫的悍卻沒有張靈甫的狂,再拿黃百韬來說,胡琏不比黃百韬的忠心少,但是謀略方面卻絕對勝黃百韬一籌。

張靈甫
其他的暫且不論,光是胡琏率領的整編11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中最後一支被殲滅的部隊來講,說胡琏難對付,絕對不是虛有其表。
這一點,劉伯承和鄧小平深有體會。
至于劉伯承和鄧小平是如何與胡琏周旋對戰的。
别着急,今天的簡史檔案館就跟大家聊聊胡琏和劉鄧對決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摸清胡琏風格</h1>
說起劉鄧,那和粟裕的作戰風格是截然不同的,粟裕習慣以少打多,善于在運動中殲敵,而劉鄧善于調動敵人,善于和強敵糾纏。
劉伯承
對于胡琏的特點,劉伯承認識得非常清楚,前不久,胡琏在粟裕的手裡兩次逃脫,雖然是僥幸生還,但不難看出胡琏的狡猾。
劉伯承明白,胡琏能戰也能跑,輕易抓不住,抓住了也不容易吃下去,是以劉伯承并不打算集中兵力去圍剿,而是打算充分調動胡琏,就像獵人捕捉狐狸一樣,既然抓不住,那就設個圈子讓狐狸來回奔跑,等累了再抓。
1948年3月,洛陽被華野攻破,蔣介石派了大批人馬去救洛陽,胡琏的整編11師也在這支援兵部隊中。
劉伯承知曉後,準備在胡琏必經之地的南陽設伏,等待胡琏落網,可是胡琏狡猾,并沒有按照劉伯承所想來到目的地。
胡琏
其實胡琏是完全不知曉劉伯承設伏的,但是胡琏一向狡猾,是以他預判可能會有設伏,于是隻派出了一小部分兵力極速前進,打探虛實。
劉伯承其實也看到了這支小部分兵力,但是劉伯承明白這隻不過是胡琏伸出的一截兒狐狸尾巴,要想徹底逮住胡琏這隻狐狸,還是得耐心等待。
可誰知劉伯承等了兩天依然沒等到胡琏,後來才得知,胡琏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後,壓根就沒有再挪過窩,劉伯承的伏擊部隊白白等了2天時間,劉伯承判斷,估計是走漏了風聲,是以放棄了這次設伏。
1948年6月,華野進攻開封,胡琏奉命北上增援開封,當時的國民黨已經撤銷了整編師的編制,是以整編11師恢複成為了之前的18軍。
知道胡琏前來增援,華野派出了宋時輪率領十縱擔負起了阻擊胡琏的任務,劉伯承見此狀,确定了此刻正是圍殲胡琏的最佳時機。
于是劉伯承下令中野的一、三縱隊分别從胡琏的兩翼包抄圍攻,胡琏察覺不對,急忙下令回撤到駐馬店的上蔡縣,劉伯承見時機不對,隻能再次放棄對胡琏的圍攻。
兩次下來,劉伯承感慨地說道:
“這個胡琏,真是猛像虎,狡如狐。”
雖然沒有成功圍剿胡琏,但是幾次下來,劉伯承徹底摸清了胡琏的作戰風格,這也為日後的決戰奠定了一定的勝利基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6">胡琏不滿蔣介石安排</h1>
按道理來說,胡琏從粟裕和劉伯承手中多番逃脫,也算是個國軍中的狠角色,但是在升任兵團司令的時候,卻沒有了胡琏的身影。
淮海戰役打響前,當時國民黨的幾大主力軍長,例如黃百韬,李彌、邱清泉等人都升任了兵團司令。
但是胡琏卻沒有,胡琏帶着18軍和其他幾個軍合并起來成立了十二兵團,隸屬于白崇禧全權指揮。
胡琏一聽當然十分不樂意了,本來自己也是信心滿滿要升任兵團司令的,這下倒好,半路殺出個白崇禧,站在自己頭上争位搶權,擱誰也不樂意啊!
