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h1>

前两天,上完课还剩下 几分钟,我就问学生们,你们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当然他们听说过《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但是对于翁美龄这样的娇俏的黄蓉扮演者,更是一点也没有印象。

70后和80后,基本上是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长大的,所以说起金庸来,一直都会感到很亲切,有很多话题。

至于90后和00后,对于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比较 熟悉,这就是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代沟了吧!

当年我为了追金庸的小说,甚至对于金庸本人也特别感兴趣,买过六七本关于金庸的传记,可以说对于金庸的生平知之甚详,今天正赶上放假,再加上外面大雨,就写一写金庸的初恋。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h1>

1924年,金大侠出生于浙江海宁,本名查良镛,最初的理想是当一个外交官,后来虽然没有当成,但因为当外交官必须外语好才行,他对英语下了很深的功夫。

1946上海《大公报》招国际电讯翻译,当时报名的有3000多人,金大侠从这3000多人里杀了出来,进入了《大公报》。

有段时间,金庸还在《东南日报》的一个叫“咪咪博士答客问”栏目当编辑,至于为什么叫咪咪博士,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搞明白。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金庸是大才,这个栏目他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很有趣味性,接地气,通俗易懂,结果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其中就有一位小孩,名为杜治秋。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h1>

如果没有后来与金庸的交往,杜治秋肯定就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一样,只被亲属,朋友和同事这个极小的圈子所知,后来就与草木同朽了。

杜治秋的父亲杜宗光在上海行医,是个非常有名的医生,而他的妻子却不喜欢大上海的繁华喧闹,宁愿找一个偏僻宁静的地方长住。

杜先生拗不过自己的太太,就用八根金条,买下了杭州的一处庭院大宅,而杜治秋为了摆脱父亲的严厉看管,暑假期间就来杭州陪伴母亲,恰似飞鸟出笼一般的快活。

杜治秋也非常的喜欢“咪咪博士答客问”这个栏目,有一回里面有一个题目:

“买鸭子时需要什么特征才好吃?”

“咪咪博士“,也就是金大侠回答说:

“颈部坚挺结实表示鲜活,羽毛丰盛浓厚,必定肥瘦均匀。”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杜治秋看了之后,顿时调皮劲儿上来了,给金庸写了一封信,反驳说:

“咪咪博士先生,你说鸭子的羽毛一定要浓密才好吃。那么请问:南京板鸭一根毛都没有怎么竟那么好吃?”

这就是小孩子到了一个叛逆期,对于别人的意见,无论对错,都会持有反对的态度,而他的这一封信也算是个小小的抬杠, 信一寄出去,他毕竟是个小孩子,又有点后悔。但是事已至此,信也追不回来了,他就当没这回事。

不料,几天之后,金庸回信,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非常有趣云云,并且说颇想和这样有趣的人一见。

杜治秋一见这位咪咪博士平易近人,就说,天天有空,随时可来访。

金庸回信,说是这个星期天来拜访。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h1>

果然,这个周日,金庸穿着笔挺的西服,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来到杜府。

当时,杜父也在家,当看到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人时,一时不知何故,后来经由杜治秋介绍,这才知道是这自家的宝贝儿子把人”惹“来了。

一阵寒暄之后,分宾主落座。

杜父连致歉,说自己儿子少不更事,尽惹麻烦。

金庸一笑,这样一说,我岂不是那个”麻烦“?

这样风趣地说笑,顿时拉近了两家的关系,金庸说,治秋提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很俏皮,不失少年人的心性,我很喜欢。

闲谈之间,杜治秋的姐姐,也就是杜治芬上茶,虽然只有17岁,但已是出落得亭亭玉立,一副小家碧玉的美丽。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这让金庸一见之下,顿时倾心,也就是一见钟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h1>

隔了一周,金庸再次拜访,这回是带来了一叠郭沫若的名剧《孔雀胆》的戏票。

《孔雀胆》在当时公演极其出彩,一票难得,而金庸作为《东南日报》的编辑,在自家报馆楼上影剧场出演的《孔雀胆》。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到了戏票。

杜家对于金庸的印象很不错,又得到金庸的盛情相邀,如果不答应,倒是有点不近人情,所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看戏。

这里,我们倒是可以猜测一下,杜家是去看戏,但金庸是看过的,所以他看的不是戏,而是佳人杜治芬。

正如卞之琳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看完戏后,杜父拉着金庸的手说:“有空常来玩。”

金庸等的就是这句话。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h1>

之后,金庸不断地拜访杜家,而暑假一过,杜治秋就回上海读书了,而杜父也在上海行医,所以,金庸拜访杜家,其实就是拜访杜氏母女了。

金庸的才气是不肖说的,百年来像金庸这样的人也并不多见,以他的谈吐和才气,自然受到杜家大小姐的崇拜。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不久,二人成为一对情侣,私订终身。

在1948年,当时国内情况比较特殊,《大公报》的主编胡政之以敏锐的眼光,预见到创立《大公报》香港版的必要,于是带着一众精兵强将去了香港开拓。

金庸作为 多面手,也被派往香港。

金庸也是当机立断的人,去香港之前,马上向杜家治芬大小姐求婚。

杜父虽感意外,但是也看好金庸。海宁查家是名门望族,再加上金庸本人才华横溢,自己的女儿嫁给金庸那是极好的归宿了。

但因为当时杜治芬还不到18岁,年纪稍嫌小了一些,但是当时也并没有法定年龄的限制,于是杜父也是欣然同意了。

婚礼在上海举行,由杜父的好友、上海人民医院董院长手操办,《大公报》)的经理费彝民作证婚人。

婚礼办得很是气派,很是风光。

金庸被小孩“挑衅”,“追”到家中,没想到对小孩的姐姐一见钟情一、二、三、四、五、六、

新婚不久,金庸就要离开新娘渠道奔赴香港任职了。

这是金庸的第一段婚姻的因缘,如果朋友们喜欢看,不妨留言,我会继续往下写第二段,第三段的经过。

继续阅读