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清廷内部新舊兩派大臣的沖突開始變得日益嚴重,兩派趁機利用對康有為餘黨的清算,以此打擊對方。光緒二十四年(1900年),以剛毅和徐桐為首的守舊派鼓動慈禧太後廢黜光緒皇帝,進而搞出了一起“己亥建儲”的鬧劇。這出鬧劇遭到了當時以榮祿和李鴻章為首的新派大臣極力反對,還是以演變成“八國聯軍侵華”的慘劇。
那麼,作為慈禧的寵臣和新派勢力的代表人物,在“己亥建儲”中的态度是怎麼樣的呢?

垂簾聽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戊戌政變後的政局</h1>
1898年,戊戌政變後,随着光緒皇帝被囚禁,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重新掌握了權力。那些曾經支援變法的官員是以相繼遭到了排擠、革職或流放。而曾經極力阻撓新政的剛毅、徐桐等守舊派大臣得到了擢升,并被慈禧寵信。此時,那些被剛毅等人視為“廉正忠誠”的官員獲得了進入權力核心的機會,朝廷官員的升遷和調任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和操控。
但是,面對守舊派大肆攬權,新派勢力也不甘于坐以待斃,剛毅、徐桐等人的圖謀,遭到了來自榮祿和奕劻等人的極力反對。新舊兩派鬥争由此加劇,使得政變後的政局更加動蕩。
光緒皇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廢立陰謀</h1>
1900年1月,端王載漪、大臣剛毅向慈禧太後提出廢黜光緒皇帝,另立新君的建議,此舉遭到了榮祿的反對。作為臣子的載漪和剛毅,為什麼敢在這個時候妄議廢立之事呢?其實有兩個原因:
首先,廢黜光緒另立新君,這樣剛毅等人不僅有擁立之功,新君即位後肯定會對他們進行封賞和重用,而且還能以此打擊新派勢力。而慈禧太後此時也已經64歲,光緒正當壯年,一旦太後駕崩,光緒重新掌權,剛毅等人肯定會被清算,是以他們也是在為自己尋找後路。
慈禧太後
最後,光緒此時已經成年,本應該親政,而慈禧太後此時“訓政”,也不合傳統“家法”。是以,慈禧太後也需要尋找新的理由,以鞏固她“訓政”的地位。如果這個時候,能重新扶持一位年紀較小的新皇帝,那麼慈禧再度垂簾聽政也就合情合理了。
從以上兩個原因可看出,戊戌政變後,清朝統治階級内部的權力面臨重新再配置設定的形勢,是以廢立的陰謀此時提出也就正當時了。
慈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己亥建儲</h1>
在剛毅等人提出廢黜光緒的建議後,榮祿作為慈禧太後的寵臣,并沒有直接進行反對,而是采取了緩兵之計,向慈禧谏言:廢立這麼大的事,隻有得到各地督撫的支援,那才不會遭到天下人的非議,還是讓我先去探探他們的口風,再做決定不遲(疆臣服,斯天下莫敢議矣。臣請以私意先觇四方動靜,然後行事束晚)。得到慈禧首肯後,他向各地督撫透露了這件事。
剛毅
首先,反對最激烈的當屬兩江總督劉坤一,他電複榮祿:君臣之義至重,中外之口難防。坤一是以報國者在此,是以報公者亦在此。其次,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通電反對廢黜皇帝,并發表《布告各省公啟》,言明如果朝廷不收回成命,那就号召各地工商業進行罷市,各地報紙也對光緒皇帝表示關切,一時民間各地議論紛紛。最後,列強各國公室也給清廷發去照會,詢問光緒皇帝的情況,并對廢黜光緒一事提出警告。
面對諸多反對的聲音,榮祿趁機向慈禧提出: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诏書,稱其不能生下皇子,是以立端王的兒子溥俊為大阿哥,過繼給光緒皇帝,兼祧同治皇帝,并養育在宮中徐篡大統,這樣就能堵住那些反對的聲音了。
劉坤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榮祿反對的原因</h1>
戊戌政變後,榮祿以文華殿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并掌武衛軍,入值軍機處,可謂是權傾朝野。這時,如果廢黜光緒,最有可能繼承帝位的,隻能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端王載漪這一支,端王和剛毅、徐桐是一派的。新君一旦即位,端王和剛毅等人必定得到重用,而在中外反對聲音如此強烈的情況下,廢黜光緒皇帝,不僅影響到慈禧太後的權勢和威望,而且榮祿的地位也會受到影響。此時,經曆了中日甲午戰争、戊戌變法以及戊戌政變後權力的重新洗牌,這時唯有保持朝局穩定,才能保住瀕臨崩潰的清皇朝。
榮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曆史求知社說</h1>
己亥建儲,雖然暫時阻止了守舊派廢黜光緒皇帝的陰謀,但是由于遭到列強的反對和阻擾,守舊派是以對“洋人”一直懷恨在心。這時,北方“義和團”運動興起,載漪、剛毅等人趁機鼓動慈禧向列強開戰,想利用義和團的力量達到驅逐和打擊列強勢力目的。可以說己亥建儲和八國聯軍侵華已然存在一定的聯系,腐朽的清皇朝統治階級間的争鬥,最後不僅損害了國家的主權,也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您的閱讀是對我最大的支援和鼓勵,我們将繼續分享更多有料的曆史知識,歡迎點贊、評論和關注@曆史求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