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這是羅曼·羅蘭對雨果的評價。
《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世界文學史上兩部舉足輕重的著作都出自雨果之手。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便是厚重。
這部雨果前後創作了三十餘年的巨著,描寫了拿破侖戰争前後十幾年的時間裡,法國人民面對的苦難和困境,主人公們的悲慘遭遇,讀來讓人唏噓。
人世間的境遇各不相同,但書中隐藏的4條人生真相,卻可以給我們予以警示。

你的選擇,就是你的世界
《躍遷》中說:
“選擇決定命運,梯子搭對了牆,努力爬才有意義。”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選對了,順風順水;選錯了,一路荊棘。
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卻沒有不選擇的自由。
短短一生,你的選擇,就是你的世界。
《悲慘世界》中女工芳汀的悲劇人生,從她的每次選擇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巴黎,芳汀與前來求學的富家子弟相識。
芳汀以為遇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人,不顧工友的提醒,選擇了和他一起生活,并生下女兒珂賽特。
沒想到富家子弟隻是逢場作戲,學業結束,他就抛棄芳汀母女獨自遠去。
芳汀帶着女兒,無法工作也不敢返鄉。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泰納大媽。
為了專心工作,芳汀在尚未了解泰納一家的前提下,便把女兒托付給他們照顧。
結果,泰納一家表面上答應,背地裡卻以各種理由索要巨額撫養費。
為了讓女兒得到照顧,芳汀答應了所有條件。
但是她拼命工作,仍然入不敷出。
屋漏偏逢連夜雨。
正在需要錢的關頭,芳汀養有私生女的事,被揭發了出來。
迫于壓力,廠長給了芳汀幾十法郎,讓她離開了工廠。
沒有收入來源,女兒的寄養費成了大問題。
在生活的步步緊逼下,芳汀再也無法靜下心來規劃以後的路:為了50法郎,她甚至選擇賣掉了自己的頭發和門牙。
一次又一次的錯誤選擇,将落魄的芳汀逼上了絕路。
她淪為娼妓,最後在街頭不堪忍受折磨而死。
臨死之際,才又把女兒托付給了廠長冉·阿讓。
選擇的背後是命運,每次的選擇都暗藏着未來的走向。
永不選錯,那是神的準則;選錯了,及時改正才是真正的智者。
走到人生的岔路口,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使一時不慎,選錯了路,也要及時停下來反思。
長路漫漫,一邊前進一邊調整,才能走得輕松,走得順利。
你的心态,就是你的福報
大千世界,泥沙俱下。
我們行走其間,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
作家巴爾紮克說: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财富,對弱者則是萬丈深淵。”
生活真正考驗我們的正是面對苦難的心态。
芳汀女兒珂賽特的一生,可謂曲折。
她從小被父親抛棄,媽媽為了專心工作,把她寄養在一戶貪婪的人家。
珂賽特在這裡被當作“仆人”使喚:打掃房間院子,清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沉重的貨物……
可憐的珂賽特,每天都要忍受非人的待遇。
雖然生活艱難,但是幼小的珂賽特心裡始終渴望着媽媽的到來。
她心懷着這份美好的期待,一直等待。
正如一句話所說:
“一旦你選擇了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沒過多久,玻璃廠長冉·阿讓終于出現,接走了飽受折磨的珂賽特。
冉·阿讓帶着珂賽特前往市郊的修道院,她在這裡健康長大。
後來,珂賽特在公園邂逅了馬裡尤斯,兩人一見鐘情。
但是冉·阿讓想到珂賽特媽媽芳汀的悲慘經曆,試圖阻止兩人繼續發展。
面對阻撓,珂賽特依然保持冷靜,耐心等待。
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冉·阿讓發現馬裡尤斯是一個靠譜的年輕人,最終同意兩人在一起。
曆經苦難的珂賽特,終于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遇到一段艱難的日子。
但是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生活總有轉角的希望。
正如楊绛所說:
“我們還年輕,有的是希望和信心,隻待熬過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雲開日出。”
越是艱難,越要靜心。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隻有不肯積極面對的心。
往後餘生,是苦是甜,不去抱怨,保持樂觀,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打開自己,是面對世界最好的狀态
有人說:
“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活出了自己,一種壓抑了自我。”
一意孤行的人生,前方的路隻會越走越窄。
