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h1>
前兩天,上完課還剩下 幾分鐘,我就問學生們,你們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嗎?

沒有一個學生舉手,當然他們聽說過《天龍八部》和《射雕英雄傳》,但是對于翁美齡這樣的嬌俏的黃蓉扮演者,更是一點也沒有印象。
70後和80後,基本上是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的,是以說起金庸來,一直都會感到很親切,有很多話題。
至于90後和00後,對于唐家三少,天蠶洋芋比較 熟悉,這就是不同代際之間的文化代溝了吧!
當年我為了追金庸的小說,甚至對于金庸本人也特别感興趣,買過六七本關于金庸的傳記,可以說對于金庸的生平知之甚詳,今天正趕上放假,再加上外面大雨,就寫一寫金庸的初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h1>
1924年,金大俠出生于浙江海甯,本名查良镛,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個外交官,後來雖然沒有當成,但因為當外交官必須外語好才行,他對英語下了很深的功夫。
1946上海《大公報》招國際電訊翻譯,當時報名的有3000多人,金大俠從這3000多人裡殺了出來,進入了《大公報》。
有段時間,金庸還在《東南日報》的一個叫“咪咪博士答客問”欄目當編輯,至于為什麼叫咪咪博士,我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搞明白。
金庸是大才,這個欄目他辦得有聲有色,特别是很有趣味性,接地氣,通俗易懂,結果吸引了大量的讀者,其中就有一位小孩,名為杜治秋。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h1>
如果沒有後來與金庸的交往,杜治秋肯定就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一樣,隻被親屬,朋友和同僚這個極小的圈子所知,後來就與草木同朽了。
杜治秋的父親杜宗光在上海行醫,是個非常有名的醫生,而他的妻子卻不喜歡大上海的繁華喧鬧,甯願找一個偏僻甯靜的地方長住。
杜先生拗不過自己的太太,就用八根金條,買下了杭州的一處庭院大宅,而杜治秋為了擺脫父親的嚴厲看管,暑假期間就來杭州陪伴母親,恰似飛鳥出籠一般的快活。
杜治秋也非常的喜歡“咪咪博士答客問”這個欄目,有一回裡面有一個題目:
“買鴨子時需要什麼特征才好吃?”
“咪咪博士“,也就是金大俠回答說:
“頸部堅挺結實表示鮮活,羽毛豐盛濃厚,必定肥瘦均勻。”
杜治秋看了之後,頓時調皮勁兒上來了,給金庸寫了一封信,反駁說:
“咪咪博士先生,你說鴨子的羽毛一定要濃密才好吃。那麼請問:南京闆鴨一根毛都沒有怎麼竟那麼好吃?”
這就是小孩子到了一個叛逆期,對于别人的意見,無論對錯,都會持有反對的态度,而他的這一封信也算是個小小的擡杠, 信一寄出去,他畢竟是個小孩子,又有點後悔。但是事已至此,信也追不回來了,他就當沒這回事。
不料,幾天之後,金庸回信,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誇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定非常有趣雲雲,并且說頗想和這樣有趣的人一見。
杜治秋一見這位咪咪博士平易近人,就說,天天有空,随時可來訪。
金庸回信,說是這個星期天來拜訪。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h1>
果然,這個周日,金庸穿着筆挺的西服,戴着一副金絲眼鏡,來到杜府。
當時,杜父也在家,當看到這位風度翩翩的年輕人時,一時不知何故,後來經由杜治秋介紹,這才知道是這自家的寶貝兒子把人”惹“來了。
一陣寒暄之後,分賓主落座。
杜父連緻歉,說自己兒子少不更事,盡惹麻煩。
金庸一笑,這樣一說,我豈不是那個”麻煩“?
這樣風趣地說笑,頓時拉近了兩家的關系,金庸說,治秋提的問題十分有意思,很俏皮,不失少年人的心性,我很喜歡。
閑談之間,杜治秋的姐姐,也就是杜治芬上茶,雖然隻有17歲,但已是出落得亭亭玉立,一副小家碧玉的美麗。
這讓金庸一見之下,頓時傾心,也就是一見鐘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h1>
隔了一周,金庸再次拜訪,這回是帶來了一疊郭沫若的名劇《孔雀膽》的戲票。
《孔雀膽》在當時公演極其出彩,一票難得,而金庸作為《東南日報》的編輯,在自家報館樓上影劇場出演的《孔雀膽》。自然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搶到了戲票。
杜家對于金庸的印象很不錯,又得到金庸的盛情相邀,如果不答應,倒是有點不近人情,是以一家人高高興興地看戲。
這裡,我們倒是可以猜測一下,杜家是去看戲,但金庸是看過的,是以他看的不是戲,而是佳人杜治芬。
正如卞之琳的一首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看完戲後,杜父拉着金庸的手說:“有空常來玩。”
金庸等的就是這句話。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h1>
之後,金庸不斷地拜訪杜家,而暑假一過,杜治秋就回上海讀書了,而杜父也在上海行醫,是以,金庸拜訪杜家,其實就是拜訪杜氏母女了。
金庸的才氣是不肖說的,百年來像金庸這樣的人也并不多見,以他的談吐和才氣,自然受到杜家大小姐的崇拜。
不久,二人成為一對情侶,私訂終身。
在1948年,當時國内情況比較特殊,《大公報》的主編胡政之以敏銳的眼光,預見到創立《大公報》香港版的必要,于是帶着一衆精兵強将去了香港開拓。
金庸作為 多面手,也被派往香港。
金庸也是當機立斷的人,去香港之前,馬上向杜家治芬大小姐求婚。
杜父雖感意外,但是也看好金庸。海甯查家是名門望族,再加上金庸本人才華橫溢,自己的女兒嫁給金庸那是極好的歸宿了。
但因為當時杜治芬還不到18歲,年紀稍嫌小了一些,但是當時也并沒有法定年齡的限制,于是杜父也是欣然同意了。
婚禮在上海舉行,由杜父的好友、上海人民醫院董院長手操辦,《大公報》)的經理費彜民作證婚人。
婚禮辦得很是氣派,很是風光。
新婚不久,金庸就要離開新娘管道奔赴香港任職了。
這是金庸的第一段婚姻的因緣,如果朋友們喜歡看,不妨留言,我會繼續往下寫第二段,第三段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