蔣介石自然也知道胡琏的委屈憋悶,可是白崇禧實在可用,坐鎮武漢少不了他的幫助。
無奈,蔣介石為了中和白崇禧胡琏之争,隻能拉出來黃維當槍使,于是黃維成了十二兵團的司令,而胡琏隻做了個副司令。
胡琏當然不滿,這麼多年自己把18軍調教的得心應手,現在卻為别人做了嫁衣,個人情緒暫且不論,臨時換主管,這對部隊作戰也十分不利。
再者說,黃維雖然資格老,但是黃維隻擅長軍事教育管理,對于一線作戰指揮卻經驗不足,能不能帶着18軍奮勇殺敵,根本不好說。
懷着諸多不滿,胡琏上報蔣介石希望加以調整,可是蔣介石不作為,胡琏一氣之下假借病重為由,離開了十二兵團。
果然,一切都像胡琏所想,徐州戰場上黃百韬第七兵團受困,黃維帶着十二兵團縱使開進救援,卻依然像杯水車薪。
好好的一支部隊,被黃維用得稀碎!
黃維
來看看實情,黃維率領十二兵團準備開進徐州戰場增援黃百韬,其實要是按照十二兵團的兵力,華野根本無法抗衡,要是用得好,說不定黃百韬真能從徐州破圍而出。
可偏偏是黃維死心眼兒,帶着這麼一支強大的部隊,愣是把它用成了不入流的三流兵團,一路上不懂變通,逢山開路,逢水架橋,一路上除了受到環境險阻,還要受解放軍沿路攔截圍攻。
不懂迂回,不懂變通,橫沖直撞,自找死路。
終于,黃維帶領着十二兵團還是被劉伯承的7個縱隊圍在了雙堆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7">胡琏絕望逃脫</h1>
一切都被胡琏言中,蔣介石這下知道了胡琏的用處,急忙把胡琏叫回來去雙堆集救援黃維。
胡琏帶着幾分得意來到雙堆集召開大會,會上胡琏大談目前形勢,聲稱此刻十二兵團已被共軍包圍起來,但并不是全無希望,依然可以從内部突圍。
胡琏的到來,給了十二兵團幾分信心。
而劉伯承這邊也明白,雖然包圍了十二兵團,但是繩子細,獵物大,随時都有可能被獵物撐破繩子逃出生天。
這不是劉伯承不自信,當時的中野剛剛經曆了挺進大别山,基本上重武器都扔在了黃泛區,7個縱隊看着強大,其實都沒有什麼像樣的武器,兵力方面也隻有一點點優勢,若是硬被突圍,那的确存在獵物崩斷繩子逃脫的可能。
可是既然圍了起來,哪有不戰而屈的道理,就算實力不濟,也絕不認輸,鄧小平也在動員會上放話:
“中野拼光了也不怕,大不了同歸于盡。”
戰役打響後,中野上下個個懷着犧牲精神硬拼黃維十二兵團,而胡琏等人也立刻構築了子母地堡防守反擊。
雖然中野一步步縮小包圍圈,在子母地堡傷了不少根本,但是十二兵團也被越圍越緊,地盤越來越小,人越來越少,就看看是誰先頂不住了。
粟裕陳毅
中央軍委得知後,立馬支援了劉鄧大軍,派出了陳粟絆住杜聿明,這麼一來,劉鄧壓力大大減小。
而胡琏這邊,也急忙趕回南京向蔣介石請求支援,可蔣介石一貫最有尿性,越是困難,越會談假大空,隻會指望手下殘部打出奇迹。
1948年12月,蔣介石的奇迹沒有來,中野和華野開始對十二兵團發起總攻。
12月15日,黃維和胡琏已經是強弩之末,期盼着分頭突圍能現神奇效果。
随後,黃維和胡琏分别乘坐着坦克從兩個方向突圍,黃維倒黴,半路坦克翻車,被解放軍擒了個正着,而胡琏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雖然僥幸逃脫,但是後背中了流彈,怕也是傷勢不輕。
胡琏總是直言自己從共軍手中逃脫多次,僥幸非常,可是内心的擔驚受怕恐怕也隻有自己能體會到了吧!
聲明:本文為頭條号簡史檔案館原創文章,任何未經允許的轉載、抄襲、洗稿行為發現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