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松民 | 反思“李雲迪現象”010203

作者:郭松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h1>

10月21日晚,警方釋出消息,李某迪涉嫌嫖娼被依法行政拘留。雖未點出名字,但大家馬上就明白了,“李某迪”就是“國際鋼琴家”李雲迪。

李雲迪這次“失足”,後果是慘烈的。

中國音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消了李雲迪會員資格,中演協也雷厲風行地宣布對李雲迪進行從業抵制,四川音樂學院不旋踵之間就摘掉了李雲迪鋼琴工作室牌匾,商務合同也相繼解約,未來李雲迪還可能面對天價索賠。

這些機構的做派,其實相當小人。他們平時并不對會員進行教育、管理,隻知道拉名人入會,沾人家的光。人家出了點事,又急于切割、甩鍋、撇清,一點也沒有教育挽救的意思。這種風格,和那些愛寫日記的人一樣,下賤。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個問題。

“李雲迪涉嫌嫖娼”也成了蕭瑟秋風中網際網路上的一個熱門“大瓜”。相關新聞迅速登上了微網誌熱搜和百度熱搜前兩名,一夜之間,昔日萬衆傾慕的“鋼琴王子”變成了人人笑罵的“劣迹藝人”,以至于有人開始心疼他“挂着牌子在網際網路上遊街”了。

郭松民 | 反思“李雲迪現象”010203

李雲迪事件何以會激起如此強烈的反響?

在我看來,除了他的“明星效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反差!

在許多人的心目,總覺得鋼琴是一種相當陽春白雪的藝術,鋼琴家總是和高貴、優雅、詩意、品味、貴族氣質,甚至高尚情操等等聯系在一起。嫖娼是薛X子之類滾刀肉式的人物才幹的事,國際鋼琴家怎麼可能會去嫖娼呢?

是以,人們對這件事情的關注,不僅有震驚、困惑等因素,也隐隐有難以啟齒的“受了傷害”的因素。

李雲迪的真實品行、藝術成就,與他在這次出事之前社會給予他的過多榮耀與地位,公衆對他過于熱烈的追捧之間,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李雲迪已經光環盡失的今天,我們理當追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02</h1>

李雲迪成名,是2000年10月,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上獲得金獎,為自己赢得了“國際鋼琴家”的頭銜。

幾個月後,年僅18歲的李雲迪就登上了被億萬人收看的央視春晚舞台,很快又參加了元宵節聯歡晚會。

從此之後,幸運之門就為他打開了。此後20多年的時間裡,他可謂順風順水,撈金無數,也為自己收獲了許許多多“委員”的頭銜,還做起了音樂學院的副院長。

這裡一個始終沒有引起重視的事實是,李雲迪擅長的是西方古典音樂,而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的基礎相當薄弱,真正熱愛并且通曉西方古典音樂的人并不多,從任何意義上說都是小衆。

郭松民 | 反思“李雲迪現象”010203

這就意味着,李雲迪之大受追捧,主要還是源于一種大衆在潛意識中把西方文化視為“更進階、更文明”的心理,而并非真正源于對西方古典音樂的熱愛。

不客氣地說,這還是一種文化殖民化的心理。追捧李雲迪,并非是追捧他演繹的西方古典音樂,而是追捧他身上攜帶的“西方文明”光環。

這是一個泡沫,李雲迪這次的隕落,不過戳破了這一泡沫而已。

面對這一現實是令人尴尬的,但我們必須對李雲迪現象進行反思,并通過反思清除意識深處的殖民化思維,否則就難以實作真正的文化自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03</h1>

行文至此,有人也許要指責我反對學習、吸收西方文化了。

這是不對的。

我并不反對學習、吸收西方文化了,恰恰相反,我認為中國要創造出21世紀的新文明,就必須借鑒、學習、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當然包括西方文化。

我所反對的,是把文化和文明分出等級,同時把西方文化、西方文明置于第一等級,納頭便拜。

對待西方的一切,正确的态度仍然是魯迅先生提倡的“拿來主義”,“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總之,要有自己的主體性,要為我所用,而不是被奴役、被統治。

郭松民 | 反思“李雲迪現象”010203

經曆了李雲迪事件之後,那些喜歡鋼琴和西方古典音樂的人當然可以繼續喜歡,那些對這些無感或不喜歡的人也不再是以自慚形穢,更不會為了證明自己有品位而去追捧“國際鋼琴家”,而是目不斜視地坦然走過——如此,也就算是有了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