人生海海,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局限,遮蔽了人生所有的光亮。
刻闆保守的警官賈維的經曆,給我們提了個醒。
賈維墨守成規,固執己見。
他對待世界的态度,始終隻有一個:一次犯錯,永遠有錯;不管如何彌補,永遠不會改變。
賈維一意孤行,不相信事實,也看不清真相。
他發現芳汀淪為娼妓,便一眼認定她是堕落的女人。
後來,芳汀被人欺負受傷,他反而認為是芳汀的過錯,差點兒把她投入監獄。
冉·阿讓曾因姐姐的孩子饑餓難耐,偷了一片面包入獄。
出獄後,賈維不相信他會改變,一心想着要把他再次投入監獄。
後來,冉·阿讓改過自新,并憑借自身努力,幫助很多窮苦人家解決了生活問題。
但是,賈維依舊懷着偏見衡量一切。
直到有一次,市區發生沖突,冉·阿讓被卷入其中,賈維覺得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徹底抓捕他。
不幸的是,他自己卻被抓住了。
就在即将要被處以槍決的時候,冉·阿讓冒着生命危險,悄悄釋放了他。
賈維一時難以了解,現實中發生的事和他的固有觀念,産生了強烈的沖突。
他糾結于心底的“正義”,不肯接受現實。
正如他自己所說:
“我所知的世界,迷失在了陰影中。”
最後,因為這種極端的無法平衡,賈維再也無法面對自己,而選擇了跳橋自殺。
生活本就沒有定式,我們要學會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凡事放開了,才能領會本質。
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我之是以比别人聰明,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學會走出去,把自己放在學習者的位置,不斷打開自己,才能開辟更多嶄新的路,收獲更多的進步。
人生不會因為一次苦難,就全盤皆輸
老話常說:
“世事多變,豈可盡如人意?”
世間事紛繁複雜,縱觀每個人的一生,每一步走來都不容易。
但當你熬過那些苦,走過那些難,也會深有體會:人生并不會因為一次苦難,就全盤皆輸。
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
出生不久,父母便過世了,他隻好和姐姐相依為命。
這是他第一次感覺到生活的無助。
不過生活還要繼續,冉·阿讓始終相信,生活會有轉好的一天。
但是,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
某一年的冬天,冉·阿讓找不到工作,眼看着家裡已經斷糧。
為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他不得已去偷了一塊面包。
結果,這塊面包讓冉·阿讓飽受了十九年的牢獄之苦。
在監獄裡,他被迫從事繁重的工作:白天像牛一樣勞作,晚上窩在狹窄的牢房。
假釋出獄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附在了他身上。
他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地方居住,像一隻被遺棄的破舊物品一樣,不知所措。
就在冉·阿讓打算放棄自己時,一位慈祥的神父向他伸出了手:
神父把他帶到爐子旁暖身子,給他準備熱面包,并為他鋪上了一張潔白幹淨的床……
面對突如其來的善意,冉·阿讓的疑惑多于享受,他覺得這一切都不真實,神父絕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自己。
于是趁着夜色,冉·阿讓偷走了神父家的銀器。
潛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若被再次定罪,他将在牢獄中度過一生。
關鍵時刻,神父再次“庇護”了他,神父平靜地說:“你們抓錯人了,這些都是我送給他的。”
然後,他轉過身對冉·阿讓說:
“我的兄弟,你不是惡人,我要把你的靈魂從黑暗中救出來,交還給上帝。”
苦難無邊的世界,透進了一束溫暖的陽光。
冉·阿讓從迷失中找回了自我,開始走上成長之路:
他憑借前半生的勞作和積累,開了一家玻璃廠,工廠規模日益擴大;
他熱心接納窮苦人,為他們解決生活問題,多年後被大家推選為市長;
他撫養芳汀的女兒,并陪她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每個人都會遭遇人生的至暗時刻。
老話說:“所謂命運,一半在天,一半在己。”
人生不會因為一次苦難就全盤皆輸。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行走在前進的路上,洞察人生,覺知自己。
隻要内心清醒,腳下堅定,終會收獲圓滿,活出自己期待的樣子。
▽
《悲慘世界》在出版之前,曾被定名為《苦難》。
主人公們各自苦難的經曆,構成了整個的悲慘世界。
在苦難面前,或許我們的力量很弱小。
但是當我們經曆了無常,體會過絕望,也更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正如魯迅所說:“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即使前途很遠、也很暗,但是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來源:有書
作者:有書懸懸
【聲明:本号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