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厲王:姬胡,姬姓,名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
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圖檔來自百度
周厲王因為從貴族手中奪利益,還堵塞言路,被釘在曆史的羞恥柱上,特别是不被後世的文人所喜歡。
他死後,史書上記載,他的谥号是“厲”,而青銅器銘文上的谥号是“刺”,“厲”和“刺”都是比較糟糕的評價。
曆代評價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于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
司馬遷《史記》:“幽厲昏亂,既喪酆鎬。”
《王逸正部》:“幽、厲禮樂崩壞,諸侯力政,轉相吞滅,德不能懷,威不能制。”
在傳統的曆史叙事中,周厲王無疑是非常标準的負面人物。他幹的兩件事一直被大家所诟病。
一件是規定周王室從山川澤林中汲取收入的比例,貴族和諸侯們上繳貢賦,不能再随心所欲。厲王無疑是動了貴族和諸侯們的“奶酪”。
另一件是執行這一經濟政策,他堵塞了言路,導緻群情憤怒。
周厲王在政權中安排榮夷公和虢公長父,代替周公和召公,把持進階權柄,安插人員到諸侯封地任職,染指基層權力。
站在“一國之君,天命共主”的角度來看待周厲王這一做法,我個人感覺是沒錯的。
周朝當時實施的政策制度是封土建邦制度,各個諸侯和貴族擁有獨立性很強的封地。
曆代周王放下手中管理權,讓諸侯代為治理天下,擁有獨立自主的行政、軍事權力,形成了一個較為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
這一舉措随着昭王南伐荊楚失敗,西周終止軍事擴張,開始處于守勢,走向衰落。到了第六代周穆王時,東南的淮夷、西北邊陲的犬戎,開始侵擾周朝。到了周夷王(第十代周王)諸侯們開始不來朝拜。
南邊的楚國國君熊渠效仿周天子,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了王。面對這種“僭越”之事,周夷王也隻能假裝看不到。
範晔的《後漢書》中說:“夷王衰弱,荒服不朝。”西周十代後,國勢衰微,其創造的天下體系,瀕臨瓦解。
夷王的兒子姬胡即位,即位周厲王。他是一個内心充滿夢想的厲害角色,他不願意像父親那樣,委委屈屈地活過一生。他決定雄起 追求一個更有尊嚴的生命。
周厲王東征西讨,先後打敗犬戎、淮夷和宿夷,這充分證明他是一個有能力、有夢想的西部有為青年。
那些有異心的諸侯國受到極大的震動,紛紛表示,以後開始老實。楚國則撤去王号。
俗話說的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周厲王從自己的窩囊父親手上接手過來的王朝口袋空空。
諸侯們由于血緣關系淡漠,也不再納貢上繳。沒有錢,就不能對外用兵,打不了仗,就帶來不了新的土地和财富,以供養軍隊分封功臣。
周王室以土地換忠誠的這種封建遊戲,讓自己陷入了自殺式惡性循環。周厲王沒有太多時間進行漸進式改革,因為外部邊境的軍事壓力,逼迫他必須馬上出台政策,以解燃眉之急。
專利制度(山川澤林的物權法,征收關稅。)政策出台後,大大小小的貴族被割肉後,把周厲王轉過來的負擔轉嫁給普通百姓和底層貴族,并到處宣傳周厲王的惡行,為了控制言論,周厲王成立了一個以衛巫為首的執法機構,監視抨擊改革的“國人”。
召公等人勸周公不要與貴族争利,周厲王不聽,為了保證改革執行,周厲王用起了容夷公和虢公長父為卿士,分别負責經濟和軍事,打破了周公、召公世為卿士的慣例,中央政府大規模換血。
對于不聽話的諸侯國,周厲王使出狠招:一方面派出官員到諸侯過任職,另一方面着手肢解諸侯國。一國拆成幾國,打破了王室不幹預諸侯和貴族封地管轄區的制度。大家被割肉的痛感更加強烈。
整個周朝群情洶湧,為了防止人心不穩,周厲王下令對非議朝政的人痛下殺手。據說,在公開場合 ,大家隻能“道路以目”。
貴族和部分百姓忍無可忍,感覺到無需再忍。直接發動了“國人暴動”。
周厲王面臨的困境是:改革很難成功,但不改革一定會成吉祥物。
平王及東周,就和厲王預料的一樣,淪為了小諸侯。哪怕改革再困難,不堅持改革就隻有死路一條。
改革失敗的原因其實是祖宗留下的制度和當時的生産技術條件絆倒的。
在諸侯和貴族們擁有獨立性很強的封地,在周王室的實力沒有足夠強大時,同時與諸侯和貴族為敵,沒有不敗的道理。
從周厲王個人上看,周厲王各種舉措沒有在他手上完全實作,但并不表示他不具備超強的能力。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敢于實施強化集權的行為,已經表明他是一個非凡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